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摘 要】近年來,文化產業迅速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點,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保護與傳承成了當下非物質遺產最重要的一個方面,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并極具民族特色,保存、保護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形式上的創新對促進貴州經濟發展、提高文化競爭力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文化產業領域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庫建設和標準數字化采集的研究意義更為重要。在此基礎下,本文將參考國內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立和標準數字化采集技術相對于成熟的地區,對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提出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數字化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立的必要性
貴州地處我國西南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主要由夜郎文化和移民文化兩部分構成的傳統文化。
古夜郎又地處西南一隅,其所產生的文化相對于當時主流的中原文化來說,其地理位置及文化環境都是邊緣化的東西。因其自古以來都遠離經濟政治中心,致使歷史上中央政治權力常鞭長莫及,控制較小,從而使該地的文化最大限度原汁原味的保存了下來,而歷史上幾次大的移民使得貴州形成了多民族化的文化。建國后,貴州獨立建省,由于貴州少數民族眾多并且在歷史的長期積淀下,貴州形成了品類繁多,民族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共計518項,其中,2006年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入選世界級非遺名錄。據統計,至2018年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47項(220處),其中新增項目108項(145處),第一、二批省級擴展項目39項(75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貴州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所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是當下有必要且迫切的事情。
二、政府政策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相關方案實施情況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加強貴陽市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彰顯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維護文化多樣性,2014年6月13日由貴陽市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正式頒布實施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年)》
同時,為落實好省委、省政府出臺的《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出臺的《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實施方案(2014-2020年)》,完成好文化部、省文化廳安排的非遺數字化建設任務,與貴州師范學院達成校地共建“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協議,在校內建立了“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將貴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落到實處。貴州省一直以來對于非遺的發展與保護都十分的重視,相關部門和民間企業及部分熱心人士利用現在數字化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工作和大數據產業落戶貴州都對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和數字技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就是指采用數字采集、數字存儲、數字處理、數字展示和傳播等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換成可共享的數字形態并加以保存。確切的說就是把非物質文化以多媒數字的形式“活態”的保存和保護起來,并通過計算機和相關數字設備對非物質文化進行文字、音頻、視頻的多媒處理,利用數據化在儲存、傳播、應用等方面的突出優勢來傳承和發展貴陽市的非物質文化。當前,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如下:
(一)現有數字化保護工作成果中,多數在形式與功能上較為單一,以數據儲存和簡單的應用為主。數據庫建設缺乏立體的分析評估能力,在資源建設或入庫時,并未設置數據的分析點,無法對數據進行立體剖析和多角度觀察,不利于發揮數據庫強大的應用潛力。
(二)數據庫系統不成熟。1、相關技術落后,功能單一,非遺資源數據的利用率較低。2、錄入的信息,輸入查看只能瀏覽20項,獲得信息有限.3、視頻文件超過2G不能上傳。
(三)實現數字化的非遺資源不多。目前,貴陽市非遺數字化相關工作有序開展,但受到人力、物力、財力、體制等方面的制約,大量非遺項目暫時無法進行全面的數字化記錄。特別是非遺保護管理人才缺乏。全市10個區縣的非遺業務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從文物工作轉崗至非遺保護工作,且年齡老化、學歷偏低,職稱不對位,對非遺保護工作缺乏深刻的了解,尤其是數字化保護,更是知之甚少,不會操作攝像、攝影、錄音設備,不懂數字化采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人才匱乏,導致了項目申報、數字化采錄、理論研究、非遺知識普及和田野調查等工作開展不順。
(四)非遺數字化資源建設標準不統一,質量良蒸不齊,進而使數據查詢、使用便利性受到影響。質量、功能、用戶體驗欠成熟且對外開放的數據庫較少。
(五)資料不全。部分非遺數據信息錄入不完整,存在資料缺失的情況,不利于相關資料的查找和相關項目的開展。
四、貴州數據庫建設和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應用建議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和數字化技術的現有問題,現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研發力度和資金投入,對數據庫和數字化技術進行革新。政府對非遺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具有主導性,需要政府加大對非遺的各方面的投入,貴陽市政府可以和企業或科研處合作,加緊對數字化技術的研發,使其功能和形式多樣化,有利于數據庫的利用最大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2、培養、引進專業人才。與高校合作,立足于貴州省的省情,設立相關專業,培養專業性的人才。對外引進高端技術人才,選擇優秀的技術人員去國內外具有成熟數字化技術的地區進行學習交流。
3、借鑒相關經驗,制定合理的發展方針。向數據庫建設和數字化錄入技術相對成熟的城市或國家借鑒其技術經驗,結合貴州省的情況制定相關政策。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遠的發展來看有著非常重要的代表意義。非遺數據庫是非遺保護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它的建設是實現非遺信息資源集成共享、統一管理的重要內容。非遺數據庫是對非遺資料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工具,進行統計、整理、編目和保存的結果。非遺數據庫的建立有利于非遺長久保存,便于社會大眾學習和交流,從而使非遺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因此,建立科學、完整和高效的非遺數據庫是對非遺數字化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1] 申茂平編著.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9.
[2]羅敏.數字化技術在重慶走馬鎮民間故事中的應用探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學科版).2016:36-39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6:36-75
[4]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49-55
[5]彭冬梅,劉肖健,孫守遷.信息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理論[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08,01.
[6]余日季.基于AR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開發研究[D].武漢大學,2014
[7]黃永林、王偉杰.數字化傳承視域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的重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