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嘉
摘要: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對外貿易活動中來。然而,在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日漸抬頭的背景下,貿易摩擦事件不斷升級,呈現出常態化的特點,對我國企業產生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本文以貿易摩擦為背景,分析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經營風險以及對外投資風險等,并就此提出相應的防范和規避風險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貿易摩擦 風險防范 國際貿易
一、貿易摩擦現狀
在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歐債危機爆發以及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盛行的背景下,我國與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日趨常態化,貿易摩擦事件不斷升級,對外貿易環境日顯嚴峻。
1.對華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數量增多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2011)》顯示,2010年我國出口商品遭遇反傾銷案件43起、反補貼案件6起、保障措施案件16起、特保案件1起。我國出口商品共遭受國外66起“兩反一保”調查,涉案金額為71.4億美元。根據中國貿促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遭遇117起“兩反一保”案件,涉案金額達139.8億美元。2019年對華發起雙反調查案件的數量仍在不斷增多,如美國對涉華碳合金鋼螺桿進行雙反調查、加拿大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鋁型材啟動第二次雙反調查、土耳其對原產于中國的鉸接鏈做出反規避調查終裁、阿根廷對華鋁箔啟動反傾銷立案調查等。
2.規模擴大、領域增多
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實現升級,我國與其他貿易國企業發生貿易摩擦涉及產品種類也隨之不斷擴大,不斷有新的產品、新的領域成為貿易爭端對象。發生爭端的產品范圍從最初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轉移至資本密集型或者技術密集型產品,例如2012年,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發動雙反調查,涉案金額達200多億美元。另外,服務貿易也日漸成為發生貿易爭端的新領域。
簡而言之,主要貿易伙伴對華加大使用一系列貿易救濟措施,甚至增設其他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涉及到我國企業出口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產品,出口企業陷入被動狀態,外部營商環境惡化,對外貿易風險加劇。
二、貿易摩擦下企業面臨的風險
1.匯率風險
受美聯儲加息和中美貿易摩擦事件頻發等事件的影響下,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涉外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加劇。
2018年人民幣兌美元價格貶幅較大,并且有繼續貶值的趨勢。人民幣短期內快速貶值,對于我國出口企業來說匯兌收益增加,緩解一定出口壓力,并且提升出口商品的競爭力。然而,從長期來看,人民幣持續貶值將加大匯率波動性,降低其他貿易伙伴的貿易合作意愿,更加不利于我國的外貿出口。
人民幣持續貶值還將造成輸入型通脹。中國大量進口的大宗商品價格大漲,對于進口企業而言,原材料成本上升,企業經營愈加困難。
除此之外,匯率波動幅度加大導致企業匯率風險加劇,企業購買相關規避風險的產品對沖匯率風險,企業匯率風險管理費用提高,經營成本提升,進而導致企業經營利潤下降。
2.經營風險
貿易摩擦頻發增加我國企業的采購成本及經營成本,經營風險上升。由于國際頻發的貿易摩擦使我國企業面臨加征關稅的不確定風險,關稅成本增加將增加企業稅負,大力削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利潤空間進一步減少,將對大批涉外企業帶來沖擊。
3.海關審查風險
海關關務管理方面,其他貿易伙伴國對中國商品的審查加強,貨物檢查時間延長,企業運輸貨物時間成本提升,不利于企業發揮競爭力,不確定性風險加強。受某些貿易爭端影響,企業還可能面臨被加征關稅的風險,因此企業應提前在源頭上做好風險管控。
例如中美兩國之間頻發貿易摩擦,美國海關關務管理更加嚴格,尤其是對2018年加征關稅清單中所涉及商品的審查。原產自中國的產品將會受到美國海關的重點監管和查驗,確保其加稅政策得以實施。中國的進出口企業的產品將面臨加征關稅的風險。
4.對外投資受限
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在高科技以及敏感技術方面(如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將受到更多限制。
近年來,北美地區的投資監管干預激增。美國政府投資政策的不確定性已經影響到了中國企業對美投資情況。中國一部分企業減緩在美國的投資速度,甚至取消投資計劃,放棄美國市場。
一些歐洲政府也同樣加強監管審查。法國、德國、匈牙利、意大利、立陶宛與英國等國均已加強或正在加強其投資審查制度,主要投資領域為汽車、金融、商業服務以及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這將導致中國與這些貿易伙伴國之間被取消的交易數量繼續攀升。2018年,中國在歐洲至少有7宗價值為15億美元的交易被取消,而北美地區有14宗價值40億美元的交易被取消。
另外,我國企業在進行收購其他國家關鍵技術時也同樣受到限制和更加嚴格的審查。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受到更多限制,對外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這將打擊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熱情,不利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長期戰略部署。
三、風險防范與規避策略
隨著各國之間貿易磨擦加劇,如何防范和規避相應企業風險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遵循國際慣例,熟悉WTO規則
為更好地防范對外貿易摩擦,我國企業更應該遵循國際慣例,如《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簡稱《UGP600》)、《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0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1980年版等。國際貿易慣例是被大部分國家所接受的,在交易中被嚴格實行的準則。企業嚴格按照進出口貿易的基本規則和程序辦事,履行條約,避免不必要的沖突,才能將貿易摩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同時,企業還應熟悉和巧妙運用WTO規則,善于行使WTO成員國的權利,建立相應對外貿易防范機制。在其他國家濫用實行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限制手段時,我國企業能根據多邊機制做出相應的防范和反擊。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正當權益,避免他國對中國濫用貿易保護措施。利用多邊爭端解決機制解決貿易摩擦問題,降低企業的貿易損失。
2.樹立質量意識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企業應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和產品檔次來防范風險,樹立”以質取勝“的質量意識。同時,我國出口企業應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出口產品結構調整,改變過去依靠勞動力優勢和資源優勢的方式,轉型增加對高新技術領域、服務領域的生產投入。
我國企業應根據國際標準對自身產品進行相應的質量把控,提高產品質量,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依靠科技進步,重視運用科技成果,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從而降低海外市場風險,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經濟損失。
3.市場多元化
在過去,中國企業對外出口過于集中于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出口市場過分集中更容易招致貿易摩擦,貿易條件惡化,直接降低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出口風險和成本相對提高,出口收入降低。
企業要強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實行市場多元化即出口集中度的降低,從而有效降低貿易風險。企業拓展新市場,可以將市場轉向其他主要經濟體、新興市場等。具體而言,企業可將重點轉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南亞國家、非洲國家等等,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市場多元化戰略中的關鍵角色。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過程中,不斷平衡市場分布,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
4.深化企業間合作
一家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往往容易受到貿易摩擦帶來的沖擊。企業間應深化合作,發揮行業力量,形成一套評估風險和預警體系,共同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問題。
5.金融機構加大扶持力度
為鼓勵企業更有信息應對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加大對我國外貿企業的支持,金融機構可加大對企業融資、風險管控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金融機構可為企業提供更多樣化的融資方式,拓寬外貿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和債務壓力。同時,金融機構可引導重點企業利用衍生產品規避匯率風險:企業自身也可建立遠期外匯業務,從而降低因為匯率波動而造成的不必要損失。金融機構也可通過舉辦專題培訓,提高企業防范匯率風險意識,增強企業對抗貿易摩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