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瑩
摘要:青年是國家、民族和人類的未來;網絡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2019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突出強調了“網絡”和“青年”。在新一輪重大科技和產業革命、再全球化、人口周期運動年輕世代更迭和需求升級之中,網絡和青年又被連接成一個整體——“網絡青年”。在互聯網+新文藝作為重要抓手的推動下,“網絡青年”亟需在堅持“知識仍然是生產力”的觀念下,重構自己的知識譜系。莊庸、王秀庭合著的“互聯網+新文藝”系列專著如《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互聯網+出版“供給側改革”戰略研究》中,第一次旗幟鮮明地為中國青年“網絡閱讀”、重構知識譜系、打造“網絡青年知本力”,提出了全新理念與技術操作指南。
關鍵詞:網絡青年 知識譜系 互聯網 新文藝 強國時代
2019年1月21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明確提出“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的重大命題和重大任務——“防范政治安全風險”放在了第一位;“意識形態安全”成為“政治安全”的論述重點;在“意識形態安全”中,突出強調了“網絡”和“青年”這兩點。
網絡和青年是新時代國民思想生態重塑的兩大焦點。在新一輪重大科技和產業革命、再全球化、人口周期運動年輕世代更迭和需求升級之中,網絡和青年又被連接成一個整體——“網絡青年”。因此,“網絡青年”,培養中國青年核心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重塑新國民意識形態體系,確保青年一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確保意識形態安全、防范政治安全等重大風險、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大現實攻關問題。
如何“網絡青年”,轉場升維,重塑其核心價值觀、國民意識形態體系、總體國家安全觀?互聯網+新文藝是重要抓手,重構“網絡青年”的知識譜系是重要途徑,打造“網絡青年知本力”是最終落腳點。莊庸、王秀庭兩位學者,在合著的“互聯網+新文藝”系列專著之中,明確指出,網絡青年是互聯網+新文藝的主要受眾群體,而“互聯網+新文藝”又作為文藝和技術結合的新形態、業態和生態系統,本質上具備國民意識形態體系重塑功能。因此,以互聯網+新文藝為重要抓手,可以重塑“網絡青年”核心價值觀、國民意識形態體系、總體國家安全觀等一系列新的知識譜系,最終打造“強國時代中國青年”的“未來知本力”。
一、大勢所趨:“互聯網+新文藝”倒逼“網絡青年”重構知識譜系
當下的中國青年,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可以說是“網絡世代”。
他們之中,有的可以算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互聯網所帶來的各種便利之中——這些人往往難以想象沒有互聯網的世界;有的雖然算不上“原住民”,卻也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受互聯網影響頗深——信息的便捷獲取、交流的便利渠道等,都讓他們難以習慣沒有互聯網的生活。
它們不但改變了中國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模式,也改變了其信息、知識消費和學習方式,也將其自身的信息和文化需求變得更加具體化和細致化,“這種‘細分的需求變化稱之為‘裂變,不斷變化的文化需求正在不斷‘裂變成更小、更細、更加多元的細分需求。再加上數字閱讀、屏閱讀、移動閱讀等“網絡閱讀”,成為中國青年“知識消費”主流模式,并推動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動漫、短視頻、知識付費等互聯網+新文藝類型、作品與內容形態的出現與誕生,倒逼“網絡青年”重構自己的知識譜系。
“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知識能賦予青年堅守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網絡能為青年提供學習知識的平臺和渠道。學無止境,非學無以廣才。社會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程度不同,對國家的未來——青年的要求也不同。青年在網絡時代接觸的知識遠勝從前,因此社會對于青年在知識方面的要求也更加嚴格。網絡時代賦予了青年接觸各種知識的便利條件,同時也提高了對青年成人、成才、成功、成就的衡量標準。互聯網上的知識是無止境的,青年的求知行為也應該是無盡頭的。一種終身學習的態度,一種追求知識的行為,都將奠定了青年的“未來知本力”——知識就是生產力:青年在求知過程中,隨著知識的日益豐富和閱歷的日益提升,對于專業知識技能轉化為自己的“職業和事業資本”的理解和運用,也會越來越透徹與嫻熟。這就是所謂的“知識經濟”。
二、長風破浪:“新知本青年”主動重構知識譜系
“網絡閱讀”重構了所謂的“知本力”和“知識經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知行合一,非志無以成學——求知并非只為牢記即可,更重要的是融入實踐;紙上談兵終究不是正途,活學活用才是關鍵。讓自己的行為與自身知識水平相匹配,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堅持“知識仍然是生產力”思想的“新知本青年”,主動克服這些新問題,是他們開始重構自身知識譜系的關鍵一步。莊庸、王秀庭在“互聯網+新文藝”系列專著中指出,這一步特別考驗“網絡青年”的三見:看見、遠見和定見。
特別是數字閱讀的“虛擬化”與社會實踐的“現實化”,給中國青年網絡閱讀帶來了新的挑戰。雖然面對從數字閱讀到移動閱坊的屏閱讀時代多重沖擊,但傳統出版的閱讀方式已經長久地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網絡青年在因為新興的網絡閱讀改變自己的生活和閱讀方式之際,如何堅持傳統平閱讀時代的優良傳統?新舊閱讀方式不應該非此即彼地替換,更不能帶來新舊生活方式顛覆性的轉換,而應該將其連接成一個整體——“互聯網塑造了‘我們,獨立而不孤立。進而重塑全新的閱讀方式、生活方式和知識譜系。
莊庸、王秀庭在互聯網+新文藝專著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技術操作指南。如在《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互聯網+出版“供給側改革”戰略研究(上中下)》中,將出版行業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發展史,劃分為三個時代,分別是:1999年至2012年的“暢銷書時代”,2010年至2016年的“主題出版時代”,以及2015年以來的“互聯網+中國化時代”:三個時代各有交叉卻特點鮮明,伴隨著從傳統平閱讀到屏閱讀時代的嬗變史,以及屏閱讀、數字閱讀、網絡閱讀自身的“屏閱讀時代進化史”。
這本專著詳細闡述了每個時代不同的“出版特色”,以及與其相匹配的“閱讀模式”,構建了一個全面而權威的“互聯網+新文藝”新知識譜系。最重要的是,它提出了面對“互聯網+新文藝”時代,既有的知識譜系和思想范式已經失效?!叭a業鏈、內容一平臺一社群等‘新組織模式正在醞釀成為新的發展思路,或上升為戰略思想?!币虼嗽谶@種發展格局下,“網絡青年”必須重構自己的知識與思想“新范式”。
比如,書中提到的互聯網+新文藝解構與重構知識譜系的無序、片面以及業余這三大問題,都是網絡青年在“傳統學習”“知識消費”和“網絡閱讀”的過程中容易忽略的問題,這也是莊庸、王秀庭在另外一本專著《網絡文學評論評價體系構建: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創新”》中所提出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該專著從“中國網絡文學排行榜”出發,在新時代“新”文藝思想體系的指導下,評析中國網絡小說的發展潮流、實踐問題等,力求構建權威、客觀、公正、高質的網絡文學評論評價體系。
中國青年在網絡時代需要構建全新的知識譜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大背景,從自身相關的知識的細節創新入手,“格局要大,切口要小”,重構“網絡青年”的新知識譜系,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知本青年”——知識仍然是生產力;知識經濟成為互聯網流行經濟。問題的核心是:網絡青年的知本力,迥異于前代;他們亟需重構起網絡時代的新知識經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