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雪松
摘 要:新形勢下的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結合水利發展實際情況,開展的一系列改革創新活動,其可以為下一代提供充足的水利資源。本文以新形勢下水利經濟運行階段出現的問題為入手點,對新形勢下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期為新形勢下水利經濟效益提升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新形勢;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
水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可以為整體水利事業發展提供充足驅動力,而且可以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時通過對新形勢下的水土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以水土資源為樞紐,進一步加強水利經濟各環節聯系,為水利事業運行效益提升提供依據。據此,對新形勢下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進行適當分析非常必要。
1 新形勢下水利經濟發展問題
1)市場水利管理機制不完善。由于我國現行水利經濟運行機制主要為政府主導的模式,沒有關注經濟效益回報。再加上市場水利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導致水資源經濟價值被嚴重低估。阻礙了我國水資源市場的進一步完善發展[1]。
2)水價制定不合理。在現階段我國水資源市場中,水價遠低于水運輸使用成本,促使水資源治理、水資源利用工作無法正常開展。進而對我國水利經濟發展效益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3)投資渠道單一。由于水利設施公益化特征的過度影響,我國水利設施建設資金大多由國家財政主導。過于單一的資金結構,嚴重制約了我國水利設施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2 新形勢下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
2.1 完善市場水利管理機制
一方面,只有水利事業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符,才可以保證國家經濟及社會的穩步發展。因此,針對現階段我國水利經濟發展情況,相關部門可從居民用水安全、防洪安全、保護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等方面出發。以人員自然和諧相處為核心,利用水權與水市場理論,進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即摒棄以往我國城市與農村、地表水與地下水、供水與配水、水量與水質分割管理的模式,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點,最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行水權交易的水市場的不斷優化完善。進而驅動水利經濟由低效益向高效益遞進,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這個基礎上,面對我國水資源稀缺情況,相關水利部門可在水市場管理政令、計劃管理模式應用的基礎上,利用市場調節的方式。由產業性投資代替計劃性及事業性投資,促使水利投資呈現出市場商業特征,為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另一方面,在完善市場水利管理機制的基礎上,依據我國現階段發展戰略,國家及社會需要向水利模塊投入大規模資金。而為保證大規模資金總量的有效應用,相關水利部門就需要在以往水利資金監管制度的基礎上,從水利資金使用情況及運營、建設、維護等相關模塊入手,對水利設施運營中涉及的資金模塊進行嚴格監管。同時基于水利資源經濟價值,相關水利部門可將水利資源看做一種商業產品。隨后依據商業產品經濟原則及價值規律,將其推向市場。并逐步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發利用運行需求相符的水市場巡查監管機制,為水利經濟獲得新的機遇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相關部門要對當地生態狀況進行分析,落實各項管理體制,做好基本維護工作,降低自然災害威脅,將各項信息技術與高新技術有效結合,使得水利技術資源有效配置與整合應用。
2.2 合理制定水價
新形勢下,合理的水價機制是水利經濟效益實現的保障,而水價征收是水利設施建設與資金維護的有力補充,也是節約用水理念貫徹落實的保障[2]。因此,為保證水利經濟效益最大化,針對現階段水價制定偏低的情況,一方面,地方及相關水利部門應針對水價制定問題,利用階梯式水價計算方式,對水資源配置模式進行優化改革。并實施相關的改革制度,以便進一步激發區域民眾水資源保護意識。同時為保證區域水價與區域實際水資源配置情況相符,水利部門及相關機構在階梯式水價制度實施的基礎上,可根據區域居民階段用水量,進一步細化各水價梯度數值。即針對不同額度的用水量,采取不同的費用收取標準。在這個基礎上,相關水利部門可以水價基礎費用為入手點,綜合考慮區域水資源、供水企業、水資源運輸成本、水利設施等因素,調整基礎水資源價格。除此之外,為保證水資源價格適中處于穩態平衡狀態,區域水利部門可針對現階段水資源管理情況,制定一套具有實操價值的水資源價格管理機制。以保證地方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貫徹落實。
另一方面,在全面貫徹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管理制度、水價形成機制的基礎上,相關水利部門可以價格管理為重點,將水資源價格納入國家物價管理體系。在這個基礎上,合理制定水資源價格、事業性收費標準、電力資源價格等。在平衡水利行業商品價格收費標準、其他商品價格比例的基礎上,強化制度化水資源收費管理體系。加大非農業供水、城鄉供水管控力度,為水資源商品價值的充分發揮提供依據。
此外,為提高區域民眾對水利經濟發展的重視,區域管理部門可依托新媒體平臺,綜合利用紙媒、網絡媒介等工具,宣傳水利事業發展優勢。在區域內營造一個有利于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氛圍。
2.3 拓展投資渠道
首先,針對現階段水資源投資渠道狹窄的情況,區域水資源管理部門可利用水利產業基金構建的方式,將社會資金納入水資源投資體系內。同時根據區域需求,設定不同類型的發展水利經濟基金組織。如基于農田水利建設的基金組織、支持水利技術創新的科研基金組織等。
其次,在水利經濟投資運行階段,相關水利部門及社會組織應依據統籌兼顧的原則,兼顧水利資源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長遠利益及近期效益、投資及規模適度性原則,保證水利經濟的可持續、穩定運行。其中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主要是指在水利經濟運行階段,相關人員需要摒除過于片面的強調水利經濟公益性的理念。而是統籌水利經濟公益性、經濟性效益,將政府扶持與市場機制進行有效整合,最大程度提升水利經濟發展實力;而長遠利益與近期效益的協調整合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進程。只有兩者協調共存,才可以保證水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投資與規模的適度性要求相關水利部門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情況,協調國民經濟發展與水利建設規模間聯系,避免水利建設規模過大加重國民經濟負擔,或者水利建設規模過小與國民經濟發展不符問題的存在;供給與需求一致則是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基于這一目標,相關水利部門應從供給、需求發展的結合節點出發,合理制定供水價格、污染物排放限度及污染物排放收費標準,以保證完全成本的有效回收[3]。
最后,為進一步拓展水利經濟投融資渠道,相關水利部門可構建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市場機制與企業運作有機整合的水利投融資新模式,為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發展提供新的路徑。同時相關水利部門可以水土優勢資源開發、水利存量資產盤活、水資源經營為階段主要工作,構建分級負責的水利投融資平臺。并分門別類的確定各模塊投資主體責任。如區域部門可以股份制的方式,引進世界銀行貸款及外企資金,為水利經濟發展提供充足資金支持。
3 總結
綜上所述,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新形勢下我國水利事業進行的主要目標,而針對現階段水利經濟發展劣勢,相關水利部門應轉變水利經濟管理理念,加深對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認識,逐步完善市場水利管理制度,拓展投資渠道,合理制定水價,突破水利經濟發展障礙。同時明確水利管理部門及人員責任,構建科學系統的水利經濟監督管理機制,為水利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慧青,李艷.探究新形勢下水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科技、經濟、市場,2015(2):97-98.
[2]李碩.探究新形勢下水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水能經濟,2017(9):7-7.
[3]吳比.探究新形勢下水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7(19):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