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重慶市作為新時代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城市,要明確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本文先對比了全國與重慶市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化趨勢,隨后采用區位商分析法和優勢產業選擇矩陣,最后將重慶市產業分為優勢高產值、優勢低產值、劣勢高產值、劣勢低產值四類,并依此提出相應發展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區位商;優勢產業
一、引言
重慶市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具有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內陸開放高地等國家賦予的定位,在新時代下的發展也一直受到黨中央的關心與指導。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月視察重慶,2018年3月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2019年4月再次親臨重慶視察指導,對重慶提出“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為新時代重慶改革發展導航定向。“兩點”定位,即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兩地”“兩高”目標,即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發揮“三個作用”,即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要實現黨和國家賦予重慶市的發展目標,首先要明確新時代下重慶市發展的優勢在哪里,本文選用區位商分析法識別并選取新時代下重慶市優勢產業。區位商分析法是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中研究此問題時所采用的傳統方法,區位商又稱專門化率,是由哈蓋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運用于區位分析中,通過計算某一區域行業的區位商,可以找出該區域在全國具有一定地位的優勢產業,并根據區位商的大小來衡量其專門化率。這種方法在國內外均廣泛應用于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發展和區域產業結構研究中。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區位商法
區位商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該地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值在全國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即該部門產值在地區占比與全國占比的商值。其計算方法為:
業的區位商。由區位商的計算方法可以看出,當 >1時,表示該地區該行業在全國處于競爭優勢;當 <1時,表示該地區該行業在全國處于競爭劣勢;當 =1時,表示該地區該行業處于全國平均水平。
(2)優勢產業選擇矩陣
由于區位商法反映的是特定地區行業產值占比與全國該行業產值占比的相對比率,其主要反映的是相對關系,無法直觀判斷出該行業在該地區的產值的高低,在一些特殊行業可能出現“區位商高但實際產值低”的情況,這樣的行業雖然也屬于地區優勢行業,但其發展對地區整體GDP提升效果較弱。因此,為了更好的判斷優勢產業,建立如圖1所示的優勢產業選擇矩陣,以產值和區位商兩個維度將行業分為4組進行優勢產業的判斷與選擇。
(3)研究數據選擇
為進行新時代下重慶市優勢產業選擇,本文以十九大開幕的2017年為時間節點。首先計算全國和重慶市三次產業的產值占比,以判斷重慶市產業結構變化,所選取的數據是近十年間2008-201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和國家(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之后研究各具體行業的區位商計算,以判斷重慶市優勢產業,選取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即2014-2017年各行業增加值和國家(地區)生產總值數據。數據來源均為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stats.gov.cn和對應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重慶統計年鑒》。
三、數據結果分析
(1)全國與重慶市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對比
首先進行2008-2017年間全國與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變化趨勢的對比,對比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2008-2017年間我國整體和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相繼完成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產業結構轉型,第一產業占比從10%下降到了8%以下。所不同的是重慶市第二產業占比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重慶市第三產業產值占比超越第二產業的時間也比全國整體水平晚了一年。這說明重慶市的第二產業相較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言處于領先地位,并且和全國一樣處于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階段。
(2)重慶市各行業產值和區位商測算
接下來根據內涵一致的原則將三次產業結構按照投入產出表和統計局官方網站上的行業分為31類計算其區位商,選取產值和計算結果的平均值對31類行業進行排名,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重慶市區位商大于1的行業共有12個,這些行業是重慶市在全國競爭中具有優勢地位的行業。
1.優勢高產值行業
屬于優勢高產值的行業有8類,分別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建筑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這些行業的專業化水平高,地區優勢明顯,是重慶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優勢低產值行業
屬于優勢低產值的行業有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4類。它們的區位商很高但產值不高,具有地區優勢但還沒有形成足夠的規模。
3.劣勢高產值行業
屬于劣勢高產值行業的有8類,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農林牧漁業、房地產業、化學工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這類行業的特點是產值高但區位商小于1,即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4.劣勢低產值行業
屬于劣勢低產值的行業有11類,分別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紡織業、非金屬礦及其他礦采選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金屬礦采選業、廢品廢料、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這些行業都是重慶市發展的劣勢行業,在地區分工中主要依靠其他地區的產品輸送。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基于產值和區位商測算對重慶市優勢產業矩陣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重慶市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工業占比相較全國而言較高,在經濟結構由第二產業為主向第三產業為主的轉型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仍處于轉型過程中。重慶市的優勢行業包括高產值的裝備制造業、金融業等,也包括產值較低的精細制造業行業,這些行業是具有地區優勢可以對外輸出產品的,可以大力發展。而處于劣勢的行業中有的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相對全國而言仍處于較低水平,需要繼續發展并使其與優勢行業結合。而其他規模較小的劣勢行業,則需依賴其他地區的產品輸入,但也可以通過先進技術的學習來擴大其行業競爭力。
基于以上結論可以提出如下建議:
(1)對于優勢行業:處于優勢高產值的行業,應利用其比較優勢和規模優勢,鞏固全國市場中的地位,工業制造業行業可以多進行產品輸出和技術輸出,將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到全國范圍及世界范圍中,同時應積極響應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戰略,在保持競爭力的前提下進行工業產業的綠色升級;而金融業等第三產業行業則應繼續擴大規模,促進重慶市第三產業的發展,以提高城市競爭力。注意鑒別優勢低產值的行業,對具有技術優勢但規模不足的行業進行適當補貼,擴大行業規模,更好的發揮專門化優勢。
(2)對于劣勢行業:推動優勢行業和劣勢行業的結合發展,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將已經具有較大規模但處于劣勢的行業作為技術引進的重點行業,引進高精尖技術和優秀人才。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從改進服務質量和服務環境入手,提高服務業競爭優勢,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推動重慶市向后工業化時期發展。將劣勢低產值行業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試點行業,以技術革新作為提高競爭優勢和產值的主要方法,選擇有特色有先進工藝的中小型企業進行扶持,以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重慶市人民政府.市情簡介.2019.[EB/OL].2019.http://www.cq.gov.cn/zqfz/zhsq/sqjj
[2]PHaggett.Locational Models[M].London: Edward Amold Ltd,1977:37-69
[3]胡建績,張錦.基于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選擇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09(04):38-43
[4]劉曉紅,李國平.基于區位商分析的區域產業結構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6(05):78-79
[5]紀倩,黃楠希.基于區位商的汕頭地區產業結構分析[J].特區經濟,2019(02):58-61
[6]張珺.基于區位商的天津地區產業結構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01):20-21
[7]李小玉,郭文.區位商視角下的江西省產業結構研究[J].企業經濟,2012.31(04):126-131
作者簡介:韓旭,男,碩士研究生,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