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春歌
【摘 要】漢語復合詞加工的認知心理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語素方面。語素復合詞的心理表征和加工研究,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對于漢語語素和詞匯的認知、加工研究除了在母語者身上,也有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研究。這些研究對今后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復合詞;教學
一、前言
雙音節詞在現代漢語詞匯體系中所占旳優勢地位己經是被廣泛認同的事實。因此,雙字詞尤其是雙字復合詞,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談到復合詞,也必然離不開語素。作為最小單位的語素,在漢語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呂叔湘先生(1979)說:“講西方語言的語法,詞和句子是主要單位,語素、短語、小句是次要的,講漢語的語法,由于歷史的原因,語素和短語的重要性不亞于詞;小句的重要性不亞于句子。”由此,可見語素在復合詞中的重要性。隨著認知心理學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語素表征的存在以及對理解復合詞整詞的作用。
二、有關語素的詞匯加工理論研究
(一)針對拼音文字系統的詞匯加工研究
心理詞典(Mental Lexicon)是詞的意義在人心理中的表征,它由許多詞條組成。談到心理詞典,就必然要說到認知心理學中知識表征的概念。知識表征是認知心理學中常用的一個概念,是指觀念、事件和事物在人腦中的存儲和概念化,關于知識表征的理論模型主要有層次語義網絡模型和激活擴散模型:1969年科林斯和奎連首次提出層次語義網絡模型,依據該模型理論,語義知識在人腦中被表征為一種由概念組成的語義網絡。科林斯勞福特斯在1975年提出了語義擴散激活模型。這個理論模型認為知識結構是依據概念間的語義關系來組織和表征的,而不是按層級關系來組織的。
在此基礎上,很多學者從語素意識的角度研究復合詞的存儲與加工。從1975年Taft&Fosrter將“語素”這一語言學概念引入心理語言學的研究領域到現在,研究者一直在用各種手段探討語素在心理詞典中是否存在語素表征,存在于哪一個層面,與整詞表征的關系如何。在探討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研究者先后提出不同的理論模型:
第一類是整詞羅列模型(Manelis&Tharp,1977;Rubin,Bceker&Freeman,1979等),該模型認為心理詞典中儲存的都是整詞,每一個詞都有其獨立的詞條。
第二類是詞匯分解模型(Taft&Forster,1975),該模型認為在通達表征層只有不可再分的語素,沒有整詞的信息。
第三類是混合模型,既承認整詞表征,也承認語素表征的存在。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界對語素的深入研究,郝美玲等(2015)提出在復合詞加工中,母語者和二語者都同時存在整詞加工和詞素加工兩種方式。
(二)針對漢語的詞匯加工研究
認知心理學方面己經有很多實驗證明了語素表征的存在以及對理解復合詞整詞的作用(張必隱、石衛東,1994;王春茂、彭聘齡,1999;彭耽齡、丁國盛、王春茂、Taft Marcus、朱曉平,1999),他們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點:
(l)在漢語母語者的心理詞典中,整詞和詞素是分別位于不同水平上的存儲與加工的單元。在詞匯加工過程中,詞素單元的激活不是詞的識別的必經階段;詞素通路主要起激活的作用,而詞的精細加工更多地依賴于整詞通路。
(2)透明詞的詞素對整詞的激活起促進作用,不透明詞的詞素對整詞的激活起抑制作用(語義透明度即復合詞的語義可從組成它的各個詞素的語義推知的程度。
(3)合成詞的結構在其詞匯加工中有重要作用,不同結構合成詞中構詞功能不同的詞素在激活與作用方式上存在差異;就并列式合成詞而言,它的兩個成分在詞匯通達過程中并不總是同等重要。
(4)以漢語為母語的兒童在學習早期即具有漢語合成詞的構詞意識,這種意識是預測其閱讀能力的重要指標,它隨語言水平的提高而發展。
(5)漢字形聲字的義符在雙字詞的語義提取中具有重要作用,當義符與詞義一致時起促進作用,與詞義不一致時起干擾作用。
但這些實驗都是針對母語是漢語的學習者做的,不能照搬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留學生身上。
(三)針對留學生的詞匯加工研究
對外漢語教學界也一直在關注留學生詞匯的認知和習得規律,并相應取得了一些成果。關于語素對詞義的影響,劉頌浩(2001)關于在語境中猜測詞義的調查發現,留學生在猜詞過程中除了會利用語境線索,還會利用語素知識,但即使策略使用得當的情況下,其猜測結果仍然可能不正確,受到語素的多義項特征和詞匯結構的復雜性特征的影響,學習者在推測詞義時往往會遇到較大困難。郭勝春(2003)則通過實驗方式調查了語素義在留學生詞義獲得中的作用。結果發現合成詞的內部結構方式以及構詞語素的顯義程度影響詞義的獲得:偏正式詞語的猜詞情況好于動賓式,加合式詞語優于融合型。在此基礎上,她針對對外漢語教學提出強調“合”的詞匯教學。
與針對母語者的研究一樣,針對二語學習者的研究者們也很關注復合詞類型對學習者詞匯習得的影響,分析構詞法在學習者認知和加工詞匯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有研究者(邢紅兵,2003)對留學生出現的偏誤詞進行了分析,發現留學生已經能夠運用掌握的語素造詞,他們具有較強的語素構詞意識,在結構上也會有一定的差別。馮麗萍(2002)在研究中發現留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詞匯結構意識和語素意識,語素表征和整詞表征同時存在。對留學生的又一次實驗研究,馮麗萍(2003)發現,在外國學生的漢語心理詞典中,存在著形、音、義三個層次和詞素與整詞兩種單元的表征,各層次之間、各表征單元之間存在著聯結,一個節點信息的激活會擴散至相關的節點。
在對留學生詞綴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宋剛,2003)對中介語中的典型詞綴搭配不當、構詞成分綴化、近義構詞成分類化等現象進行了考察,發現第二語言學習者能自覺地利用語素來提高學習效率,并提出了第二語言學習者心理詞典中的詞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