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齋
摘 要:德育是當今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作為一名新時期下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不僅要教授給學生教材中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語文知識的教學,促進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從而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方法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靈十分稚嫩,各種觀念正處于初步形成的階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尤為重要。新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應將其作為附加的、外在的任務。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良好載體。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包含了愛國、堅強、孝敬、友愛、誠信等德育內容,能夠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語文教育中的德育因素,促進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健康發展。
一、在課題分析中滲透德育
課題即指課文的標題,通常被稱為文章的“題眼”,是對文章內容精要的概括和提煉。許多小學語文課文的題目反映了整篇課文的主題和內容,還透射出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首先要對課文題目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聯系整篇課文來把握題目的內含和意義,以題目作為德育滲透的切入點,將德育與課文內容有機融合到一起。比如在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先就這一題目進行思考和猜想:什么樣的沉默是可貴的?課文中的沉默指的會是什么?你生活中有沒有“可貴的沉默”?學生眾說紛紜,有的學生說:“思考問題時的沉默是可貴的。”有的學生說:“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沉默是可貴的。”等等,然后,我引導學生走入了課文,讓學生在閱讀課文后再返過來重新思考題目,這一次,學生的說法變得較為一致,即題目中的“可貴”指的是課文中的學生在沉默中懂得了感恩父母,接著,我將話題由課文題目延伸到“感恩”這一話題上,引導學生感受父母的不易,并讓學生思考應當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回報父母,比如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努力認真地學習、在父母生日或者節日的時候準備一份小禮物等等。在這節課上,學生不僅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更獲得了情感上的成長。
二、在教學情境中滲透德育
德育是一種思想上、情感上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不能以單方面說教的方式進行德育,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來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學習過程中,深入感受課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入境悟情,理解并接受作者所反映出來的觀點和理念。比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火燒圓明園》的電影,視頻中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被熊熊大火燒為灰燼的場景,在觀看完視頻后,學生一方面為圓明園的毀滅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對英法聯軍的無恥行為感到憤怒。此時,我運用了周恩來總理的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鼓勵學生不忘歷史,砥礪前行,通過努力學習來不斷提升自身價值,并在將來為我國的發展積極做出貢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力量。
三、在品詞賞句中滲透德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就要將二者充分結合起來,使德育符合小學語文的教學特點。小學語文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關鍵的字詞句,引導學生進行重點的分析和思考,從而讓學生自主領悟體會到其中的含義,闡明課文內在的思想性,從而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發展。比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課文中形容父親的聲音是“不容爭辯的”,我對此提出了兩個問題:為什么父親的態度會如此堅定?如果父親包容了孩子會怎么樣?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即課文中的魚不僅僅是一條魚,還象征著對規則的遵守,所以父親的態度才會“不容爭辯”。如果父親包容了孩子的錯誤,雖然從當下來看,能夠獲得一條大魚,但對于孩子的未來的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我通過誘導啟發,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拒絕誘惑、遵守規則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無論在有沒有他人的情況下,都要堅持遵守規則,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多樣的德育因素。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發掘和利用這些德育因素,并根據具體的教育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發展需求等,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機地融合起來,在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鄔雯暉.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方法[J].考試周刊,2018(98):65.
[2]陳建萍.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12):22.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