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黃金)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具體實踐的。”中國黃金將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看板管理引入扶貧工作中,為每戶貧困戶建立檔案,制定脫貧措施,制作貧困戶分布地圖,明確溝通機制,制作貧困戶動態跟蹤看板,實時跟進油茶、藍靛等種植收入情況,制作駐村干部管理看板每一階段的工作跟蹤落實。
【關鍵詞】企業管理;產業扶貧;訂單農業;脫貧致富
一、貧困村介紹
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納堯村是中國黃金的扶貧點。納堯村屬于滇桂黔石漠化區“連片特困地區”,共460戶1808人,由于山多地少,90%的群眾居住在山腰上,基礎設施薄弱且建設成本高,經濟上仍以傳統種養殖為主,缺乏產業支撐,沒有村集體經濟,群眾發展意識弱,思想觀念較為保守落后,導致貧困面廣且貧困程度深。
中國黃金始終高度重視貴州省扶貧事業的發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履行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自2011年承擔幫扶任務以來,逐年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并通過“支部+合作社+致富能手”模式大力幫扶集體經濟、實施扶貧項目,創新實施“思想引導+職業教育+企業就業”教育扶貧模式,以“企業+政府+科研單位+社區‘四方共創”平臺為載體,在當地深入實施各類幫扶舉措。
二、真扶貧讓群眾富口袋
教育培訓富了腦袋,產業就業則富了腦袋。要解決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的問題,產業結構調整是關鍵。要充分發揮企業管理智慧,優化利益聯結機制,真正把村民組織起來、帶動起來。結合村里實際,因地制宜發展油茶、藍靛、生姜、高粱等農業產業和農村旅游等產業。支持劉玉昌等黨員創業致富,組織黨員聯系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幫助貧困群眾增加收入。
駐村第一書記將村黨支部變成脫貧攻堅陣地,村委會墻上掛滿脫貧作戰地圖,貧困戶分布地圖,產業分布地圖。。。看板管理,清晰可見,一目了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了前進目標和動力。最后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努力完善道路交通設施建設,發展藍靛種植和油茶種植產業,向管理要效益,拓寬經濟增收渠道。
“要想富,先修路。”為了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四好農村路”重要指示精神,打好以農村公路“組組通”基礎設施硬仗,第一書記同村“兩委”干部多次到現場進行勘查,發現納堯村的發展致富路,最大的阻礙就是交通。于是,第一書記積極爭取中國黃金幫扶資金40萬元修建了六段14公里“黃金產業路”,為實施油茶和藍靛產業扶貧打下基礎,按照項目可研程序推進,加快納堯村貧困戶脫貧步伐。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去興義、貞豐等考察得知,種植染料藍靛經濟效益可觀,見效快。可習慣種植玉米、稻子等傳統農作物的老百姓不接受,連村委會成員也認為,蘋果、薏仁米等原有規模種植產業好端端,為什么還要做這些“多余的”事?第一書記多次對村名進行思想工作和種前培訓,苦口婆心:“不是終止原來扶持的產業,而是將重點轉向藍靛種植,因為一年一產的藍靛好管理、收益快,非常適合當地“短、平、快”的經濟效益需求!”好說歹說,終于達成協議,村委會同意將20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全部投入到藍靛種植業。
村“兩委”同意了,駐村第一書記又開始找老百姓共商,讓老百姓投入土地。起初大家不知能否獲利,不樂意。看出了大家的顧慮是怕銷路不穩,駐村第一書記四處打聽,了解到此前有銷路合作的甘肅毛毯生產工廠,長期需要藍靛染料。聯系到生產商,多次談判、洽談,合作關系很快確立了。
確定藍靛生產有產業資金,有靛池修建資金,有固定銷售市場,并請到村里的藍靛種植大戶、布依族致富帶頭人王文昌現身說法!終于說服34戶貧困戶參與進來。村“兩委”投入資金,王文昌作為管理者,老百姓出讓土地、投工投勞,2016年年初,駐村第一書記帶頭搞的納堯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種植藍靛100畝。規模生產既成,連鄰村小屯鄉等地的種植散戶都將藍靛拉到納堯,散戶自銷變成了批量銷售,渠道穩、收益高。藍靛種植戶收到了5.5萬元的分紅,老百姓樂了,有更多的人申請加入,目前成立了文昌藍靛種植有限公司,今后有望擴大到300畝。藍靛產品加工和銷售已經初具規模,產品已銷往日本市場,有望出口馬來西亞,搭上國家“一帶一路”發展的快車,實現了村民就近上班就業。
納堯村的貧困戶有些是因思想觀念落后、交通不便致貧,有些則是因災因病致貧,由于沒有主導產業,3000元至7000元未達到小康收入水平的1500余人,隨時有可能下滑到精準扶貧戶的范圍。僅僅依靠藍靛產業并不是長久之計,道路的打通為納堯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為了尋找適合納堯村長期發展的主導產業,駐村第一書記與村干部、村民代表共20人,前往冊亨縣考察油茶產業。“油茶能長80年-100年,有經濟效益,還能綠化生態。在3000畝荒地上種植油茶,產后效益可達到千萬元。
駐村第一書記帶領村民按照發展村集體經濟、摘掉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的思路,經過對苗圃種苗、種植方式、前期投入、產值、榨油加工設備、市場銷售、利潤等方面進行的全面考察,在得到村民的信任后,成立“納堯山地農業綜合種植有限責任公司”,并注冊為小微企業,爭取了5萬元的相關政策扶持。油茶種植項目得到縣政府批復,項目規劃3000畝。2016-2017年,納堯村已種植2000多畝油茶,全部納入退耕還林,2017-2018年套種1500畝蘋果,800畝小黃姜,覆蓋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60余人就業,4戶貧困戶脫貧,解決護林員就業7戶。
2018年在貴州全省脫貧攻堅攻勢中帶領群眾種植高粱,同樣借鑒了2016年種植藍靛的做法:“要穩住群眾,就先穩住銷路。”經過多方協調,帶領村合作社與茅臺集團簽訂2.5元每斤保底回收協議,發展“訂單農業”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同時,建立利益聯接機制,所得銷售收入按照貧困戶3%、村集體1%的比例進行分紅,貧困戶最低可得每畝800元的收入,讓貧困群眾對利益分配明明白白,充分調動貧困戶參與發展的積極性。除了種植優質高粱,駐村第一書記還積極爭取到了上海農科院番茄、小南瓜試驗項目,種植示范基地,示范帶動群眾種植,為納堯村打造精品蔬菜基地尋找經驗和市場出路。
三、企業管理見效快
貼近大地,才聞得到泥土的芬芳。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努力下,企業管理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具體幫扶措施,納堯村的貧困落后面貌得到極大改善,駐村第一書記也因此被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
據中國黃金駐村第一書記皇甫亞宏介紹,3年來,駐村扶貧投入協調、籌集、募捐資金共計約300多萬元,貧困戶由入村時的52戶下降至目前的5戶,貧困發生率由11%下降至1.2%。三年多時間1000多個日日夜夜,留給納堯村的是一個個變化、一個個數字。三年時間,中國黃金實施了包括“宏志班”在內的20多個幫扶項目、300萬元幫扶資金、2大致富產業,52戶群眾獲得直接資金幫扶,10名學生獲得一對一助學金;修建6條15公里產業路,正在實施2條8公里道路,全部實現硬化路戶戶通;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建設人飲工程5處,新建文化廣場及活動室1個。……我們相信,納堯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