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枚 鐘映紅 謝上娥

【摘要】 目的 分析全面護理應用于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38例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腦出血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9例。對照組患者于圍手術期內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于圍手術期內實施全面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護理后,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4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26%,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1.5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全面護理模式對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腦出血患者進行護理效果顯著,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全面護理;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腦出血;護理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89
腦出血臨床又稱之為出血性腦卒中, 是一種多見的腦血管類疾病, 其發病原因主要是患者腦部毛細血管或者動、靜脈出現破裂, 病發后致殘率與致死率均非常高, 對患者的生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有著嚴重的危害[1]。當前臨床上多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腦出血患者, 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但是若在圍手術期內對患者護理不當, 極易引發其他并發癥, 降低手術的預后效果, 因此, 于圍手術期內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非常關鍵[2]。本文主要就全面護理應用于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8年8月在本院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38例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 腦出血量均>30 ml,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19例。對照組男10例, 女9例;年齡31~81歲, 平均年齡(62.11±10.38)歲。
觀察組男12例, 女7例;年齡32~82歲, 平均年齡(63.18±10.4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于圍手術期內實施常規護理措施, 具體為:嚴密觀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 并適當對其頭部實施降溫處理, 清理呼吸道內分泌物。觀察組患者于圍手術期內實施全面護理, 具體如下。
1. 2. 1 術前護理 ①手術前, 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 給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相關知識, 以緩解患者的緊張心理, 提升患者治依從性。②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確保患者血壓<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如果患者顱內壓較高, 取20%甘露醇注射液125~250 ml快速靜脈滴注降低顱內壓。③準備好急救需要的藥品與設備, 以便突發情況時及時取用[3]。
1. 2. 2 術后護理 ①手術后, 時刻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評估患者神志、瞳孔、四肢肌力、肌張力、腦水腫及顱內高壓等指標改善情況。患者清醒后, 可先飲20~50 ml水后無不適可逐漸過度至普食[4]。觀察患者受到物理刺激后的反應, 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腦危象早期癥狀, 一旦發現應立即采用對應的搶救措施。早期臥床休息, 且將床頭上抬15~30°, 頭部偏往一側, 有利于顱內靜脈回流, 防誤吸。如果患者外出檢查, 暫時關閉引流管, 以防反流導致顱內感染。護理人員需嚴格遵照醫囑采用脫水劑或者降壓藥對患者顱內壓進行控制, 血壓保持為120~150 mm Hg, 對液體攝入量進行嚴格的控制, 以平穩降低顱內壓。②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補液治療, 劑量為1500~2000 ml/d;對腦血腫患者實施持續低位的引流治療, 密切觀察引流液顏色、量、性質, 防止引流過度導致的顱低壓。避免引發患者顱內壓升高因素, 如尿潴留、氣道不暢及劇烈咳嗽等。確保患者引流管保持暢通, 避免發生折疊、成角以及受壓等問題, 若引流管被血凝塊堵塞, 及時使用尿激酶溶栓, 整個過程必須嚴格實施無菌操作, 以免引發患者逆行感染。③若患者消化道出血, 立即提醒患者禁食, 給予患者生理鹽水20 ml加凝血酶2000 U觀察止血效果, 必要時送內鏡室行胃鏡下止血。避免肺部感染, 鼓勵患者咳嗽排痰, 使用止咳化痰藥, 加用機械輔助排痰技術, 按需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暢, 防誤吸;定時幫助翻身叩背, 保持皮膚干燥、清潔。④護理人員實施相關的護理操作時, 盡量確保各項工作同一時段進行, 以便保持患者情緒和血壓平穩, 保持排便暢通。對于無法下床活動者, 護理人員需定時幫助患者活動肢體, 以免患者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對于可下床活動者, 鼓勵患者做適量運動, 促進肢體功能恢復。⑤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 對偏癱患者向其舉例說明成功案例, 增強自信心, 有利于疾病的康復[5]。
1. 3 觀察指標 護理后,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護理后, 患者日常生活可以完全自理, 無需他人幫助, 可正常工作;有效:患者自理能力大部分恢復, 少數事件需專人監護, 能在輪椅輔助下至地面活動;無效:患者無任何生活能力, 甚至病情加重[6]。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療效比較 護理后,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4.74%、68.42%;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發生泌尿系統感染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5.26%;對照組發生泌尿系統感染4例, 顱內感染者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1.58%。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出血是臨床神經外科比較多見和頻發的一種危重癥, 致殘率、致死率非常高, 當前臨床上多運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對腦出血患者實施治療, 通過解除患者腦血腫對其腦組織的壓迫, 緩解患者的腦血腫癥狀, 改善血腫分解物對患者血腫周圍腦組織造成的損傷, 進而達到恢復患者神經功能的目的[7]。
通過本次研究護理后,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4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26%,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1.5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腦出血患者實施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圍手術期內, 對患者實施全面護理, 可有效提升手術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 采用全面護理模式對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腦出血患者進行護理效果顯著, 可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興月. 微創顱內血腫與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護理差異分析.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8, 25(20):113-114.
[2] 劉新麗. 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中的應用效果. 河南醫學研究, 2018, 27(17):3236-3237.
[3] 孫建華. 整體護理干預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CT引導下微創穿刺顱內血腫清除術中的應用觀察.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8, 27(5):1623-1624.
[4] 蘇曉紅, 牛萍. 腦出血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護理.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1, 13(7):176-177.
[5] 許瑛. 護理干預應用于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臨床效果. 中華全科醫學, 2016, 14(3):494-495.
[6] 謝命蓮, 丁柳. 36例高血壓腦出血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護理體會. 中國醫藥導刊, 2012, 14(2):306-307.
[7] Turner RD, Vargas J, Turk AS, et al. Novel Device and Technique for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erebral Hematoma Evacuation in the Same Setting of a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Combined Treatment in the Neurointerventional Angiography Suite. Neurosurgery, 2015, 11 (Suppl 2):43.
[收稿日期: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