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凡
摘 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慧教學授課平臺,運用PPT為主,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實施課堂教學,這一模式摒棄了一些“華而不實”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面向全體,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增大課堂效益,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智慧教學平臺;歷史;主體性;高效
2019年4月底,我校面向全市舉辦了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構建優質高效課堂”為主題的教學開放周活動。開放周期間,本人在高三1班應用智慧教學授課端上了一節《近代前期的世界》歷史公開課,十多位校內外老師前來聽課。智慧教學授課平臺以 PPT為主,立足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課堂模式,摒棄一些“華而不實”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主體,以14~18世紀的世界經濟為主線,展示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激勵引導,注重從小處入手、深挖二輪復習內容,注重面向全體,努力增大課堂效益,得到聽課老師們的一致好評。以下我結合教學過程的內容來談談智慧教學平臺的應用。
PPT導出精美題頭
1.社會大轉型時期: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世界從隔絕走向聯合。
2.14~18世紀歐洲社會轉型的表現:
經濟領域: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取代封建生產方式,手工工場逐漸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政治領域:開展了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改革運動,它是西歐資產階級早期的反封建斗爭。思想領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世界聯系:資本主義的開放性和擴張性,導致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世界隔絕狀態被打破,各地聯系加強。
3.由智慧授課端隨機點名三位學生上臺分別完成對應階段世界歷史經濟大事內容課堂中學生表現差異大,好生寫出了更豐富內容,師生矚目,嘆為觀止。
及時提醒巧記:“發現的世界”;殖民的擴張;文明的交融;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市場的雛形
復習過程出示PPT:
一、高考考過什么-------提問,分析,講解三道全國卷相關題
二、核心知識突破-----------溫故
“世界的發現”: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
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經濟根源;社會根源;商業危機;宗教因素;思想根源。(2)影響:對歐洲;對世界
三、拓認知——知新
1.近代西歐大國興衰更替的特點
西歐各國資本原始積累的程度和速度不同,原有的工商業基礎及世界航路轉移所造成的影響不一致,導致各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這對各國在爭霸戰爭中的勝負產生了重要影響。
2.有關近代西方崛起的主要觀點介紹
(1)殖民擴張論: (2)科技促進論: (3)文明擴張論: (4)歐洲優越論: (5)世界其他國家文明有功
四、課堂練習鞏固:(學生隨機被提問,說明思維過程,老師補充解析)
1.有學者指出:作為對人類最重要獻禮之一的馬鈴薯,最初其實是頗低賤的食物,根本不受大投資者青睞。一系列的戰爭、饑荒替馬鈴薯打入歐洲,打開了一個更大更長久的開口。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①馬鈴薯原產于美洲 ②馬鈴薯由葡萄牙人帶回歐洲 ③馬鈴薯的“發現”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 ④馬鈴薯等作物的傳播一定意義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鏈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1651年,英國宣布,運入英國的魚類須為英國漁船所捕,只有英國船只才能運魚出口。此規定( )
A.旨在打擊荷蘭的商業利益 B.反映了英國海上霸權崛起
C.導致了英國與西班牙的戰爭 D.說明了英國造船業的發達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某版《世界近代史》一書中有關“地理大發現”內容的目錄摘編。
世界近代史
第一章16世紀資本主義曙光下的西方
第一節世界地區隔絕狀態的突破·商業革命
第一部分:地理大發現和商業革命的背景
第二部分:地理大發現的過程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殖民征服
第四部分:商業革命
根據上述目錄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該目錄提出兩條修改建議,并說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議及理由需觀點正確,答歷史事實)
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過程、影響,該題的設計主要是針對高考全國卷42題的對點演練,目的是提升學生解題思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先做后講。授課端中預設5分鐘倒計時,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情蕩漾、充滿了靈氣與活力,精美的教學課件聯系實際、直觀形象、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拉近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使聽課教師感受到課堂充滿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升解題能力。
我的建議1:將“一、地理大發現和商業革命的背景”目錄修改成“地理大發現的背景”。修改理由:地理大發現和商業革命并非同時發生,商業革命是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兩倆并列在一起敘述明顯不符合歷史史實。
建議2:在“四、商業革命”目錄下增加“五、價格革命”一子目。修改理由:商業革命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價格不僅也是地理大發現所產生的影響,同樣也給歐洲經濟帶來了深遠的影,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最后小結: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特征
14-15世紀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逐步發展到工場手工業時期;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出現和拓展,為工業化提供了早期的資本積累和市場條件。
15世紀末—18世紀60年代是資本主義的興起階段。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先在思想領域進行反封建斗爭,又在政治領域進行反封建斗爭,并逐步確立自身的統治,為工業文明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一堂課緊張有序,如期完成。智慧教學是本學期,學校剛引進的教學平臺,通過開放周,我對希沃,智慧平臺,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個人空間等進行摸索研究,提升了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水平。為打造優質高效課堂,付出努力,師生都有提升。隨著教學改革深入,我們都將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英勇.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融合的策略[J].廣西教育,2017(30).
[2]何雄.探究信息技術和高中歷史課程的有效融合[J].考試與評價,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