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媛媛
【摘 要】需求意識是ESP(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關乎到課程內容、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案等各方面的制定。正是需求意識促使教師實施需求分析,這是現代ESP課程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關鍵詞】專門用途英語;需求分析;課程設計;教學大綱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4-0139-03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專門用途英語(ESP)已經發展成為外語教學(EFL)中最突出的領域之一。在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各新興行業的大力崛起,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他們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英語水平,還要掌握與具體工作領域相關的專業技能。因此,ESP教學越來越重要,其發展也反映在越來越多的開設ESP課程的大學中。要探索ESP課程的最佳教學方法,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ESP,什么對ESP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Hutchinson & Walters(2002)曾對ESP下了比較寬泛的定義:專門用途英語是一種教授英語的方法,它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均取決于學習者的學習需求(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s for learning)。在ESP定義不斷演變與充實的過程中起著較大影響作用的還有Strevens, Hyland, K.,Dudley -Evans等。其中Dudley- Evans(1998)的定義被廣泛引用。 他把ESP和GE(General English 通用英語)看作一對相對立的概念,認為ESP課程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交際需要;而通用英語則把英語作為一門獨立的語言課程。而Dudley- Evans對ESP的定義包括四個絕對特征和兩個相對特征。絕對特征包括: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習者的特別需求;課程必須在內容上與某些特定的學科、職業或活動有關;重點應放在努力使詞法、詞匯、篇章結構與特定的活動相適應的語言運用上。相對特征則包括:ESP與特定學科相關并根據特定學科需求來設計,因此所學的技能可能有限,而非面面俱到;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ESP可以使用與通用英語不同的方法。Hyland, K.(2002:36) 對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通用英語(GE)也曾做了闡述,認為通用英語在傾向于越來越專業化(General English provis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pecialized), 并提出對EAP和GE的劃分一直在繼續并且界限很模糊(The binary division between EAP and GE has become a continuum with blurred lines)。
在這些闡述中,對ESP絕對特征和相對特征的劃分對解決什么是ESP的爭論很有幫助。從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ESP可以但不一定與特定的學科有關,也不必針對某個年齡組或能力范圍。ESP應該被看作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方法,或者是Dudley-Evans所描述的一種“心態”。這與Hutchinson等人(2002年)的結論相似,他說:“特別是在語言教學中,所有關于內容和方法的決定都是基于學習者的學習理由”。
根據上述定義,可以清楚地總結出,為實現ESP的成功教學,納入學習者的未來需求,開發學習者將語言知識轉移到新環境中的能力以及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所獲得的技能,被認為是ESP教學大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把需求分析作為預測學習者未來需求的重要工具的基礎上,將重點探討其在指導ESP教學大綱的設計、課程材料的選擇、課程的教學/學習以及評價等方面所起到的主要意義。
一、需求的概念
在文章進一步對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展開闡述之前,有必要先明確下需求的概念。Berwick(1989,52)曾對需求提供了一個簡單通俗的定義,即“當前狀態(a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與期待的未來狀態(a desired future state)之間的差異”。并把需求細分為規定的需求(prescribed needs)與意識到的需求(felt needs)。規定的需求為教育者以別人的學習經歷為依據而設定的需求,即規定學習者必須達到的目標;而把意識到的需求設定為學習者本人的需求,如學習者的需求、欲望和愿望等。對于需求的種類,也有其他一些補充的劃分,如客觀需求(objective-needs)和主觀需求(subjective-needs)以及目標學習需求(target-learning needs)等。所有關于學習者的客觀情況,如學習者目前的語言能力、語言困學習中的困難、目前或將來打算從事的工作等統稱為客觀需求,而把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的認知和情感需求(信心、態度、期望)等概括為主觀需求。對于需求的意識使得需求分析變得有必要,為此人們提出了種種需求分析模型,在其日趨成熟與完善的過程中,兩種需求分析模型值得我們關注,即目標情景分析模型(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前情景分析模型(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前者主要用來分析學習者未來工作的環境對學習者的要求以及學習者對待這種需求所持的態度。但在此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學習者的偏好,通俗來講,如果學習者對學習的課程內容不感興趣,無論老師認為該課程多有用,學習者到底能獲益多少都將是個疑問,且學習者很可能會因不滿意該課程內容而半途而廢。因此需求分析的第一步應該是確定學習者希望從課程中學到什么。在此意義上,目前情景分析做了一個很好的補充。它主要包括兩個步驟:首先,從目標情景分析出發,將得到的結果與學習者目前能力進行比較來診斷學習者的語言缺陷,最后將這些目標需求轉換成活動需求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