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王曉春 劉成剛
摘要:為了實現現代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適應“新工科”的引領性、交融性、創新性、跨界性和發展性,高職院校的職業英語教學體系呈現出多元化、寬泛化、職業化、自主化的特點?;贓SP(專門用途英語)模式構建新工科職業英語“教學目標定位與細化、教學內容選取與安排、課外環境建設與優化、教學效果考核與評估”四位一體實踐體系,堅持學以致用原則,旨在深化教學改革、推動新工科職業技術人才自主學習、實踐應用、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關鍵詞:高職;ESP;職業英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34-0261-03
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以及全球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工程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挑戰,“新工科”應運而生,代表了最新的產業與行業發展方向[1]。職業英語作為職業發展的重要工具,在互聯網資源日漸豐富、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強的當下,其實用性越來越受到重視。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專門用途英語)指針對特定學科專業或與職業相關的英語,特別注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ESP模式由于適應學科交叉融合、促進自主學習意識、滿足大學生就業需求,日益受到關注。本文主要探討如何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以畢業生直接在新興產業就業、篤行務實為目標,引入ESP教學模式,構建高職院校新工科職業英語教學體系,促進新形勢下的工程專業人才培養。
一、ESP模式的應用背景與特征
20世紀6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國家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其廣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使英語成為最普及的交流語言。同時,學習英語的目的進一步與就業、職業及其生涯發展相聯系,導致ESP模式應運而生。1964年,“The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書中首次提出了ESP的概念,闡述了基于學習對象的需求確定教學體系。國外學者后續針對英文詞匯、語句與語篇結構、語言環境,從科技英語詞匯句法分析至話語的整體修辭、從專門用途英語本身的具體用法至與語言學的有機結合、課程設計與評估管理等方面均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內的ESP研究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1978年,楊惠中教授發表的《科技英語的教學與研究》和《國外科技英語教學與研究動態》是我國最早的ESP文獻報道。隨著改革開放、大學教學發展、ESP英語課程的開設與教改推進,其教學理念、實用意義、發展制約、改革措施得到了越來越廣泛與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并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的基本要求——全面實施“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計劃,職業英語在其教學活動中得以蓬勃發展。
ESP是基礎英語教學的延續和擴展,是一種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實用價值高的教學途徑與模式,以功能主義的語言觀為理論基礎,其精髓在于分析和滿足不同學習者的不同需要。與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語)相較而言,ESP的主要特點在于:(1)教學內容的針對性。ESP與學科、專業、職業、活動密切相關,其內容融合了通用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以專業英語語言技能為導向并依托專業知識結構,關注如何高效結合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2)學習對象的特定性。ESP專為從事各種職業的專業人才、在職或正在接受培訓的各類人員、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基礎的在校大學生等而設計,學習對象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主學習動機。(3)學習目的的延伸性。ESP的學習目的不僅是將“使用英語”作為一種手段或工具,而且能獲取實踐知識和技能,并通過引導學習者認識到ESP的特點——“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有利于學生者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有利于學習者在本專業領域朝著高、精、尖的方向發展。Jordan[2]根據學習者的最終語言使用目的和學習環境,將ESP分為職業英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和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兩大分支。筆者認為,在新工科職業英語教學體系中,職業英語和學術英語密不可分。職業英語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學術英語注重學術理論研究。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職業英語以相關學術理論為基礎、以了解學術前沿為目標之一,為未來創新創業提供基石;職業英語以職業需求為導向,職業需求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主要考核點,具備最前沿的專業知識、最高端的專業技能、最靈活的專業思想,無疑為職業需求創造了先機,這與ESP的最終目標和高職院校新工科發展目的不謀而合——培養卓越工程技術人才。
二、高職院校工科職業英語教學現狀
通過教學實踐及調研,發現高職院校職業英語除了仍沿用傳統的教師演繹講授式教學方法、授課形式單調之外,還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學習動機實際化,被動型學習特征明顯。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目的是通過課程考試或英語等級考試找到好工作,就業導向明顯。僅有一小部分學生認為職業英語可提高其整體素質。學生一般習慣于傳統講授的教學方式,小部分學生不積極或不愿意參加課堂的語言交流活動,學習自主性較低。課后幾乎不存在利用“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新型學習模式進一步深入學習和交流的現象。
2.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各司其職,無法實現良好融合。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偏重專業和技術詞匯、語法和語篇講解,甚至逐句翻譯教材、直接作為翻譯課教學,職業英語課程成了專業課程的英文版,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認為簡單利用專業詞典即可達到職業英語的學習效果;在新工科背景下,專業教師只具備本專業知識,不能跨專業拓展;專業詞匯晦澀、難記,課堂教學無法加深印象,學過即忘,考核評估存在困難[3]。
3.職業英語教材內容陳舊,尚未實現產學結合、與時俱進。高職院校工科職業英語普遍采用高等學校專業英語系列教材,其內容注重專業基礎內容和熱點方向[4]。但教材未考慮職業院校學科、專業的優劣勢以及其地方區位優勢,缺乏針對性;未考慮高職院校生源的實際水平與特點,學術性過深而實用性稍顯不足,導致所學非所用;由于教材出版的周期性,其內容相對陳舊、無法追蹤產業及行業熱點、缺少本領域的國際最前沿相關內容。
三、高職院校新工科職業英語教學體系新特色
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但面臨著“大而不強”的現狀。與此同時,技術創新正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推動著時代的進步,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正蓬勃發展。因此,必須加快發展新興的工科,更新和改造傳統的工科專業[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將“新工科”概述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新工科建設和發展的核心任務及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最大區別在于培養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經濟發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高職院校作為地方性人才培養基地,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新工科建設應發揮區位優勢,關注、支撐、引導區域產業和行業的未來發展和需求,培養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相關領域的生產管理人員和技術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
職業英語是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的一門技能課程,不再以單純的英語學習為主題,而是針對特定的英語語境,強調英語知識與學科知識的整合,內容涵蓋英語專業詞匯和技術術語、英文文獻檢索與閱讀、中英文互譯,具有客觀性、清晰性、準確性、正式性的特點,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檢索、閱讀專業英文資料、使用專業英語進行口頭與書面溝通交流的能力并擴展其國際化視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及學生在現代工作環境的綜合語言運用,而這些能力是新時代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基本職業技能,為學生進入職場后的英語運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基于ESP模式的職業英語教改措施
1.教學目標定位與細化。《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了“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以及打好語言基礎、發展語言使用技能、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基本要求。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職業英語還應依據學情、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個體差異,結合當前新工科的發展趨勢,細分、優化教學目標,并在確定基本目標的基礎上突出關鍵目標。因此,將教學目標定位為三個層次:(1)專業知識與技能目標。其重點并非牢記英文詞匯,而在于學習職業英語的表達特點,尤其重視其客觀性、明確性與正式性;在信息化時代,如何從海量信息中快速獲取并篩選有用的信息——檢索并閱讀英文文獻是一種職業必備技能,也是重點教學目標。(2)學習方法與過程目標。加強職業英語學習方法指導與鍛煉、深化學習過程體驗與改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帶著新知識走向學生”變為“帶著學生走向新知識”,從教變學。根據不同的知識點,設計或選取相匹配的學習方法與過程,克服“所學非所用”后遺癥,目的是學生學會如何高效學習、形成職業英語學習思維,有利于其職業生涯發展。(3)職業態度與素養目標?!笆谌艘詽O”不如“授人以欲”,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斷進行相關學習,這是ESP模式的特點。職業英語不僅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自主學習態度和責任,更重要的是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學以致用的職業能力、嚴謹積極的職業態度、勇于攀登的職業素養。
2.教學內容選取與安排。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與現實化。在新工科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英語教學內容的選取應著眼于實際學情,注重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基礎性與時代性相統一?;趯I知識與英語知識系統整合、相互交融,按照ESP模式的“實用價值”選取非“一對一翻譯”的教學內容,強調職業英語表達方式的特殊性和工科知識的實用性。同時,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選取合適的學習方法(啟發式、學導式、項目教學式、多維交互式等)以及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有用的專業英語知識。教材內容既要涉及學科基礎知識的英文表達,也要與時俱進,囊括最前沿的職業技術。由此可見,實際教學內容不應完全遵從教材,而是選取有利于有效開展教學、提高學生專業語言應用能力、學生職業發展的教學資料,同時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其感興趣的專業內容。
3.課外環境建設與優化。地方應用型職業院校大學生的英語課外環境主要指實踐環境,即借助產業活動與科技實踐,通過產教融合、政產學研結合[6](例如筆者所在地區的江蘇高校科技網、江蘇省產學研合作智能服務平臺、江蘇省產學研合作項目等),學生能夠更加清楚、直接地了解應該學哪些英語知識,如何學甚至如何學好,從而能夠在掌握專業基礎英語知識的同時,擁有將來實際工作所需的英語技能,這正是新工科職業英語教育的目的。
4.教學效果考核與評估。新工科專業教育的教學質量評價應基于一定的質量標準體系,以“卓越計劃”為示范,分解細化標準點并逐步落實到課程和教學環節[1]。隨著ESP模式在新工科職業英語教學中的不斷深入,需要依據各個標準點,開發多維度、全方位、靈活性高的考核與評價方法。結合終結性考核與形成性(過程性)考核,多角度考察大學生的職業英語學習與應用能力及水平,是一種廣泛認可的評估模式[7]。但是,應加大形成性(過程性)考核的比重,通過動態評估與學習潛能評價[8],全面、真實反映教學效果。此外,ESP教學倡導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差異,這與新工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追求個性化需求發展的理念相吻合,因此ESP教學效果的考核與評估應從社會實際需求出發,以學生的實際能力為導向,實現個性化需求發展和服務。
五、結語
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實踐與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在此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高素質技能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此,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以畢業生直接在新產業一線就業、實干務實為目標,將ESP模式導入新工科背景下的職業英語教學體系??偨Y了高職院校新工科職業英語教學體系的多元化、寬泛化、職業化、自主化特點,并基于教學現狀,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外環境、教學效果評估四個方面提出了教改措施,旨在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新工科職業技術人才自主學習、實踐應用、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Jordan 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陳小近.高職院校EOP教師轉型及發展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3):67-70.
[4]李亮.高職英語教材編寫的專業化、國際化和職業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3):69-72,81.
[5]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何春明.高職院校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6):116-120.
[7]白莉.建構多元評價的高職高專英語課程考核體系思考[J].海外英語,2016,(12):23-24.
[8]石芬芳.以效果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教學評價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