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徐奎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頸性眩暈患者147例,通過隨機分組將所有的患者分組為西醫治療組(n=73例)和中西醫結合組(n=74例),并對比和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結果:中西醫結合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95.95%顯著高于西醫治療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84.93%,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有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對于患者疾病問題的改善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頸性眩暈;治療效果
頸性眩暈是頸椎病變導致的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患者群體以中老年患者為主,若不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治療,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頭暈、惡心、眼花等臨床癥狀,同時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持續提升,甚至可能引發其他心腦血管病變,需要醫護人員結合患者自身的實際情況給予其針對性的治療。為此我院將收治的147例頸性眩暈患者進行了疾病治療研究方案的制定,制定的治療方案主要闡述內容表明如下:
1.1一般資料
于2018年10月份至2019年3月份按照隨機分組法選取我院收治的147例頸性眩暈患者,將其分組為西醫治療組(n=73例)和中西醫結合組(n=74例)。其中西醫治療組男性病患37例,女性病患36例,患者年齡41-76歲,均值為(58.31±1.22)歲。另一組中西醫結合組男性病患36例,女性病患38例,患者年齡42—75歲,均值為(58.08±1.62)歲。兩組患者之間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組:使用倍他司汀對患者進行疾病的治療。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期間,指導患者每天服用3次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規格:6mg,國藥準字:H20040180)治療疾病,每次服用8毫克的藥物,并且以1周為1個療程進行1個療程的治療。中西醫結合組:在西醫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中醫治療措施。西醫治療方式與西醫治療組的相同,而所使用的中醫治療,則指導患者通過服用中藥頸復湯的方式接受治療。為保證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以水蛭1.5g、地鱉蟲1.5 g、地龍1.5 g、羌活1g等藥物作為處方藥,進而將其加入到200毫升的水中進行藥物的統一煎制,進行150毫升藥物的煎制,每天服用1劑,分早晚各服用1次的方式對患者實施治療,同樣以以1周為1個療程進行1個療程的治療。完成治療后,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和分析。
1.3觀察指標
分析和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使用《實用眩暈診療手冊》中頸性眩暈患者癥狀對患者眩暈情況進行評估,共5個選項,滿分30分,分數越高,便表明患者癥狀改善越良好。患者經過治療后總分達到30分,表明患者的治療為痊愈;治療后患者的總分10-30分,表明患者的治療為有效;治療后總分沒有升高或出現降低,表明患者的治療為無效。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使用SPSS24.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和x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
中西醫結合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西醫治療組,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患者之所以會患上頸性眩暈這種疾病,與患者受到了頸椎退行性病變、椎動脈硬化、鈣化和形變壓迫椎動脈導致椎動脈創傷的影響有著緊密的聯系,進而隨著病情的持續惡化導致椎基底動脈血供不足,最終引發眩暈,對于患者正常生活的開展有著極大的阻礙,需要結合患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治療。而在以往的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實施西醫治療措施是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治療期間所使用的一種常見的治療措施,比如倍他司汀的使用。雖然這種藥物在使用期間能夠達到對患者腦血管、心血管特別是對椎一基底動脈系統明顯的擴張作用,有利于患者血循環問題的改善,對于患者頸性眩暈的改善具有顯著的效果。
但是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若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缺乏穩定性,僅僅依靠這種治療措施缺乏理想的效果,不利于患者疾病問題的進一步改善。而隨著我國對于中醫治療措施重視程度的持續提升,對患者實施中醫治療,并且進行中西醫的結合治療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中醫理論將頸性眩暈歸為“眩暈”范疇,認為這類病變通常由風痰、腎虛、肝亢、阻絡等因素引起。而在治療期間將水蛭、地鱉蟲、地龍等藥物運用到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可以在治療期間達到加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臟功能、熄風通絡的治療效果,對于患者身體健康問題的改善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擁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結合研究,頸性眩暈患者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后,患者治療后的效果顯著優于使用單一西醫治療措施接受治療的患者(P<0.05)。以此表明,為了促進患者身體健康問題的改善,幫助患者減少受到頸性眩暈問題的影響,需要對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有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對于患者疾病問題的改善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