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鸝
【摘要】由于國家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小學新課程教育已經開始慢慢推進實施。為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建立與新課程相符合,可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策略。本文從有效性教學的基本特性,以及準備階段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實施階段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反思階段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四方面著手分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途徑及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情感教育、認知教育以及行為意識教育,通常通過以身作則的教學方式向學生進行示范教育,故學生的學習質量好與壞以及教育水平的高與低都取決于老師的教學有效性。而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有效性,缺乏有效性的結果就導致無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也無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正確認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探索可實施的策略,對小學課堂教育質量的提升有著重大的意義,老師要從教學目標、備課、教育方式等方面思考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
一、有效性教學的基本特征
課堂中實施有效性教學策略其實是一種有效、科學的教學方式,它的根本原則是 :理解學習的過程、了解學習人群、創建良好的學習伙伴關系、創造建立具有支持性和挑戰性的學習場景、密切聯系的社會和文化情景。有效性教學的實施是需要有具體的標準規定示范來進行監督的,其內容包含好幾個層面,分別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參與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且通過課程去發展挖掘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緊密聯系學生的課堂學習和真實生活,以此來為課堂教學創造意義。為了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應該讓學生積極參加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讓學生鍛煉邏輯思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以上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中,便是以教學對話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當然,也需要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理智客觀的評價,這就需要創建指導理論,建立評價系統,堅持統一標準的評價準則,定性定量去深入分析,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準備階段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在準備階段,為了實施有效性教學策略,應從深入認識自己、深入了解學生、深入研究教材這三方面進行準備。
首先,教師要認清自己的身份。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教師的角色已經從原來的“獨裁者”轉變為“引導者”,教師必須要明白并且適應自己的新角色定位,并且要將自我反思、自我認知、自我批評進行完美結合,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結合自身優勢與劣勢設定教學方案,設計出符合自己的個性特點與實際情況的教案。且要進行課后反思,總結自己的不足,進行優化與改進。時刻要進行自我評價,學習最新的教學方法與技術,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并將理論知識進行大膽的創新并實踐。
其次,要了解學生。學生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中逐漸轉為課堂主體部分,因此教師要從以往傳統的知識傳輸以知識為本的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教學,要充分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備課,注重將學生放在課堂學習的主動地位。教師要充分地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色以及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全面、科學地進行備課,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中主動探索。教師還要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個性化教案、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進行針對化教學。同時,還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個性與特點,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準備適合他們特色的教案。
最后,要理解透教材。教材是知識傳播運輸的載體,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局限于教材,而有效性教學方式應該跳出教材,能充分使用教材卻又不局限于教材。所以,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將教材當中重點、難點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并且結合教材外的相關資料,指引學生重點關注教材當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同時,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對書本知識當中的內在聯系要全面掌握把控,并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實際狀況相結合來實現有效運用,將有用的知識點挖出來,帶領學生一起去思考和探究。
(二)實施過程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在課堂教學當中,有效性的策略教學可以讓以往沉悶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變為活潑、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且學生想學、樂學、愿學、善學,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要創設情境,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學的根本性質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對話。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要站在平等的位置,在輕松愉快的環境當中實現有效的對話,只有保證對話狀態是平等和輕松的,才能保證有效的教學質量與效率。首先,要求老師公正平等地對待并注意每一位學生,對學生的個性和自尊給予充分尊重和理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我意識的存在。其次,要注意在教學中結合課堂重要知識點設立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主動學習語文。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的求知欲望被激起,改變傳統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使課堂氣氛輕松有趣,可以在課堂中設計一個與課堂內容有關的小游戲,利用游戲來帶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也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堂內容;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激發出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不能在課堂上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引導學生對不良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鼓勵,讓學生將發現問題并且主動解決問題的思想刻在腦海中,進而引導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研究和探索,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然后,要利用有效的提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迅速進入探索的狀態。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提問方式進行提問,可以利用一些直觀教具,比如圖片、音樂、視頻、手工課件等進行提問,并且通過它們來激發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興趣;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下沒有具體答案,具有拓展性、思考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比較性的問題,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的區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印象。
最后,教學設計對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響,采用新穎的教學設計會給學生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有助于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來設計教學方案,從而達到積極、活躍、有趣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使教學目標有效清晰,教學方案設計應豐富多彩,符合教學目標;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在教學的氣氛中,將各科知識緊密聯系起來;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關注,引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
三、反思階段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教學反思需要老師具備深厚的知識基礎,這需要教師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并且對與語文相關的其他有關學科知識有一定的認知,還需要老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要求老師形成良好的教學反思習慣,從而優化完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可以通過與其他老師交流學習其他老師優秀創新的教學方式。
四、結語
教師的教學方式會直接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反思總結綜合去優化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師也應該具有自我認知以及反思能力,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應進行及時的反思,從而保證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潘秀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環球人文地理,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