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真
摘要:小學是一個學生接受教育最開始的階段,會為之后的學習生涯打下基礎。語文作為其中的一項基礎課程,積累在語文的學習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特點決定了積累的重要性。這里可以從積累能力的內涵、分類和層級描述三個方面來研究小學語文積累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積累能力;層級描述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089-01
小學語文學習的重點在于積累,如果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必要條件就在于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樣才能獲得語文學習的續航能力。語文積累能力離不開對語言的詞匯、句子、語法的大量積累,這些直接決定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和上升,后續更是影響到人一生的語文學習生涯中的高度。所以,理清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各種特點和表現是非常重要的。
1.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內涵
語文的積累能力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記憶、理解和運用。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非常好理解,首先,記憶是人能夠學習的基礎,人的一切學習能力都不能脫離記憶存在,記憶就是學習的基石,記憶的核心在于量的累積,量的累積可以讓量變轉為質變,在小學生的記憶思維里,語言材料的儲存,是學習應用語言的首要條件。其次,有了記憶,第二步就是將記憶的內容理解透徹,如果小學生只懂得積累語言材料,而不去理解,那語言材料的儲存將變得毫無意義。在記憶和理解了相應的語言材料后,最后一步要做的就是運用,這是前兩步的最終目的,在小學生面對真實的語言情境時,熟練的調動記憶中的語言材料,準確的運用表達才是目的,這也就是說語文的積累能力在發揮作用[1]。語文積累能力的三個方面,記憶、理解和運用,三者協調一致構成了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內涵。
2.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分類與層級描述
2.1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分類。
語文積累能力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個是單純的語言符號的積累能力,另一個是語言的操作積累能力。語言符號的積累主要體現在日常中常用的詞匯、短語、句子、名言等方面,這些主要來自教材和課外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里指出,要求學生進行三個階段的語言材料積累,并且針對不同的語言材料,提出了“認識”“掌握”“理解”“熟記”“辨別”這些相應不同的要求,這體現了要求學生將語言材料合理運用拓展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語言操作的積累能力不局限于課本,更多的是一種實踐性的、外顯性的積累能力,學生進行語言交流時,需要實時的加工整合思維中的語言材料,將從外界獲得的新的信息與積累的語言材料組織聯系起來,完成一種新的語言的構建過程[2]。
2.2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層級描述。
前面探究了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內涵與分類,在此基礎上,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層級描述可以從教師的角度去進行合理探究。小學語文積累能力在教師的角度上來講,可以分為兩個層級,一個是意識層級,一個是實踐層級。在意識層級上,教師清楚的明確語文積累能力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知識結構不斷變化的過程,認識到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注重這一過程對于學生的知識擴展和能力提高有重大影響。語文學習自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在不斷的積累詞匯短語句子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縮小語文積累學習的內涵,只把它局限在知識和能力上,語文的學習方法和語文當中所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應當得到重視。
第二點是實踐層面的問題,首先是針對學習目標的制定,基本所有的教師都認為語文的積累學習一定要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但大多數的教師只會制定一個統一的目標來鞭策全班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只有少數教師會根據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進程制定不同的目標。對于語文積累學習,除了制定相應的目標,基礎的方法一般是背誦、默寫、大量練習等,除了這些,教師可以根據語文積累學習的特點,去進行一些趣味性的教學,例如成語接龍、課前三分鐘報告等。
在教師給予了相應的指導學習后,接受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指導,有目的性和規劃性的進行學習,而學習能力相應不那么好的學生,則容易隨著時間的累積,在語文的累積學習上拉開越來越大的差距[3]。因此,教師要及時的掌握累積學習的進程,這說明指導方法既要達到相應的目的,又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只有教師把握好尺度,才能讓每個學生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角度來講,可以從中探索語文學習能力的根本內涵,嘗試架構語文積累能力的分類框架,擬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從中可以推斷出學生適合的學習策略。同時,也要考慮到語文積累能力的特征,教師進一步把握語文教學的方法和尺度,探究結構更加全面的科學的語文學習體系,為語文學習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麗新.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積累的探索[J].漢字文化,2018(2).
[2]惠蘭.情為紐帶 讀悟為主 注重積累 注重實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J].課外語文,2018(9):115-116.
[3]武向海.小學生語言積累的有效跡徑和方法[J].甘肅教育,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