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調查問卷對“互聯網+”下職業院校教學現狀分析,剖析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從院校及教師層面提出建議,以改善職業院校的課堂教學,也促使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步入新階段,為祖國培養出更多技術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課堂教學;原因分析
2012年于楊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2015年李克強總理又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至此,“互聯網+”的理念上升到國家層面。短短5年,“互聯網+”被應用到了農業、金融、工業等多個領域,當然也應用到了教育領域。職業院校的教育也進行著改革。
一、“互聯網+”下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現狀
為了更清楚了解目前職業院校課堂的教學現狀,在溫州市選取了兩所比較代表性的學校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問卷調查。從這兩所學校里分別選取了不同專業、教齡、年齡段和學歷的教師共40名,從網絡教學資源、使用的信息化工具及使用頻率及功能多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目前,職業院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就是在線精品課程,像浙江東方職業學院就建立了《財務會計》、《出納實務》等多門在線課程。課堂教學使用的信息化工具除了多媒體,也就是用友通和藍墨云班課。目前基本所有的教師在授課時都已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對用友通或藍墨云班課的運用只是考勤與作業布置,測試只有少數教師在用,更深層次的功能如資源創建,用者更少。
二、“互聯網+”下職業院校課堂教學問題分析
“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的教學確實發生很大的變化,但也滋生了一些問題。
(一)課堂教學創新動力不足
從問卷調查看出,教師對于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僅是將傳統的板書教學搬到了計算機上,然后按照PPT進行授課,省去上課板書,但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改革。另外,對于學生的考勤由原先的課前點名,改成藍墨云班課或用友通上的一鍵簽到。這樣的授課和考勤并不是真正的教學改革。另外,由于院校資金緊張,配套設備沒有更新。多數教師反映,上課時,計算機斷網、斷電時有發生。設備的滯后導致本就不愿進行教學創新的教師更不愿進行改革,不愿應用新的技術手段。
(二)“工具”密集帶來的選擇迷茫
“互聯網+”時代,“在線精品課程”、“翻轉課堂”“慕課”、“藍墨云班課”等教學資源對教師來言并不陌生。院校為了促使“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也在不斷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例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加入了信息化工具的應用考核項目。這一舉措推動了教師對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可對于眼花繚亂的教學工具,多數教師無從下手。另外,教師即使選擇了一種信息工具,也只是簡單的資源搬家,并沒有結合學院的實際情況、課程的性質、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資源進行重新融合,導致選擇的信息工具并不適合自己的教學。
(三)教學主體的時空分離
“互聯網+”背景下,多個職業院校修改培養方案,縮減了教室課堂教學的學時,不但如此,一些院校還增設了網絡選修課,目的是能夠充分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可這樣以來,“教”和“學”兩大主體在時間和空間上就分離了。一方面,脫離了教師的監督,學生在“線下”學習時,“刷視頻”的現象比較嚴重;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在“線下”學習,沒了教師的陪伴,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能及時得以解答,導致線下學習效果低,未達到目的。
三、“互聯網+”下課堂教學問題解決的建議
上面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的課堂存在的教學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人從學校、教師層面,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學校層面
(1)加強培訓,增強教師對教學創新的認識
針對教師對教學創新認識不足的問題,學校應該積極做好改革宣傳,進行專業培訓,讓教師認識到,“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的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是學校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決策。院校對于自己做出的決策,要向教師解釋,并聽取教師的建議,讓教師真正參與其中,增強教師對教學改革的認識與信心。
(2)加大資金投入,為教師教學提供全面支持與保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教師愿意進行教學創新,但若沒有相應的硬件和軟件支持,也是難以推進的。因此,院校應加大對教學設備資金的投入,保證課堂教學秩序正常。另外,院校應與相應軟件公司合作,結合院校自身、學生以及教師的實際情況,研發適合自己的教學軟件,并結合教師,開發適合自己院校學生的教學資源。
(二)教師層面
(1)提高教師教學創新的動力
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多是90后、00后的孩子,他們思想先進,敢于創新。對這樣的學生,那種教師占主導話語權,只著重知識灌輸,將學生當做知識容器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他們。學校應該讓教師認識到這一點,“互聯網+”背景下,不進行教學創新,傳統的課堂遲早被學生淘汰。因而,院校應該改變教師的思想,增強教師的危機感,讓教師從內心主動進行教學創新,使教師的課堂教學創新由被動變成主動。
(2)敢于與自己的教學習慣抗衡
教師的教學習慣是多年教學經驗和思考的內化,時刻影響著他們的教學行為,帶有維持和固守的傾向,這也滋生了安于現狀的惰性。時代在進步,環境在變化,每批學生的思想也是不一樣,以不變的教學授課方式面對千變的環境肯定是不行的。因而,教師要敢于向自己的教學習慣抗衡。教師要自覺主動的參見各種教學培訓,吸取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式,進而反省自己的教學,使教師逐漸擺脫傳統教學經驗的羈絆。
四、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于職業院校有弊處,但也帶來了發展創新的機會。只有高校與時俱進,教師不斷創新課堂教學,職業院校才能順應國家教育方針,實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岳亞軍.學校變革路徑探究;基于自我需求,實現自主發展[J].教師教育論壇,2015(06).
[2] 胡樂樂.論“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教育技術,2015(12).
[3] 楊柳.MOOC在線教育和大學傳統教育差異比較研究[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1).
[4] 胡宏彪.高職教師“互聯網+”教學能力提升[J].教育觀察,2018(11).
[5] 寶艷光.“互聯網+”對教學組織方式變革的影響[J].西部素質教育,2017(12).
作者簡介:張燕紅(1986—),女,漢族,山東菏澤人,研究生,畢業于青島大學,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助教職稱,研究方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