張煥
【摘 要】群眾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充分把握群眾文化在新時期的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和發展群眾文化工作,為發揮群眾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更多地做一些切實可行的工作。
【關鍵詞】群眾文化;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對策
一、群眾文化的作用
1.群眾文化是發展經濟,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類愈是進行高度的文化創造,也就越能發展自身生產,勞動能力,從而不斷地改變其社會關系,作為一種軟實力,群眾文化對一個地區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她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構建健康向上,協調進步的文化體系,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豐富人們的精神內涵,提升人們的文化品味,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振奮的精神狀態,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奠定和諧的社會基礎,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發展。
2.群眾文化對提高國民素質和人才資源的開發都十分有利。搞好群眾文化,有利于提高群眾文化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民眾的文化修養,提高大眾的國民素養,有利于凈化社會環境,優化人文環境,有利于塑造新的時代精神。大力發展群眾文化,培養文化人才,繁榮文化市場,向人民群眾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共產主義理想道德和情操,教育人民群眾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先進方向,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開展文化娛樂,陶冶情操,煥發精神發揮創造才能,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3.搞好群眾文化,對于抵制外部不良文化的入侵有著重要意義,思想道德陣地,必須用先進文化來占領,不能給腐朽落后的糟粕留下空隙,推進群眾文化建設會加速淘汰沒落文化、陳腐文化、低俗文化,促進社會陋習的根除。
4.群眾文化同時起著對人民群眾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美學熏陶,提高道德和科學文化素養,滿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增強體魄的社會作用,由此可見,開展多功能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可以幫助人民群眾提高精神境界,增進身心健康,開發智力,提高思想文化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群眾文化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通過深化認識,積極探索群眾文化新的工作方式,加強了群眾文化建設和管理,以開展“文化下鄉”為主要載體,組織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建設呈現較好的發展局面,基層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一)投入不足,群眾文化基礎設施薄弱
當前,各地群眾文化設施建設主要以鄉鎮投入為主,村級文化設施建設以村投入為主,因鄉鎮財政的發展不平衡,有的鄉鎮財政不寬裕,往往將有限的財力用于工業經濟、水利、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對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十分有限。
(二)認識不足,群眾文化建設未引起重視
部分文化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識淡薄,存在“重經濟工作,輕文化工作”的觀念,對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文化工作擺不上重要位置,往往“說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時不要”。不能正確處理好黨政中心工作與文化工作的關系,基層文化管理難問題比較突出,較多的基層文化設施如圖書室、農村書屋,共享工程的電腦等基本上沒有對群眾開放,成為擺設,為基層群眾提供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作用沒有真正發揮。
(三)供給不足,群眾文化活動不能滿足其需求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跳出傳統農業,進入二三產業務工,他們渴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滿足娛樂、交流的需求,但由于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目前多數農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電視、打麻將為主,不僅貧乏單調,還造成賭博、迷信等不良風氣蔓延,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精神文明建設。
三、群眾文化建設的對策
要開展好群眾文化建設,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文化及相關部門必須從自身結構上作出必要的轉變觀念,真正認識到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新村”或“村莊”的硬件建設上,要自始至終把開展文化建設擺上議程。
各級文化宣傳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綜合實驗,搞好試點,樹立典型,注重實效,在文化建設工作上要作好規劃,在增加經費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創新載體,吸納民間資本投入文化建設,不斷更新和添置公共文化設施,如圖書室、文化館、露天文體活動廣場、信息共享工程、百姓休閑廣場,而且要免費向群眾開放,要為百姓造福,為百姓營造一個學習、娛樂、休閑的良好環境。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業務水平。任何事業和繁榮與發展最根本的還是取決于人。要實現文化大省、文化大縣的宏偉目標,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就必須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文化主管部門要經常性地對基層文化干部進行政治、業務、文化和道德教育,要不斷營造有利于脫穎而出的氛圍,培育出一批德才兼備、符合新時期文化建設需要的干部隊伍。特別是要根據工作的內容經常性地進行業務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需要。
要充分發揮民間藝術及各類文化團體的作用,看重和支持他們的首創精神,用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形式,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要根據不同地域、不同人口、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愛好檔次、不同行業中把具有參與文化活動興趣和志愿的農民群眾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文化活動群體,積極培養農村業余文藝團隊,并經常性地組織文藝活動,開展培訓工作,讓農村文藝團隊如雨后春筍,遍布城鄉各個角落。要培養各類農村文化人才,選拔“鄉土文化明星”,使農村業余文藝團隊月月有活動,季季有創新,留得住,拉得出,打得響,成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的主力軍。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要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當地農村政策和中心任務及時送進農村的千家萬戶。要弘揚主旋律,堅決掃除黃、賭、毒、封建迷信等社會丑惡現象,結合社會主義理想教育,把農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臺,讓農民自演自說,在娛樂中得到啟發教育和鼓舞。要抓好家庭文化活動,形成講科學、講文明、講道德的新風尚。要抓好民間文化挖掘。民間文化是村落的源頭,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有召喚力和誘惑力,給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群眾文化要堅持“雙百”方針和“兩為”方向,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僅要重視和滿足廣大群眾的娛樂需求,而且應當注重群眾文藝作品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社會效果,并且努力創作思想進步,內容健康,藝術精湛的文藝精品,進而提高群眾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保持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凈化人文環境,同時還應更多地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關注工人農民的生活,關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群眾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群眾文化。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群眾文化在新時期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和發展群眾文化工作,為發揮群眾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更多地做一些切實可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