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
摘要:本文以施工企業當前面臨的稅收風險為出發點,梳理出“稅管工作不專業”“四流不一致”“白條成本入賬”“統借統貸不規范”“納稅義務確認不及時”“關聯交易未納稅”“混合銷售未分類”“優惠政策運用不當”等8大風險,提出了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必須堅守底線思維、必須熟悉法律規定、必須做好稅務診斷、必須加強業財融合稅收規劃5原則,指明了健全稅管機構、夯實基礎管理、優化業務流程、調整管理模式、充分運用優惠政策,做好稅企溝通6個方面稅收規劃途徑。
關鍵詞:施工企業 稅收風險 納稅規劃
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施工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搭乘國家經濟發展快車,經營規模快速增長,經營區域大幅擴大。同時,作為競爭性行業,施工企業進入門檻低,參與主體良莠不齊,稅務管理相對薄弱,依法納稅意識不強,基礎管理不夠規范,與越來越嚴格的稅收征管的矛盾亟待解決,稅收風險防范和稅收規劃工作,成為眾多施工企業的重點工作。
一、施工企業面臨的主要稅收風險
有來之國家稅收改革帶來的外部風險,也有來之企業長期粗放管理、不規范經濟行為帶來的內部風險。主要包括:
(一)稅務管理團隊不專業,帶來的稅收風險。施工企業管理長期就有重技術管理,輕財務管理,財務管理重資金管理,輕稅務管理傳統,稅管人員配置不足,項目部稅務工作缺位。
(二)增值稅“四流”不一致,帶來的稅收風險。施工企業推行“營改增”改革較晚,第三方提供發票、不規范結算單,與增值稅要求相駁的問題亟待規范。
(三)成本費用“白條入賬”,帶來的稅收風險。違反稅收憑證及發票管理規定,農民工工資、砂石料、設備租賃“白條”入賬已經成為歷史,對“走逃”、“失聯”、“虛開”發票防范成為稅務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四)“統借統貸”不規范,帶來的稅收風險。建筑市場PPP、EPC等項目建設新模式,新金融工具得到廣泛使用,導致融資渠道、資金清算渠道不符合稅法“統借統貸”政策規定。
(五)納稅義務確認不及時,違反增值稅納稅義務確認的規定,帶來的稅收風險。收到預付款項未及時申報稅款,合同約定結算開票時間,卻不計算申報稅款,增值稅納稅義務確認時間滯后,導致稅務罰款、加收滯納金、增大費用支出的等情況。
(六)關聯交易未納稅,違反獨立交易原則,帶來的稅收風險。集團型公司不同納稅主體及法人單位之間未按規定列收入,計提申報增值稅及附加的情況。
(七)混合銷售未分類,帶來的稅收風險。對建筑施工、物資貿易、運輸服務、檢測咨詢未分類核算,從低計提增值稅導致稅收風險的情況。
(八)優惠政策運用不當,帶來的稅收風險。違反稅收優惠政策規定.帶來的稅收風險。包括:費用依據不充分,輔助臺賬不健全,備查資料不合理導致的資料審核風險的情況。
二、施工企業稅收規劃原則
施工企業的納稅規劃通常產生于執行納稅經濟行為以前,作為一種預測與估計的企業納稅行為,必須對施工企業所涉及的經濟業務具有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進行認真分析,制定有效管理與控制的措施。施工企業在開展納稅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稅收規劃工作必須轉變思想觀念,重在合規管理,企業決策必須以稅務政策為導向。“金稅三期”全面推廣,大數據運用信息交換已成熟運用,企業的稅務規劃工作要以依法合規為前提。
(二)稅收規劃工作必須堅守底線思維,重在風險防范,不追求單純的“避稅”。加強依法納稅.將稅務風險控制納入公司發展戰略的高度.讓每一位管理者、員工樹立依法納稅的意識,提高稅收遵從意識。
(三)稅收規劃工作必須熟悉法律規定,重在運用規則,不是簡單的節稅小技巧。不僅財務人員要全面地了解和分析相關的稅收法律法規企業各級管理人員也要學當“半個財務專家”,確保在不違反稅收法律法規的情況下有效地展開納稅收方案的制定工作。
(四)稅收規劃工作必須做好納稅診斷,重在選好課題,熟練運用稅務政策。全面梳理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存在的稅務風險點,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結合施工企業特點,抓住關鍵環節,對日常業務梳理的基礎上,對重大經濟業務的涉稅事項做出最優安排。
(五)稅收規劃工作必須加強業財稅融合,重在事前溝通,不是決策后再運用稅收政策。稅務管理是系統性、綜合性工作,需要各專業、各部門的密切配合。事前溝通的目的就是避免各個管理環節出現脫節的現象。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完善的企業檢查和監督機制,杜絕不規范的稅務行為,防范稅務風險的發生。
三、稅收規劃的途徑
(一)健全稅管機構,加強稅務培訓。1.各級領導和組織一定要轉變稅收管理知識只是財務部門的責任傳統思維,重新認識稅務管理全員參與的重要性。2企業稅務培訓,一方面旨在提高全員尤其是涉稅人員的業務素質,把好稅務風險防控第一道關。另一方面聘請稅務顧問或稅務代理,對企業的涉稅事項進行咨詢和建議,降低企業涉稅風險。
(二)夯實基礎管理、重視稅務核算。1.規范合同管理。重點對結算方式、支付方式、稅率及發票涉稅關鍵環節進行要約定,達到低稅率、少稅負、多進項、緩交稅的目的,始終貫穿著加強增值稅管理的理念。2。強化票據管理。形成票據審核自我約束與聯動監管的雙機制:規避“虛開”“走逃”“假票”,共同保障企業票據上報的及時性、規范性、完整性和真實性。3.加強分包商、供應商管理。對分包商采取分包資質準入制度,供應商實行合格供應商評審制度,選擇優質的分包商、供應商,盡量同一般納稅人進行合作,保證最大限度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便于進行稅額抵扣。4.加強增值稅業務管理。要緊貼實際業務對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進行核算,保證在正確的納稅時點依法納稅。
(三)啟用稅收信息系統、優化業務流程。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采用信息管理系統來進行稅費統計和稅收規劃是大勢所趨。建立稅收信息系統,將大大降低人為可操作性,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簡單環節的重復工作,加快審批的速度,優化整個公司稅務管理的流程。
總而言之,納稅診斷、納稅風險識別是稅收規劃的前提,“價值創造”、“防范風險”是稅務規劃的兩大目標,企業各級領導和管理組織,尤其是財務稅管人員既要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又要嚴守底線,提高稅法的遵從度,有所為、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