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方法、智慧以及經驗可以借鑒。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個重視道德教育的國家,有著優秀的文化精髓,在道德建設上也是有很豐富的經驗值得學習,因此重新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古代道德要義,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中的精華,使當代公民能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史為鑒,汲取“德”的養分,重樹良好的道德風向標。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道德修養;現代啟示
1 “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1 中國自古歷來都將“德”作為立身之本
在古代,不管從事哪一行,都強調“以修身為先,立德為首”。中國古代對人的要求將“德”作為立身之本。有沒有品德,有沒有道德,是立身的根本。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說“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三不朽,這里強調的是,不管有多大的作為,都應當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放在首位。《大學》里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以修身為本”,不管權利至上的皇帝還是平民百姓,都應該修身養性,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無德”有一句古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讓我想起了德與財的關系,古人將德與財的關系看的很透徹,反而是在物質基礎雄厚的現代生活中,很多人缺乏了對德與財的最基本判斷。《大學》里有這樣一句話:“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句話強調道德修養,是為人的根本,而錢財是身外之物,所以一個人要想往好的方面發展,不要舍本逐末追求物質利益,而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這句話也揭示出一個本質,那就是如何保持長久的富貴,德行是人生大樹的根基,而每個人的身份、地位、財富等是德行的枝葉、花果,所以一棵樹的枝葉花果能夠延伸到哪里,它的根基必須要扎的足夠深,足夠遠。[1]
1.2 中國官場文化強調“德”是為政之要
中國歷代王朝在吏治方面都有嚴格規定,要求為政者必須忠于職守,勤于政務,其中強調最多的就是“德”是為政之要。《為政》里說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的意思就是端正,這也是告訴我們上行則下效的道理。孔子告訴了季康子治政的關鍵,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為政者只要以善來治政,百姓民風自然會好起來,君子的德行就像風,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跟著向哪邊倒。這要求我們的官員們自身要在人民大眾中樹立好的形象,以好的形象去感化人民;以好的德行去樹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啟示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可以概括為二十四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公畏慎勤、清儉和節、仁愛寬恕 、平明志友”,這些思想概括凝練,含義深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孔子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可以說這二十四字包括了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很多特質,這些特質,既是古代強調的做人最基本的品質,又是古代官員弘揚的為官基本之道。而當代社會,我們強調的最多的有以下四點:
2.1 做到“公”,也就是做人做事要一心為公
做到一心為公,就是要多一些大局意識和全局意識,要敢于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宏觀、客觀的看待問題。對個人來說,一心為公就是要在建設自己的道德修養時,既要培養好私德,又要注重公德心的培養,不光是對親人朋友熟人講誠信,對待其他人也要講誠信,既要愛惜自己的財物,也要愛惜公共的財務。對官員來說,一心為公,首先是跨越親情觀,古代官場上,親情觀處理不好,往往會導致導致外戚專權。“一用子弟至親,百弊叢生”,這是古代總結出的用人觀。其次是要跨越親信關,否則又會導致諸如古代的宦官專政。這種問題發生在現代,就是現在的新型腐敗方式:司機腐敗、秘書腐敗等,所以從政、為官要想做公正廉潔的好官,除了要嚴格要求自己,也要約束還身邊的親友和親信。[2]
2.2 做到“慎”,慎獨、慎欲、慎權是個人最高的品格追求
1)慎獨。《禮記、中庸》中說:“莫見于隱,莫顯于隱。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包含著深刻的道理:最隱蔽的方面、最細微的方面才最能顯露出一個人的靈魂深處,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在最微小的事情上,在一個人時也能嚴于律已。古代有一個典故叫“暗室不欺”,講的是春秋時期衛國賢臣蘧伯玉即使在夜晚沒人看見時也嚴格遵守宮廷禮節。這個暗室不欺包含兩層含義:第一點是不管身邊有沒有人,都能做到嚴于律已,第二點是做人做事都要表里如一,不能口是心非。正如曾國藩說的那句話:“慎獨則心安。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清朝清官葉存仁說的:“不畏人知畏己知”;東漢著名官員楊震從不接受“四知財”,為他的子孫后代傳承了廉潔自律的優良家風。
2)慎欲。這也是古代強調的個人興趣愛好和個人品德的關系,要培養高尚的愛好,能修身養性的興趣,學會合理控制自己的私欲。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做到,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與道德修養相結合,一要做到“有節有度”,對自己的愛好保持一個適度原則;二要做到“低調待之”,自己的喜好是個人問題,要低調,不要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的開展;三要做到“好而不貪" ,做到喜好,但不嗜好;四要做到“不為物誘”,不要被自己喜好的東西當了魚餌,要能自覺抵御。[3]
2.3 心有“畏”懼,才能有所敬畏,有所珍惜
畏,可理解為自律,即能用紀律、法律以及道德約束自己的言行。心有所“畏”的人,會自覺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態度,對自我時刻警惕,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也說,“君子之心長存敬畏”,即使是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人,本身也會有所敬畏的東西,這就是道德底線、紀律、法律、自然規律等。“畏”也可以理解為珍惜,對自己現在取得的成就要懷有珍惜之情,正如古人所說,“立名于一世,失之僅頃刻”。我們現在取得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但如果一旦有一個錯誤的抉擇,所有的努力都會再頃刻間前功盡棄,付諸東流。對從政者而言,更要常懷“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心,珍惜現在的名譽和成績,把持控制住自己。
2.4 要有“忠 ”心,做人忠誠老實,對民對國忠心
真正的忠,往小里說,就是要做忠誠老實,可靠可信的人;往大里說,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職守,威武不屈地維護祖國榮譽,而且這個忠不是忠于某位領導,而是要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史記》提到:“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無論是什么樣的國君,都想得到忠誠賢良的人來輔佐自己,這是選人用人的標準。《蘇武牧羊》的故事廣為流傳,體現了蘇武用自己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捍衛自己忠于祖國的高尚情操。這也是現代公民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秀品質。[4]
雖然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需要我們保留和學習的精華,但是我們在學習中,既不能數典忘祖,又不可全盤照收,應當要批判繼承,有所揚棄,祛除一些不合理、糟粕的東西,一些消極的因素保留、繼承和發展優秀的精華,辦事做事時,要兼顧道德內化和民主法制的規范,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在公務員道德教育時,要堅持以德清廉和以法治貪要相結合,將道德的內化和法制的完善共同推進。
參考文獻
[1]王凌皓.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J].瓊州大學學報,1996,(01).
[2]林凱,陳慶華.再談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精神實質[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9,(06).
[3]蔡正發,龍珊.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榮辱觀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A],孔學研究(第十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三次研討會論文集[C].2006.
[4]張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家治理的路徑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