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亮
【摘 要】21世紀,各國的教育體系、模式、內容和管理均發生重大變革,向開放式、網絡化、終身化和普遍提高人的素質和基本能力為中心的學習型社會過渡。近些年,國內高校由于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新校區的大規模建設,隨之而來的是管理人員、教學資源短缺,管理混亂與發展滯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繁雜性和艱巨性也大大增加,傳統的學生管理思維、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滿足現階段高校實際需要。為提高管理水平,構建現代新型的管理工作模式已經提上日程,而大數據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大數據;數據共享;決策模型;決策支持
一、相關概念
1.大數據
目前對大數據的定義有很多,根據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定義,大數據(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傳統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信息。雖然說法不一,但在研究者們看來,大數據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征,就是 4 個“V”,即:Volume(大量 )、Velocity(高速 )、Variety(多樣 )、Veracity(真實)。但我們認為,除了以上四個特點,實際上,大數據與三個重大的思維轉變有關,這三個轉變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首先,要分析與某事物相關的所有數據,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數據樣本;其次,我們樂于接受數據的紛繁復雜,而不再追求精確性;最后,我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不再探求難以捉摸的因果關系,轉而關注事物的相關關系。
2.高校學生管理大數據
學生從入學、學習、生活、畢業的整個活動周期中,在各個信息管理系統如檔案信息、課程學習、考試成績、日常管理、網絡使用、文體活動、圖書借閱、畢業設計等各個電子行為活動中留下了大量的記錄信息。這些數據建設有助于將學生管理工作者從日常的具體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解決運用傳統手段難以獲取各類統計數據的問題,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經過過程性和綜合性的分析,找到學生各種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思考背后的邏輯關系,并做出恰當的教學、管理決策,這才能被稱為高校大數據,如何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來有效服務高校學生管理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
二、高校學生管理大數據現狀與問題分析
雖然目前各高校的學生管理信息化已經取得巨大的進步,少數高校也開始嘗試進行大數據利用的探索,目前的現狀是,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數據治理和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導致利用高校大數據成為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難點,存在很多問題,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大數據管理混亂,沒有形成統一完整的大數據管理體系
面對一些學校的快速發展,信息量的大幅度增長和數據的快速更新變化,而高校的大數據管理職能部門仍無確立,管理模式沒有變化,傳統的數據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高校大數據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時更加分散的信息處理和更新導致了大量的重復性勞動,從而導致了學生信息紊亂,數據一致性差,嚴重影響了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給高校的大數據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嚴重影響了大數據使用成效。
2.信息孤島大量存在,數據質量差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由于各部門開發或購買了面向特定領域功能、基于不同技術和應用模式的業務管理系統,導致數據交換通用性較差,難以實現現有系統數據信息的兼容共享,數據利用率較低。同時在數據錄入與各系統間數據交換的環節中缺乏對數據質量的控制,經常出現數據維護不及時、不準確、不完整、隨意性等問題,導致數據的質量較差。
3.高校數據分析的傳統思維影響
在很多高校, 大多是通過調查問卷和樣本數據來進行分析和推斷,但是統計抽樣其實只是為了在技術受限的特定時期解決當時存在的一些特定問題而產生的。在大數據時代進行抽樣分析,就像是在汽車時代騎馬一樣。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可以使用樣本分析法,但這不再是我們分析數據的主要方式。以上原因是導致國內高校在大數據利用與分析方面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其他如大數據利用的觀念與意識、信息化素養、數據治理管理體制等多方面也影響到數據分析與利用。
三、基于大數據的高校學生管理的研究與實踐
當代社會文明是建立在數據文明的基礎之上,高校學生管理大數據平臺應當是構建多層次、多方位的有機系統,同時應該是“全樣本”數據采集平臺,必須融合高校所有相關部門的所有數據記錄, 按照標準、規范、安全、高效的特征,整合到統一的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中,實現各部門數據之間的無縫交換、共享、集成,同時要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主動性、積極性,明確部門的職、責、權,構建一個統一、完整、多層次、智能、安全、可靠的大數據管理平臺,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提供管理決策依據,促進學生管理與決策科學化。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確立了“以人為本,服務師生,服務教學,服務管理,服務決策”的建設目標,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基于大數據的高校學生管理簡要介紹我們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1.建立決策模型
我們認為,整個高校學生管理大數據建設目標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學生管理大數據,在滿足學生管理部門需求的同時,也要為師生提供數據服務,為學校領導提供數據統計分析和決策支持,即應具備多層次的智能服務功能,確保每一個層次的人員都要受益,才能促進有效決策,按照分層原則,確立并通過若干個具體的且對實現學校學生管理目標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業務指標(KPI)來實現分層決策支持,促進學生管理者科學決策。
2.建立大數據標準
為確保實現數據的集成和共享、有效積累,參照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管理信息標準》“學生管理數據子集”中的規范,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建立學生基礎信息編碼規范和數據子集規范,統一學生編碼,確保學生的編碼唯一;統一部門編碼,保證部門編碼的唯一;統一所有業務系統的數據編碼,保證業務數據的準確;同時制訂編碼和數據的管理、更新、維護規范。
3.建立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實現數據共享
我們構建的大數據共享平臺整合了全校所有業務信息系統的數據,實現了大數據的一個顯著特征——記錄所有數據,包括教務系統、考試系統、科研系統、圖書系統、人事系統、資產系統等所有與學生管理相關的記錄信息,實現了各系統間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了數據共享,從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孤島,使業務系統內部、系統之間的頻繁、復雜的信息流暢通,完成由數據源到數據集成再到數據分析應用的一個完整過程,為大數據的分析與統計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