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丹
摘 要:針對數學作業中的常見錯誤及其原因,筆者經過深入探究和反復論證,找到了利用錯誤資源、課堂生成,及時指導學生“自糾”數學作業錯誤的有效策略。利用這些策略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提升作業的實效性。
關鍵詞:數學教學;自糾;作業錯誤;習慣;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0-0076-01
針對學生數學作業錯誤屢見不鮮、形式多樣、千奇百怪,甚至同一題目再次遇到仍會出錯的現象,教師應積極探究自糾數學作業錯誤的策略。筆者經過深入探究和反復論證,找到了利用錯誤資源、課堂生成,及時指導學生“自糾”數學作業錯誤的有效策略。
針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結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筆者設計了如下簡單明了、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糾錯卡”。正面:錯題源,是指從課堂練習、課后練習、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中摘錄的題目,可以寫成“××單元測試、練習與測試××頁等等。例如,練習與測試18頁。找錯點:把錯誤的題目完整地記錄下來,并在錯題上圈畫出錯誤的地方。例如,在學習豎式計算的時候,計算百位上的數字時,沒有把進上來的“1”加上,而導致計算錯誤,就把豎式中的百位圈起來。分析錯因:分析錯題的形成原因。例如,這道題是因為在計算時,沒有把進上來的“1”加上。反面:自訂正,把糾正后的正確算式和答案寫在上面。收獲啟示:學生針對出錯與糾錯獲得的有益啟示,總結經驗,反思教訓,避免再犯類似錯誤。
制作“糾錯卡”,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反思。他們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及時總結歸納,明白了自己的錯誤。而這些錯誤又時刻提醒著學生,讓他們從根本上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
對于學生課堂上出現的一些錯誤,教師最好不要直接給出結論,而要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他們在思維碰撞中深刻感知,統一認識,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認識角”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判別這個圖形是不是角,其中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它是角,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它不是角,學生們都堅持著自己的觀點,就等教師給出一個評判。教師并沒有馬上做出評判,而是讓學生站起來說說各自的理由。生1:我認為它是角,它有一個點和兩條邊。生2:我認為它不是角,因為這個圖形包含一條曲線,而角只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射線組成。生3:它不是角,因為角的兩條邊可以無限延長,這個圖形的兩條邊的長度是有限的。生4:對,這不是角。我知道它是什么,它像扇子一樣,在數學中我們把它叫作扇形。生5:我們只能說這個圖形中有一個角,但這個圖形本身不是角……結論在學生們的辯論中漸漸清晰,那些認為這個圖形是角的同學,在辯論中恍然大悟。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發現自己存在的錯誤,找到科學合理的結論。這種教學方式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對知識進行了延伸,學生學得更透徹,理解得更深刻。
將以往學生在練習中常見的錯題制作成課件運用到教學中,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找到錯點,輕松突破錯點,讓他們更加清晰、透徹地認識錯誤存在的方式,以及錯誤可能存在的方式,為他們自糾數學作業錯誤提供有效的指導。例如,在“認識線段”的練習中,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只有水平的才是線段,斜著的、豎著的都不是線段。為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教師可把這幾種情況放在一起,設計成辨析題并制作成PPT,融入到教學中。學生通過辨析,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線段的概念,認識到只要符合有兩個端點、直的線這兩個特點就是線段,為糾正此類題的相關錯誤提供依據,提升了自糾效果。
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興趣需要培養。因此,在培養學生養成自糾數學作業錯誤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平時收集到的一些典型錯題,利用數學自習課舉行“糾錯擂臺賽”,讓學生在糾錯競賽的過程中感受樂趣,感受糾錯帶來的成就感,以此激發學生自糾數學作業錯誤的興趣。
每次在開展“糾錯擂臺賽”的時候,學生們都興趣盎然,不甘示弱。比賽結束時,他們還一再詢問下次競賽的時間。競賽的過程也是總結的過程,是對自糾數學作業錯誤策略的總結。長期堅持,學生自糾數學作業錯誤的能力必將得到提高,自糾數學作業錯誤的習慣必將養成。
總之,采用自糾數學作業錯誤的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作業的實效性。教師要讓學生制作“糾錯卡”,自我分析并改正;抓住課堂新生成,及時自糾得結論;巧將錯題變資源,提升學生自糾效果;舉行糾錯擂臺賽,激發學生自糾興趣。
參考文獻:
[1]劉芳林.小學數學教學中糾錯心理研究[J].教書育人,2018(28).
[2]段嵩.初中數學自主學習與自我糾錯有效結合的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6).
[3]林麗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糾錯”[J].黑河教育,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