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


【摘 要】 本文基于世界銀行2012年對中國企業的調查數據,利用回歸模型檢驗研究假設。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的工藝創新活動對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工藝創新的四類活動即引進新生產技術和設備、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方式全部都能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其中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方式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最強,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最弱。這對我國企業進行創新決策具有指導意義,也為工藝創新與創新績效的正向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
【關鍵詞】 工藝創新 創新績效
1? 引言
國務院在2015年5月8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指出“堅持把創新擺放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升華,技術創新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根據技術創新對象的不同又可將其劃分為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產品創新是用新產品或服務來滿足市場需求的創新方式,專利失效后產品就會失去市場壟斷地位,而工藝創新是指企業為提高生產效率采用新生產設備或技術以及改進的生產流程,它滲透在企業各種生產要素的結合方式上,較產品創新而言,它更難以被模仿,可見工藝創新比產品創新更有助于維持企業市場競爭優勢。因此,探究工藝創新是否能有效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以及哪種工藝創新活動對企業而言最有效率,對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發展實際情況制定創新發展戰略,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而提升行業整體創新績效意義重大。
企業工藝創新的研究是伴隨著技術創新展開的,1978年Daft構建二元組織創新模型,將技術創新劃分為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此后,學者們對技術創新展開了廣泛研究。回顧國內外關于工藝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的研究,大多將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作為技術創新的細分來研究,另外有學者針對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協同發展進行了探索。已有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不難發現,鮮有學者專門研究工藝創新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特別是沒有進一步研究不同類型的工藝創新活動與創新績效的關系,但不同工藝創新方式的作用有差別[1],很有必要比較研究各項不同類型的工藝創新活動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與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不僅證實了工藝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的正向關系,還分別考慮了引進新生產技術和設備、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方式四類不同的工藝創新活動是如何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以及橫向比較了這四類工藝創新活動提升企業創新績效的效率。這個問題有助于企業更好地理解工藝創新的這四類活動是如何為企業帶來效益并達到更高的績效。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假設
清華大學的傅家驥于2000年對工藝創新提出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界定,他認為工藝創新是指產品生產技術的變革,包括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的組織管理方式。2006年國家統計局在全國工業企業創新調查中將工藝創新定義為企業為生產全新的或有重大改進的產品、提高生產效率,采用新的生產技術或設備。與產品創新將目標主要涉及需求不同,工藝創新趨向于供給,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能力。工藝創新通過創新路徑對產品創新績效產生正向影響,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等環節中的變化都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最后的創新產出,具有較好工藝創新的企業才能具有較高的產品創新,才能占領市場優勢從而提高新產品的銷售額。康麗等(2012)認為工藝創新能不斷改進產品的加工過程、工藝路線或設備,降低消耗和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顯著地提高企業績效[2]。王喜剛(2016)證實了工藝創新可以將組織內部的焦點轉向組織效率,促使企業采取成本領先戰略,獲得競爭優勢從而提高企業績效[3]。王洪波等(2017)認為綠色工藝創新不僅能帶來生態效率的提高,還有助于提高企業競爭者進入壁壘,從而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4]。企業引進新的生產技術和設備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則能優化生產線流程,采取新方法降低成本能使企業在市場上建立成本優勢,采用新方式提高生產柔性有助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轉換生產,都能使企業的產品獲得更高客戶滿意度,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工藝創新能顯著促進企業創新績效;
Ha: 引進新生產技術和設備、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和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方式均能顯著促進企業創新績效。
2.2? 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源自世界銀行于2011年至2013年間對中國25個城市的26個行業的2700家企業的經營狀況調查,為2011財年或2009-2011三年的累計數據。世界銀行為獲取可信數據,在樣本篩選、調研實施過程中進行嚴密控制。刪除存在“缺失值”以及沒有創新活動的樣本企業,最后得到可用樣本685個。
2.3 變量設定
本文的因變量是企業創新績效(Products),使用企業2011財年新產品或服務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來度量。解釋變量是工藝創新(ProcessInno)及其四種不同類型的工藝創新活動,使用問卷中“創新與科技”部分的問題:在過去三年,企業進行了哪些創新活動?這些創新活動中有這四項屬于工藝創新的類型:(a)為改進產品或流程引進新技術和設備(ProcessInno1);(b)引入新的生產和運營質量控制程序(ProcessInno2);(g)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ProcessInno3);(h)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方式(ProcessInno4)。為明確工藝創新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整體影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為者四個指標賦予相應權重,最終得出一個綜合指標來度量工藝創新。本文控制了企業規模(sale2009ln)、企業年齡(age)、員工技能(edu)等可能影響分析結果的變量。此外,為了避免地區和行業層面的影響,加入了地區虛擬變量(REGION)和行業虛擬變量(INDUSRTY)。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模型說明
根據本文設定的研究假設,分別構建由企業創新績效與不同解釋變量組成的回歸模型。(1)以工藝創新為解釋變量,并加入控制變量構建模型1,檢驗假設H;(2)分別以引進新生產技術和設備、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和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方式為解釋變量,并加入控制變量構建模型2、3、4、5,檢驗假設Ha。匯總各項回歸模型如表1所示。
3.2? 假設檢驗分析
由表1中的模型1可知,工藝創新的回歸系數為0.0278,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工藝創新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績效。換言之,企業工藝創新的相對指數每增加一個單位,則企業的創新績效平均提升2.78%,假設H獲得實證支持。表1中模型2~5分別顯示企業的四類工藝創新活動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回歸結果表明,在1%的水平上,四類工藝創新活動的回歸系數都顯著為正,假設Ha獲得實證支持。進一步分析發現工藝創新活動中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對提升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最明顯,它的回歸系數為0.0758,即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每增加一個單位,企業的創新績效平均提升7.58%。引進新生產技術和設備對企業績效的提升作用僅次于前者,回歸系數為0.0636,即引進新生產技術和設備每增加一個單位,企業的創新績效平均提高6.36%。排在第三的是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回歸系數為0.0573,即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每增加一個單位,企業的創新績效平均提高5.73%。排在最后的是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回歸系數為0.0418,即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每增加一個單位,企業的創新績效平均提高4.18%。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著眼于企業層面,利用世界銀行提供的關于中國制造業企業營商環境質量調查數據,從實證視角探究企業工藝創新及其不同方式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主要研究結論表明,企業的工藝創新活動對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工藝創新的四類活動即引進新生產技術和設備、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方式全部都能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其中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方式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最強,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最弱。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為了有效提高企業創新績效,本文認為企業在推動工藝創新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的工藝創新方式,當然也要結合自身條件對不同的工藝創新方式進行抉擇。具體提出兩個建議:(1)實施工藝創新以配合產品創新。對產品質量控制流程、生產技術和設備方面進行創新,提高生產柔性應對產品變革對生產工藝的挑戰。(2)有側重性的進行不同工藝創新。廣泛地、不分輕重地開展所有的工藝創新活動不符合現實,必須結合企業自身資源能力基礎有側重性的選擇工藝創新方式,優先選擇采取新的提高生產柔性工藝創新方式,引進新生產技術和設備次之,接著是采取新的降低成本方法的工藝創新方式,最后是引進新生產質量控制程序。
【參考文獻】
[1] 孫群英,畢克新.制造企業工藝創新模式及其選擇研究現狀與發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5.
[2] 康麗,石盛林.組織學習對技術創新績效的調節效應——基于江蘇民營制造企業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10):9-12.
[3] 王喜剛.組織創新、技術創新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6(2):107-115.
[4] 王洪波,劉艷,肖鳳軍.CEO調節焦點、綠色創新與企業績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7):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