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蓓

摘 要:為了實現大學教育育人目標,對專業核心課《路基路面工程》課程思政路徑和方法進行研究,探討了課程的德育目標,課程內容與思政要素的有效融合,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方法和德育成果評價標準的探索,促進思政教育貫穿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
關鍵詞:土木工程;課程思政;思政教育;教學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關于“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講話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打破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孤軍奮戰的現狀指出了方向——“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達到隱形思政的作用,做到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一起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1]。
《路基路面工程》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路橋方向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承載著大量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技術指導的任務,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如何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怎樣才能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對課程思政的核心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教學目標、思政目標與教學方法互相耦合,構建《路基路面工程》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內涵有機融合的新模式。
一、思政育人目標
《路基路面工程》的課程基本目標主要針對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如掌握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路基路面工程相關的設計、施工、養護和質量檢測與評定的基本能力等。將思政教人目標與課程基本目標相結合,才能真正在“教書”的同時體現“育人”的功能,即在傳授專業知識方法的同時,兼顧價值引領。通過課程教學,隱性植入科學精神、人文素養、邏輯判斷等,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正確的三觀、團結協作的意識、艱苦奮斗以及為國家奉獻的精神。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
思政元素不單純是政治,也是一種思維工具,是一種認識方法。把專業內容和認識工具結合起來,利用思政語言的邏輯性、深刻性和說服力,超越具體專業問題,在更大范圍分析思考,不但對課堂效果起到增進課堂互動的思想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登高望遠、綜合分析的能力[2]。
(一)國家戰略與專業歷史融合
緒論部分介紹我國道路橋梁的發展史,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可融合我國“一帶一路”戰略,介紹戰略構想,其中所包含的土木工程建設項目,對專業人才的質量要求和國際移動能力要求。以“一帶一路”中蘊含的機遇為契機,鼓勵學生要為職業發展做好準備,要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并構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二)生態文明與工程施工融合
在道路路基施工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取土和棄土,因此土壤表層受到相當嚴重地侵蝕。如果進入雨季,尤其是山區路段,棄土場坡面不穩而下滑,嚴重則會導致泥石流發生,造成水土流失。若道路施工沿線有野生動物生存,那么工程的建設就會使野生動物遷徙,造成動物生息繁衍的環境改變,威脅到野生動物的生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寧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4]將這一生態文明發展觀融入路基工程施工細節當中,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要按照規定進行填挖,做好采石場、棄土場掩蓋的必要性和處理好建筑垃圾的重要性,使生態文明觀更加深入人心。
(三)經濟觀與工程設計融合
在路面設計中,不論是新建還是改建道路,主要考慮初期投資,工程使用后的養護維修成本考慮不足,這就會出現最昂貴和最短壽命的道路并存的現象,造成在整個壽命期內的成本較大,在技術和經濟上都不合理。因此,將全壽命周期費用分析(LCCA)設計與路面設計融合,即在不少于35年的分析期限內,對路面結構方案進行經濟比選,對長期路面性能進行預測,對路面養護周期進行分析,從使用性能和費用兩方面綜合考慮,以最低的總費用作為經濟控制指標。這種融合使路面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經濟環保,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寬泛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科學的經濟觀。
(四)職業精神與工程質量融合
1.工匠精神是職業靈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也再次強調,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團結精神[5]。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6]。將工匠精神與工程質量的保障相融合,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嚴謹求實、一絲不茍、追求完美的職業態度。將精品理念與職業精神相融合,培養學生的精神擔當、人文情懷,提高學生工程實踐的精神動力,為未來我國建造更多卓越的工程產品,注入精神原動力。
2.工程意識是職業素養
工程意識的內涵主要包括質量意識、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創新意識等思維過程。土木工程的建設環境和結構體系越來越復雜,工程設計與施工會涉及眾多領域,既要考慮建筑安全與造型美觀協調統一,又要融入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這就要對學生的系統思維和全局意識進行培養。要在工程教育全過程中灌輸“做事先做人”的理念,使工程意識成為工程人才德育教育的基石。
3.工程倫理是職業道德
工程倫理就是在實施工程實踐中所需要的倫理道德,是面對事件時應具有的明辨是非、做出理性抉擇的素質。近年來,建筑行業中的“豆腐渣”工程、工程建筑材料的偽造、科學研究數據的亂編,對人民大眾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違背了工程師的倫理道德。對高校工科專業的學生開展工程倫理教育十分必要。通過工程倫理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規則和社會安全規范;通過實際工程中積極和消極的案例,幫助學生感悟工程師的明確定位,辨別出實踐中真正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