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玲
摘 要:教師用邊讀邊想、對比閱讀和鏈接閱讀的策略帶領學生展開閱讀學習,可以讓學生學會獨立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表達手法等,并學會深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邊讀邊想;對比閱讀;連接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1-0096-01
兒童文學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首先是遵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其次,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與閱讀心理,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選擇和安排上有所體現。最后,引導學生重視作品在陶冶性情、豐富心靈感受、抒發感情等方面的意義。《我和祖父的園子》節選自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入選教材后作為一篇獨立的文章具有兒童文學作品的主要特點。在內容上從兒童的角度觀察事物與景物,表現兒童的想象、心理和趣味。在藝術表現上則具有明朗健康的感情、富于想象力的生動的“回憶性”描繪、優美的意境、富有童趣的語言等。基于以上兒童文學閱讀教學理念,筆者在進行《我和祖父的園子》時滲透了以下閱讀教學策略。
新課導入時,教師先從學生學過的課文《泉城》《祈黃羊》《最佳路徑》入手,讓學生說說這三篇課文寫了什么,想表達什么。學生紛紛從寫景、寫人、寫事三個方面進行了概括,并就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行闡述。因為接觸到熟悉的知識,大部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高漲起來。教師順勢將問題引入,讓學生先來猜猜《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是寫景、寫人還是寫事。有的學生認為是寫園子的景色,有的認為是寫“我”和“祖父”。接著,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學生帶著閱讀期待,紛紛去文中驗證自己的想法,讀得非常認真和仔細。但是在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之前,教師開始介紹閱讀策略——邊讀邊想,問學生:讀文章時應關注什么呢?學生紛紛開始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表達手法兩方面進行了回答。教師總結并補充為以下三點:第一,文章寫了什么?第二,文章是通過什么特殊形式來表達的?第三,作者為什么要告訴我們這些?這三個問題分別由淺入深地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出了要求。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開始邊讀邊想。
教師個人的閱讀體驗既可以為學生個性化閱讀起到引導作用,又可以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探索和思考。在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之初,教師先與學生分享了自己對文章第一自然段的閱讀體驗:“呼蘭河這小城里住著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這句話中兩次出現“我的祖父”而沒有其他人,比如“我”的父母,足以顯示祖父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我”與祖父的感情非同一般。在教師與學生分享完閱讀體驗后,學生開始以“邊讀邊想”的方式閱讀文本中的第4自然段~第9自然段,開啟了在閱讀中不斷探索和發現之旅。閱讀和思考之后,教師鼓勵學生表達個人的文學閱讀體會。大部分學生能夠總結出這一部分寫了“我”與“祖父”在園子里一起耕作時的情景,體會到了祖父對“我”的疼愛之情。教學中,教師主要就“文章通過什么特殊形式來表達”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學生從色彩、形狀等方面分析了第2自然段的寫法,從擬人、排比等手法方面分析了第13自然段的寫法。到這里,學生已經對“邊讀邊想”的前兩個問題解答得非常好了。
散文一般都具有鮮明的風格。學生在有一定的閱讀經驗后,可以從作品風格的角度,通過對作品的比較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我和祖父的園子》中,“我”和祖父在園子里的活動描寫、園子里的景色描寫都是需要關注的地方。學生將文章的第3、1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進行了展示,在對比閱讀中體會“我”與植物的共同特點。學生紛紛從“亂勾一陣”“一起割掉”“我又……,又……”的句式中體會到“我”童年時期的無憂無慮和自由自在。至此,學生已經體會到這篇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是作者對自由的向往。教師應進一步提出質疑:為什么作者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表達對自由的向往呢?帶著“蕭紅為何向往自由”這一疑問,教師向學生介紹了蕭紅的生平和她的作品《呼蘭河傳》。在后續閱讀中,學生可以進一步體會到蕭紅對封建桎梏的反抗精神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總之,開展文學作品欣賞閱讀,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領悟作品的內涵,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而不僅僅關注閱讀結果。在《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中,教師用邊讀邊想、對比閱讀和鏈接閱讀的策略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推動學生進行有趣的自主閱讀,建立他們的閱讀自信,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暉.兒童的文學世界[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余映潮.小學語文教學藝術30講[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3]王曉燕.潛心會文意,提升心靈感受力——《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的思與行[J].小學教學參考,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