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
◆摘 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了現實生活,也催生了新的教學方式,為語文課堂注入新鮮的活水。教師要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創設開放的教學模式,將語文知識的學習、探究與創新結合起來,有效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網絡;資源;語文教學
眾所周知,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現代文明的載體之一,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于廣大青少年而言,網絡更是深入其學習、生活領域,影響他們的學習模式、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筆者認為,在教學領域中應充分利用網絡多元共享的資源、自由開放的時空、互動活躍的交流,以及便捷及時的發布等優勢,將網絡應用與教學方式相結合,充分發揮其在幫助和支持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協作等方面的潛力,把學生帶進學習和創造的新天地。多年來,筆者積極嘗試把網絡引入語文課堂,致力于創設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融洽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體驗學習的樂趣。
一、拓展視野,加深感知,促進閱讀能力訓練
多讀書,多積累語言并進行實踐運用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一個理念。豐富的知識是學習的先導。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引導學生去進行有效的閱讀,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筆者嘗試在教學實踐中依托豐富的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從中拓展閱讀視野,交流閱讀素材,促進閱讀能力訓練。
課前,筆者布置學生進行預習,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查閱、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使其逐步掌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方法。如在學習《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課文時,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與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相關的網頁,收集到文字、圖片、視頻等豐富的資料,更為直觀地了解其建筑歷史、布局、風格、地位、影響等,這些都對文本閱讀起到了有益的補充和拓展作用,使學生將課文中的文字轉化為形象生動的表象,避免了說明文閱讀的枯燥。
課中,筆者也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網絡環境下的閱讀體驗。如執教文言文單元時,我提出“柳宗元、歐陽修、范仲淹、袁宏道都是在遭貶謫的處境下寫就了《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和《滿井游記》諸篇美文,它們在內容、境界上有何異同?”“你最欣賞四人中的哪一人?”等問題,交由學生探究解決。學生借助網絡主動地、有目的地去搜索資料,精讀課文,并通過網絡空間、QQ群、微信群等新媒體平臺分享自己的個性見解和主觀感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討論和思辯,既使學習輕松活躍,又使學生的語言、思維、情感等素質得到提升。
課余,筆者還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廣泛的超文本閱讀。網絡猶如一座巨型圖書館,將古今中外各類圖書典籍公開發布,聲、像、圖、文并茂,讓學生徜徉其間,流連忘返。長此以往,必能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二、開闊空間,提供資源,融入寫作教學
寫作是一項創造性、綜合性地運用語言文字來反映現實生活、抒寫思想感情的技能。長期以來,如何突破寫作“語言關”“內容關”,是語文教師十分關心卻又很棘手的問題。網絡的發展為此提供了新思路:借助網絡平臺,共享智慧資源,引導學生獲取知識、處理信息;開拓交流空間,融入寫作教學,提升學生整合作文的能力。
在寫作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訪問與作文相關的教學網站,加入相關論壇、QQ群、微信群等,將其提供的豐富、專業、系統的資源為我所用。從中可以積累到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從中可以親身體驗異時、異地民主自由的交互對話,發帖留言,互評互改,與老師、專家進行零距離接觸;從中還可以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利用網絡空間公開發表,當收獲各方點贊時,語文學習的成就感和興趣都會得到極大的加強。
此外,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筆者還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云盤建構個人寫作資源庫,分類整理下載的作文素材、編輯個人習作文集等,并保持該資源庫不斷充實、完善,使之合理化和系統化,以滿足自身長期的學習需求。這一改傳統寫作課堂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的相對陳舊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寫作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實現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
三、共享智慧,探求真知,推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作為時下流行的學習方式,其核心內容是以學生的自主探求、創造發展為前提,倡導學習的主體研究精神。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一旦有了網絡的鼎力相助,可謂如虎添翼,能更好地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在充滿趣味性、生活化的情境里借助網絡平臺主動探究學習,獲取、分析和處理相關信息,并形成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探究成果。現有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附有一項綜合性學習內容,如《以和為貴》《少年正是讀書時》《倡導低碳生活》等。筆者就經常以此為課題,組織學生合理運用網絡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以《古詩苑漫步》為課題的研究性學習中,筆者要求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以獨特、開放、創新的現代觀念,去探究我國古代詩歌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精髓所在。學生們既分工又合作,交出了豐碩的學習成果。有的學生以詩人為專題,如“我眼中的李白(杜甫)”,查閱了大量資料,并將其制作成電子詩集,在網上發布共享;有的學生以流行一時的網絡歌曲為曲譜,重新配唱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透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悠悠古韻,深受歡迎;有的學生還對詩詞格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探究中學習創作格律詩。在自由的網絡學習環境中,學生的表現欲被激發并得到滿足,知識、技能、情感等各方面都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出色的表現。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網絡在推動語文教學改革中已顯示其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希望語文教學能在網絡這一股源頭活水的滋潤下老樹開花,再結碩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