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洋 李雪梅
【摘 要】 批評性話語分析主要通過語篇分析方法揭示文本背后隱含的意識形態意義、權利和話語的關系。新聞報道作為傳播信息的一種方式,文本創造者在播報新聞事件時多少會受到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影響,并且其中隱含的意識形態意義往往會被受眾群體潛移默化的接受。本文采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選取了《今日美國》近期關于“中美貿易戰”的相關報道為語料,以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框架為基礎,分別從文本實踐、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方面對新聞語篇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從而探討語篇文本背后的意識形態意義,剖析其深層次的原因。
【關鍵詞】 “中美貿易戰” 《今日美國》 批評性話語分析 Fairclough三維分析框架
1.引言
中美貿易戰,又稱為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經濟關系中的重要問題。從2018年3月開始,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國內外各大主流媒體爭相報道并對此進行了熱烈的探討,有人認為貿易戰的挑起是美國對于中國崛起的恐懼,也有人認為此次貿易戰爭的挑起是沒有真正的贏家的。
本文以美國主流媒體報刊《今日美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近期來對于中美貿易戰的相關報道進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以揭示美國主流媒體對于此次貿易戰的主要觀點和看法。《今日美國》是美國具有權威性的報紙之一。因此,本文將該報紙作為研究載體,以“US-China trade war”和“tariff”作為關鍵詞,通過《今日美國》的官方檢索平臺,搜集相關報道,自建語料庫,試圖從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框架著手分析,探討隱藏在語篇文本背后的意識形態問題。
2.理論背景
2.1批評話語分析
批評性話語分析(CDA)是現代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的分支。其中Fowler,Fairclough和van Dijk都是著名的代表。Roger Fowler指出CDA的主要目標是對語篇的產生、內部結構和總體框架結構的批評分析。Fairclough是把CDA的理論和社會語言學結合了起來,提出了著名的三維框架模式。van Dijk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話語使用在種族偏見再現中的作用。
2.2 Fairclough的三維框架理論
Fairclough是在Fowler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發展,試圖找到一種將話語分析和社會語言學理論結合起來的新方法。他吸取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理論,通過內化提出了著名的三維框架模式,即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诖?,Fairclough在《批評話語分析:批評語言研究》一書中指出:CDA應該遵循三格步驟:描寫、闡釋和解釋,即描述文本的形式結構特征,闡釋文本與話語實踐過程的關系,解釋話語實踐過程和它的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在微觀和宏觀之間由話語實踐連接起來,這也就構成了Fairclough方法論的精髓。
3.中美貿易戰的三維框架分析
中美貿易問題自2018年以來就一直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本文以《今日美國》報刊作為考察對象,選取了2019上半年以“US-China trade war”和“tariff”作為關鍵詞搜索的新聞報道6篇,基于Fairclough的三維框架,分別從文本實踐、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3.1文本實踐
文本是對文章內容的語言分析,注重語言的描述。Fairclough曾指出描寫就是單純的文本分析,包括對于語言運用和話語交際的分析,屬于微觀層面。本文將從分類、及物性和情態這幾個典型的語言特征著手分析。
3.1.1分類
分類系統是系統功能語法中體現語言概念功能的重要手段。詞匯的選擇是實現語篇分類系統的重要方式,由于受到自我認知水平和思想的左右,因此人們選擇的不同詞匯也反映出不同的態度和價值取向。van Dijk認為詞匯的選擇是新聞話語的一個明顯方面,他覺得可以從不同的社會群體的詞匯描述中推斷出其隱含的意識形態。因此,文本詞匯的選擇可以有效的反映出文本作者的態度觀點立場和其意識形態。
在《今日美國》對中美貿易戰的相關報道中,筆者發現,一個典型通過詞匯選擇來進行分類的方法就是過分的詞化。過分的詞化往往體現著文本作者強烈的主觀意識。報道者在報道過程中對于詞匯的選擇并不是完全積極中立、不負載任何意識形態的,反而可以發現在報道對人物事件的描述中使用的名詞程度和語氣明顯較重。例如“precision weapons”,“explicitly warned”等,這些詞匯的選擇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傾向,從而會影響讀者對中國對貿易戰的態度的理解。
3.1.2及物性
及物性系統是系統功能語法中表現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其分成若干個“過程”。
在《今日美國》的相關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say,tell,claim這樣的動詞,這些詞匯都是言語過程常用的動詞。言語過程是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因為《今日美國》的新聞報道為了提高其言論的可信度,大量的使用直接引語,所以語篇中的言語過程的動詞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動詞。
(例1)“The customs proces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stringent and tougher for many foreign companies over time,” says John Larkin。
(例2)“We advise the U.S. side not to underestimate the Chinese sides ability to safeguard its develop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 the Peoples Daily said in a commentary titled “United States, dont underestimate Chinas ability to strike back.”
物質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一般由動態動詞來體現。物質過程通常用于描述客觀事物發生發展的情況,在新聞語篇中非常常見。除去言語過程之外,文本中的物質過程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根據相關研究表明,一個句子的起始單詞或短語具有認知顯著性,因此較為容易激活讀者的受動認知圖式,從而有意識地將事件歸因于特定的群體。在《今日美國》相關新聞報道中這樣的物質過程描述其目的在于凸顯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的“特定角色”,并向受眾群體強化這些信息都是真實的、客觀的。
(例3)But China has other weapons against its nemesis besides further tariffs.
(例4)Here are five possible steps China could take to hurt the U.S. economy beyond more tariffs.
3.1.3情態
情態也是系統功能語法中體現語言概念功能的一個方面。情態動詞的使用可以表示語氣的委婉以及對所講內容的不確定。在此,從情態上講,在所選語料庫中,《今日美國》對于中方的行為決策的描寫中頻繁的出現could,would這樣表示不確定的情態動詞以及表示情態意義的“it would be”的句型。
(例5)China could renege on it promises to buy an additional 10 million tons of 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at would prolong the pain for American farmers beset by lower sales to China and falling prices.
(例6)Another card China could play is letting its currency slide in value against the dollar, making its goods cheaper abroad and offsetting American tariffs.
(例7)China also could set up tougher inspections of U.S. companies in China in areas like taxes, firefighting equi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es.
這幾個例子,都出現了could和would這樣的情態動詞,從側面反映《今日美國》中對于中方的行為決策是未曾知曉的,他們僅憑自我認知的信息來傳達給收受群體,這樣的“事實”是缺乏依據的,是模棱兩可的。
3.2話語實踐
話語實踐關注的是文本的闡述和話語實踐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文本內容是如何產生、傳播和被接受的。文本的互文性策是話語實踐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部分。因為大部分的新聞報道并不是建立在文本創作者直接目擊的基礎上撰寫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話語的再現,來探討文本生產過程中的意識形態變化。本文將從消息來源和引語兩方面展開探討。
3.2.1消息來源
在報道過程中,由于文本創作者無法見證事情發生的整個過程,因此他們需要搜集其他相關的信息來增加其文本的可靠性和說服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新聞報道呈獻給受眾群體的內容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客觀世界,而是由包含不同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的話語建構而成的稍加修飾的世界。所以說,在文本創作的過程中,新聞的具體信息來源越多,那么其客觀性和可靠性就越高。具體的、可靠的信息來源是需要詳細說明信息的提供者、職業身份等精確的信息,如若缺乏這些具體的身份信息來源,那么這些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具體性就是大打折扣的。在《今日美國》的相關新聞報道中,提及具體信息來源的內容較少,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以“China newspaper”或是“China”為信息來源,這樣模棱兩可的敘述,其所呈現的報道內容也是不具體并缺少可靠性的。
(例8)The Chinese tabloid Global Times also said Tuesday that China can play the “rare earths card" and that its “seriously considering” the move.
(例9)The biggest Chinese newspaper explicitly warned the U.S. on Wednesday that China would cut off rare earth minerals as a countermeasure in the escalated trade battle, using a history-laden expression the publication has used ahead of full-on wars.
3.2.2引語
引語分為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兩個類型。直接引語是完全忠實于原話語的引用方式,通常帶有引號;間接引語通常是在保存說話人內容的基礎上對言語形式加工后的闡述。
(1)直接引語
直接引語就是直接轉述別人的立場和觀點,其目的在于增強文本內容的真實感、客觀性和可靠性。但直接引語的選擇其實是受文本創作者的個人立場和意識形態所影響的,可以說直接引語就是一種間接的意識形態表達。在《今日美國》的新聞報道中可以發現,一些關于美方立場敘述的內容描述多采用直接引語的方式呈現。
(例10)“We advise the U.S. side not to underestimate the Chinese sides ability to safeguard its develop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 the Peoples Daily said in a commentary titled “United States, dont underestimate Chinas ability to strike back.”
(例11)But “The deeper point is that tariffs are just one policy China can use,” Prusa says. “China has other ways to respond.”
這的直接引語的使用,有意無意的會對受眾群體造成心理暗示,引導讀者理解。
(2)間接引語
間接引語不同于直接引語,它不是直接的轉述當事人的立場和觀點,而是在本文創作者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傳遞工作。這樣的信息傳遞方式會削弱消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在所選的語料庫中我們可以發現,《今日美國》的相關新聞報道,在關于中方立場敘述的內容描寫多使用間接引語的方式。
(例12)On Sunday, Wang Shouwen, Chinas vice commerce minister and deputy international trade representative, told reporters in Beijing that China would issue details about its own list of “unreliable entities” soon.
(例13)Wang said it would be aimed at enterprises that “violated market principles” and that cut supplies of components to Chinese businesses for non-commercial reasons.
3.3社會實踐
Fairclough認為語言的使用其實是社會實踐的一種。文本實踐和話語實踐是微觀層面的描寫,社會實踐則是宏觀層面的描寫。在社會實踐分析,需要結合社會結構來說明權力和意識形態是如何產生作用的。意識形態是一個十分抽象和復雜的概念,在CDA中,它指的就是社會群體共享的且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一種信仰和價值觀。通過《今日郵報》對中美貿易戰的相關報道文本的分析和話語實踐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社會在總體上呈現出一種“中國威脅論”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描述貿易戰事件上,美國主流媒體一方面刻意回避自身問題,而另一方面則一直在強調和描述中方對于貿易沖突問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態度,試圖轉移受眾群體的視線。其原因可從以下方面探究:
從美國的立場出發,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處于霸權者的角色,一直以美元霸權為基礎,以量化寬松等方式為手段,大幅舉債,不斷稀釋自身借貸的實際價值。而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為了爭取較大的貿易順差,試圖以高科技產品壟斷定價的方式來獲取高額利潤。但是隨著中國信息科技產業的不斷發展,中國在科技發展行列早已處于世界的先進之列,科技產業的定價權也不斷地提升,隨之綜合國力也不斷地提升。中國經過四十件的改革開放,國民生產總值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據相關統計,2010年,中國的制造業產值超越美國,位居全球首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據估計,中國將于2026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因此這樣的挑戰其主導地位的行為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威脅。
4.總結
本文從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模型出發,通過文本實踐中詞匯選擇、及物性和情態動詞的描述、話語實踐中消息來源和引語方式的闡釋、社會實踐這三個方面可以得出,《今日美國》在描述中美貿易沖突事件上基本能夠遵循新聞報道規律中的客觀原則,但是這種真實和客觀是有限度的,文本創作者在報道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各類意識形態的影響,其部分的內容也隱藏在報道的字里行間。
van Dijk 認為報紙的新聞文本既作用于公眾對各種事情的社會認知,更塑造著他們的認知結構。語言使用者充分利用語言這一物質特征,將各類意識形態植入其中,被廣大受眾群體潛移默化的接受。由于當今媒介傳播權力的不平衡,西方尤其是美國的主流媒體依然掌握著主導性的話語權,并在意識形態的操縱下影響著各類受眾群體。本文針對《今日美國》的相關報道作批評話語分析,旨在引導受眾群體對此類文本進行批判性的閱讀,期望能在閱讀中提高自身的鑒別能力和判斷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 OHalloran, K.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Language Cogni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陳建生, 曹瑜, 張瑞華. 批評性話語分析研究綜述[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7(1): 48-52.
[3] 戴煒華, 高軍. 批評語篇分析:理論評述和實例分析[J]. 外國語, 2002(6): 42-46.
[4] 韓國良. 中美貿易戰爭的矛盾分析和走向判斷[J].經濟縱橫, 2019(2): 61-62
[5] 洪亞星, 董小玉. 被仰視的中國:從文本建構到形象塑造—基于紀錄片《超級中國》的批評話語分析[J]. 新聞界, 2015(13): 24-29.
[6] 紀衛寧, 辛斌. 費爾克勞夫的批評話語分析思想論略[J]. 外國語文, 2009(6): 21-25.
[7] 王澤霞,楊忠.費爾克勞夫話語三維模式解讀與思考[J].外語研究, 2008(3): 9-13.
[8] 辛斌, 高小麗. 批評話語分析:目標、方法與動態[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3(4): 1-5
作者簡介:吳洋(1994-),女,漢,籍貫:陜西,在讀研究生碩士,單位:西安工業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