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王師琪
關鍵詞:高職院校 ? 創業教育 ? 政府平臺 ? 三位一體
一、高職創業教育與政府服務現狀概述
目前,我國經濟已進入新階段,GDP增速正慢慢放緩,在“互聯網+”的政策環境下,“眾創空間”等服務平臺在各地政府的扶持下如雨后春筍般逐年增加。這類服務平臺對于培育各類創新人才、團隊,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強心劑”,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創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應把人生追求與國家、人民的發展進步結合起來,在創新創業中實現個人價值。于是這一過程中,對在校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創業教育和實踐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如何把政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各項政策落實好,并以此為引領改變高校相對封閉的教學體系和實踐內容,而不僅僅是由政府出錢來為大學生開一門創業就業課程?那么在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政府服務平臺應該以怎樣模式進行對接,該課題就是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的一些研究。
在當今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的諸多課題中,創業教育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廣泛引起專家學者關注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中國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2010年,我國教育部頒發的文件中首次出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而美國的創業教育課程和模式早已有了科學系統的體系。雖然中國創業教育在全球處于低水平,但在研究、試點工作、政策的推進上都顯示了在創業教育的摸索過程里,我們在積極向高水平的國家靠攏。所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互聯政府的服務資源和政策,在國際形勢爭得上游,創造適宜大學生的創業教育環境,樹立高校創業教育品牌,意義重大。
二、模式探究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要提高創業教育水平,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新趨勢。我們選擇“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政府服務平臺互聯模式探究 ”來調研,主要依據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對“高素質技能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高校創業教育和實踐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中發揮的作用。因此,這一研究就具備了十分迫切的時代意義。
(一)研究以政府為主導形成政、校、行、企優勢互補的柔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環境上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全面深化改革,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流動,不斷激發廣大青年的活力和創造力。要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主席的這些話既飽含對青年的鼓勵,也滿載為青年創業提供扶持的承諾。
(二)研究以政府為主導形成政、校、行、企優勢互補的柔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國家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創業教育和創業活動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央及各級政府對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和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過對創業教育實踐現狀研究的基礎上有效對接國家有關政策和服務,才能制定出切實的、富有針對性的關于創業教育、教學和實踐的方案以及建立相關的與外部社會需求同步的制度和體系。
(三)研究以政府為主導形成政、校、行、企優勢互補的柔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在新時期實現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高校發展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據專業的創新創業單單依靠學校的能力也很難實現,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它們通常都是由政府制定相應的對接機制。目前我們各個地方政府都紛紛制定了相應的針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輔助措施,如果僅僅停留在學校培養之外被動的等待學生創業項目與幫扶政策的對接,效果肯定不好。必須是由政、校、行、企有規劃的進行資源柔性動態對接才能最終有效的解決問題。
三、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模式
作者在長期參與政府創業培訓和高校創業教育的過程中發現,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制定以及相關資源的運用并沒有完全進入大學教學機制內,對高校的創業教育還有些是花錢買培訓內容,然后發一個創業培訓的證書,并沒有一個深入到專業教育的創新創業完整的過程,創業的一些知識有可能傳遞,但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并沒有培養起來,高校也是如此,近年來雖然校企合作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多數的校企合作也是“兩張皮”,并沒有深入到課堂和實訓,這一切很難形成一種創新創業的土壤,這也就是我們為什么出不來“喬布斯”的原因,宏觀上講,國外這方面做得好的無一例外的都是在頂層設計上甚至立法上對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都有一整套體系,我們發展雖晚,但能否從地方、駐地高校、地方企業能有一套相對可行的方案呢?
(一)“模擬實訓+創業大賽”相結合模式
曾經,習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講到的:“廣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創新創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力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然而,在長期應試教育中成長的大學生,多數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財務打理和風險意識。根據大學生的這些特點,探索“模擬實訓+創業大賽”相結合的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讓學生不僅感想更有能力去實踐,激發他們的熱情。
(二)“走出去+引進來”的模式
創業教育涉及法律、營銷、物流運輸、貨幣金融、和社交禮儀等領域廣博的知識,那么如何建設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已經成為關鍵問題。目前面對高校和社會聘用人才,大多會出現兩方面問題,一方面,由于久在高校從事創業教育,雖有一定的教育教學技能,但由于缺乏進修,從而缺乏創業實戰經歷和企業運營經驗,從而對學生的創業教育缺乏全局把握。另一方面,社會中的較為成功的創業人士雖有豐富的創業實戰經驗,卻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授課技能和制度保障,教學效果必定大受影響。
面對此種狀況,運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模式,讓高校教師與社會成功創業者取長補短:一、派出教師到企業進行進修學習,學習企業運營知識,提高其創業培訓能力。二、聘任成功創業的社會人士擔任客座教授、兼職教師,參與學校的創業教育,逐漸形成高校與社會在創業教育上的互動互融。
(三)“課程體系+非課程體系”相結合的模式
創業教育基礎條件比較薄弱。目前高校的教育計劃中,關于創業教育的體系尚未建立,沒有系統的資料教材。有的高校是以講座報告等非必修的方式進行創業課程,缺乏與專業核心課程的聯系,學生依舊沒有獲得全面必要的創業知識。
面臨這種問題,高校應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或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結合學校的特點和學科優勢,不同學校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業課程。科學系統的創業教育體系需要高校、政府、社會的參與;更要具備理論指導性和實踐性。探索“課程體系+非課程體系”相結合的模式,各種方法多管齊下,創業模擬、創新創業大賽、企業參觀學習、創業孵化基地等多種方式構建科學系統的創業課程體系。
(四)“創業論壇+創業”的模式
目前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的具體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仍然不受重視,讓其發揮作用不僅是個別大學的事情,更取決于一個科學系統的創業教育支撐體系。
探索“創業論壇+創業社團”的模式,主動與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溝通聯絡,共同形成機制的長期化和制度化。學校在進行創業教育過程中可以論壇的形式,邀請知名校友、企業家、以及有關政府人員到學校開設論壇交流,給學生傳授創業經驗和技能。創業社團也可以是由一個或幾個學生中的創業“先行者”進行引導,學生們可以在這學習、交流,共同進步。通過一個聯動的平臺,把高校、風投、企業、科技園、等政府有關資源平臺動態的聯系在一起,以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為主線,形成共贏,爭取高校、社會、政府的支持參與,為大學生創業創造適宜的社會、政策環境。
因此,針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難題,摸索出“基于專業的創業課程+社會公建創業模擬實訓+高校、地方企業和政府平臺的創業孵化”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增強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實踐能力,激發其創業熱情,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參考文獻:
[1]周秋江.“三條腿凳子”模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07,(10).
[2]眾創時代下的創新型孵化器[J].國際融資,2015,(07).
[3]呂力,李倩.眾創、眾創空間與創業過程[J].科技創新月刊,2015,(10).
[4]肖喜明.國外創新創業教育的歷程趨勢及其啟示借鑒[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03).
(作者簡介:[1]李璐,碩士,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2]王師琪,碩士,濟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廣告藝術設計,濟寧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