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肖晶
摘要 目的:研究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收治脛骨平臺骨折患者61例,隨機分為試驗組(31例,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與對照組(30例,常規護理),評估兩組膝關節腫脹程度與膝關節功能評分。結果:試驗組干預6個月后膝關節功能評分及腫脹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能促進其膝關節功能早期恢復,提高干預效果,值得借鑒。
關鍵詞 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功能恢復
膝關節主要的負荷結構是脛骨平臺,其中脛骨平臺骨折屬于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主要是由直接或間接外界暴力所致,患者往往表現為局部疼痛或腫脹等癥狀,若不能及時采取治療,將對膝關節功能造成影響。臨床對該骨折患者常采取牽引、手術或關節鏡下輔助復位固定等方法治療,但治療后患者易發生關節疼痛或運動恢復緩慢等情況,使得最終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為分析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影響,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脛骨平臺骨折患者61例。試驗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18~65歲,平均(41.52±2.83)歲;其中開放性骨折25例,閉合性骨折6例。對照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19~67歲,平均(41.68±2.71)歲;其中開放性骨折23例,閉合性骨折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與排除標準:①納人標準:所有患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均符合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標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②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嚴重精神異常;骨筋膜室綜合征。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治療后需實時監測患者的病情,給予其常規心理指導與健康教育等措施。試驗組以對照組為基點實施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①早期康復干預(治療1~2周):首先指導患者取舒適的體位,適當抬高肢體,在小腿部位放置軟墊,待其麻醉消失后協助患者跖屈踝關節背伸,確保其具有合理的耐受度,同時指導其開展股四頭肌訓練,平臥位下盡量將膝關節伸直,盡可能背伸踝關節且繃緊大腿肌肉。其次,合理指導患者開展直腿抬高訓練,盡量伸直患肢且抬高,持續5s時間再放下,重復訓練5~6次,同時以患者承受疼痛為基點,協助其完成被動伸屈鍛煉,護理人員詳細記錄活動進展凹。②中期康復干預(治療3~8周):合理指導患者主動開展膝關節屈伸活動,維持時間10s,訓練3次/d,以膝關節輕微酸脹感為每次屈伸的力度。其次,治療6周需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在左小腿前側放置沙袋,健側下肢協助患肢完成用力訓練,訓練3次/d,沙袋初始為3kg,可增加至8kg,護理人員需詳細記錄各訓練次數與沙袋重量,同時后期指導患者采用拐杖或助行器開展行走訓練,主要練習軀體轉移、行走或站立等訓練,促進膝關節恢復。③晚期康復干預(治療3~6個月):合理指導患者開展主動過屈、壓腿與下蹲等訓練,根據患者康復情況指導其繼續開展發展肌力的訓練。
觀察指標:①Lysholm評分:參考Cillqui提出的膝關節癥狀量表(Lysholm)",評估兩組行走障礙、腫脹程度、屈伸障礙與疼痛程度,各評分與干預效果成正比。②膝關節功能評分:參考膝關節學會推薦的全膝關節評定系統,測定兩組干預前與干預6個月的膝關節功能評分與上下樓梯和步行評分,各分值與護理效果成正比。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軟件分析數據,Lysholm評分與膝關節功能評分用(x±s)表示,t檢驗。膝關節腫脹程度用[n(%)]表示,x“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Lysholm評分分析:干預后試驗組行走障礙(86.17±5.24)分,腫脹程度(91.84±3.25)分,屈伸障礙(89.43±5.36)分,疼痛程度(94.51±3.39)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35±5.06)分,(83.14±3.12)分,(73.12±5.27)分,(84.37±3.28)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功能評分:干預6個月時試驗組膝關節功能評分為(77.64±8.25)分,高于對照組的(58.36+9.3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8.5368,P<0.05)。試驗組步行和上下樓梯評分為(80.54±9.62)分,高于對照組的(62.43±8.0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7.9523,P<0.05)。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主要是由關節軟骨原發性損傷或關節面不平整所引起的,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患者往往表現為膝關節疼痛或局部腫脹等臨床癥狀,若不能及時采取治療手段,則對其以后正常行走可能造成直接影響。臨床治療該骨折患者是以手術為主,但術后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極易造成肢體恢復緩慢,使得最終的治療效果欠佳。
有研究報道,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治療后采取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屬于現代化新型的護理模式,切實開展小腿伸屈肌力鍛煉,使得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能增加。除此之外,該骨折患者康復鍛煉時間較漫長,部分患者極易產生負性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定期開展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與家屬開展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實時監測其情緒變化與心理狀態,幫助其樹立加強康復的信心,提高依從性。在本次研究中,試驗組干預6個月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對照組高,腫脹程度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取合理的康復鍛煉干預措施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有效改善其肢體疼痛或局部腫脹等臨床癥狀,促進其膝關節功能早期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能促進其膝關節功能早期恢復,提高干預效果,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永萍.模塊式康復訓練聯合情志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恢復及精神狀態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8,31(4):121-123.
[2]袁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對膝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3):1635-1637.
[3]杜麗娟.模塊式康復計劃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