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正良
摘 要:數學是一門以思維活動為主體的學科,良好的思維能力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想法設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其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保持思維的鮮活性。激活思維的方法有很多,問題是諸多方法中行之有效的一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由此可見問題的重要性。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設計有效問題,引領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問題;課堂教學
雖然問題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心智,但并不意味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意提問,想到哪問到哪,沒有計劃、沒有目的的隨心、隨性而問。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往往能夠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讓學生在思索頓悟中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設計有效問題,從而真正發揮問題的價值和魅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設計趣味性、啟發性、層次性的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一、設計趣味性的問題
小學生正處于童心童趣的年齡階段,這一時期的他們對一些充滿趣味的事物表新出濃厚的興趣,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設計趣味性的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對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1毫米、分米的認識”一課時, 考慮到這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能夠建立1毫米、1分米的直觀表象,并知道它們之間的單位換算。這些內容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若教師采取單純的口頭說教,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于是,為了增添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導入環節設計了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村長要布置教室準備元旦晚會,讓懶羊羊和喜羊羊去買蝴蝶結,懶羊羊買了100毫米長的蝴蝶結,喜羊羊買了1分米長的蝴蝶結。懶羊羊得意洋洋地認為自己的比喜羊羊長。可是喜羊羊卻說它們倆的一樣長。“小朋友,你認為誰說得有道理呢?”這樣,教師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人物創設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激趣的同時還讓學生對問題產生探究的欲望,產生迫不及待解決問題的心理,這種積極的、主動的心理正是新課教學所需要的,為新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設計啟發性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知識經驗的限制,往往會遇到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教師若直接告訴他們答案,一則學生沒有經歷思維活動的過程,形成了死板的知識;二則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新課改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現代化教學理念不符。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掃清思維障礙,帶給他們茅塞頓開的感覺,從而使他們自主解決問題,主動構建認知體系,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如,教學五年級數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積”時,學生遇到思維障礙,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此時教師用這樣一個問題啟發學生:“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在一起,看看有什么發現?”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都學過,你能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嗎?”這樣的問題引導,為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經過認真觀察,他們發現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樣只需要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就是三角形的面積。由此,在教師一步步有計劃、有步驟的問題引導下,他們終于得出三角形的面積,有效完成探究任務,實現自主發展,并且在自主探究中學生對于三角形的面積除以2也有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學效率。
三、設計層次性的問題
學生由于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性格愛好等方面的原因,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接受能力。有些思維反應較快的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并靈活運用知識,而有些思維較慢的學生對基礎知識還不是很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設計層次性問題,照顧到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要,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參與度。
如,教學六年級數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這部分知識需要教師先引導學生復習“比例的概念和意義”。這些知識是上節課學過的內容,知識內容較簡單,此時就可以讓后進生回答。一則可以把他們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二則可以為他們學習新知識做好充分的準備。而在根據比例算式歸納總結比例的基本性質時,可以讓優秀生回答。因為這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概括能力和縝密的數學思維,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
總之,課堂提問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興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有效問題,引領小學數學教學。
參考文獻:
[1]李紅彬.怎樣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更有效[J].新課程(中),2017(5).
[2]劉金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1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