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龍
【摘要】高教管理的本質是根據一定的方式方法,在高校內部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與學術氛圍,始終堅持一定的管理原則,從而有效組織教學活動的開展,在高校教學活動中做好全面指導與控制,促使教師與學生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因此,高教管理是影響高校教學與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當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教學,而高教管理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的管理模式[1]。本文將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對高教管理的發展進行探討,闡述當前存在的不足以及日后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以人為本 高教管理 發展 對策
伴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概念的正式提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發展也緊跟國家號召,紛紛不斷探究、改革,現已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植入各高校教學體制中去。“以人為本”顧名思義是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充分尊重人的個性,以發揮人的創造性為本。此觀念落實到高校教育教學中則是以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為基礎,以學生的自我管理為核心,以高等教育的目標為引導[2]。在引領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下,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這是對傳統教育的極大突破,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教教育管理的內涵
以人為本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力求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平等互信、和諧共進,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及教師,以二者為出發點,解決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高等教育教學中應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選擇權,讓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給學生以尊重,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主觀能洞悉。同時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個人特點,并結合現代化教學技巧,真正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3]。
(二)以教師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作為教育教學的另一主體,教師在其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該鮮活個體在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下,也應擺脫“教學機器”的固有形象,貼近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管理中去,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反饋不斷提升、改進自身教學方法,使教育更有效,從而能提升自身的成就感。
二、高教管理現存問題
(一)傳統教育管理未全面消除
縱然“以人為本”的觀念已進入到各行各業,教育體系也在遵循該思想不斷發展。但傳統教育管理體制畢竟已根深蒂固,新思想很難一蹴而就,當下管理權仍然集中在高層領導手中、對于教師的管理還存在高制度化問題,對其評定標準依舊以發表期刊、論文數量為主要依據。對于“重結果、輕過程”的高層管控方式太過狹隘,已經阻擋了教育發展的步伐。傳統模式不注重聽取教學兩大主體(學生、教師)的意見,僅看重升學率、排名等結果,沒能讓“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實于教學過程中。
(二)盲目照搬,未結合自身特色
對于新觀念的提出,積極響應縱然是好事,但如果盲目照搬,未能與自身特點相結合,必然無法達成預期效果。高效管理也是同理,以人為本理念的在踐行過程中,各高校也應當與自身特點相結合,而不僅僅是生搬硬套,學校下達指標,教師盲目執行,這樣沒有思考、沒有主動性的機械執行無法從根本上帶動高教管理的發展、革新,甚至還會產生反作用,比原本的教育管理體系更落后。
(三)教學總結形式化大于實際意義
總結的意義在于查漏補缺,尤其在改革發展期間尤為重要。通過系統的總結,梳理出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已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對策等等。從而了解教育體系經過改革后獲得的進步和尚待解決的問題。但現在很多高校對于教學總結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還是停留于表面,過于形式化,沒有實際參考價值,總結并不能系統總結高教管理的發展結果。
三、“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教管理發展對策
踐行“以人為本”高教管理發展過程中,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從教師、學生兩大教學主題出發,樹立“以人為本”觀念。
(一)重視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結合自身特長和未來的職業規劃,自由選擇自己的專業和課程,自主把握自己的學業方向,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于自主的學習。這要求學校管理者轉變角色,要從管理者的身份逐漸轉向為服務者的身份,管理工作不再是單純的管理工作,而為學生而服務的工作,所有工作都需要始終堅持圍繞著學生的利益實施,并且幫助解決好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問題[4]。
(二)重視以教師為本
以教師為本,首先,要明確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基于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要求,堅持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政治責任感來建立與培養教師隊伍尤為重要[5]。其次,要最大限度滿足教師的合理需求,如果教師的合理需求始終無法得到回應和滿足,那么教師們將無法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會使其失去工作積極性。不僅如此,對待教師同樣要因人而異,要依據老師們自身特點和類型,制定出最能使其發展的制度,不能僅僅以期刊、論文發表的片數衡量一名教師優秀與否,這種評判結果過于冰冷、單一,除了必要的學術以外,教師們為人處世、受學生喜愛程度也同樣是一個好老師的衡量標準。因此,想要全面的考察一名教師,應當從各個方面入手,根據綜合得分來評判,畢竟“以人為本”的基礎就是尊重差異、承認不同,每個人都有其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另外,良好的激勵機制也有助于促進教師們的進步。最后,加強教師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樣重要,即在適度范圍內,讓教師們可以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內容進行自主選擇與決定,進而實現對自身心理、行為、思想的自我管理[6]。
結語:
“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應運而生。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對該理念的執行也是必然選擇。但是,理念的執行絕不能僅僅停留于形式,而應真正落實到高校管理教育教學管理當中去,從根本上將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從學生、教師出發,在適度范圍內,將“權力下放”才能激發出一個人的潛質,這也是“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教管理的真正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韓蓓.高教管理以人為本理念的內涵及內容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33):255-256.
[2]楊慧.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的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06):137-138
[3]許潔.論高教管理以人為本理念的內涵與內容[J].科技展望,2016,26(26):193.
[4]孫娜.以人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J].中國建材科技,2016,25(1):474.
[5]李博.高教管理制度人性化問題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11):44.
[6]張永芳,張社爭“. 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價值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