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調查研究15所院校旅游管理類8個專業高職畢業生職業認同及影響因素,發現進校前、實習前和實習后就職愿望度變化顯著,各專業差異較大。專業學習提升了高爾夫服務與管理、郵輪乘務和空中乘務等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降低了旅游管理和景區開發與管理等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未明顯改變導游、旅行社經營與管理和酒店管理等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實習使各專業學生職業認同不同程度下降,實習后僅高爾夫服務與管理、郵輪乘務等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依然較好。就影響因素而言,組織因素為關鍵影響因素,個人因素為重要影響因素,社會因素是職業認同的關鍵負面影響因素,地理因素和偶然因素有一定影響。從院校、旅游業、個人和社會層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提高學生職業認同。
【關鍵詞】高職院校 ?旅游管理類專業 ?職業認同 ?差異化 ?實證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024-05
目前我國正處在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旅游人才需求量大。然而,由于近年部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招生和就業不理想,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導致旅游管理學生在職業認同、就業選擇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使得旅游管理畢業生直接就業需求減少、旅游管理本行業就業意愿降低,加劇了我國旅游人才需求與供給的矛盾。
職業認同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肯定性評價。它既指個體從自身的經歷中逐漸發展、確認自己角色的過程,也指個體對所從事職業的認同程度。職業認同對個人的職業發展非常重要,它與個人的職業決策、職業探索和職業成功等都有密切的聯系;職業認同對行業發展也至關重要,它關系著行業當前的人才資源、人才儲備和未來發展。目前,國內有關職業認同的研究,主要以醫護人員、教師、師范生、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劉愛春(2017)對旅游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研究較少涉及高職旅游管理類專業學生。由于行業的特殊性,高職旅游管理類專業學生與一般高職生不同,具體體現為:注重職業禮儀、職業規范度高、動手能力強、耐挫性差、收入刺激大、行業更新速度快等,但國內關于高職旅游管理類專業學生職業認同及其差異化的實證研究相對缺乏。
據《2017年全國旅游教育培訓統計》,2017年我國開設旅游管理類本科、高職和中職的院校數為608所、1086所和947所,招生人數為5.9萬、11.3萬和10.2萬。旅游管理高職教育是我國旅游人才培養體系的主力軍,是我國旅游人才的主要來源。了解旅游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認同與求職意愿現狀,提升旅游管理類學生的職業認同,對搭建旅游人才供需平臺,建構良好的旅游人才供需機制,緩解我國旅游人才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文遵循院校專業性、地域分布分散性原則,結合院校知名度與地方影響力,在全國范圍內選取四川旅游學院、桂林旅游學院、山東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南京旅游職業學院、重慶旅游職業學院、云南旅游職業學院、太原旅游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旅游職業學院、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烏魯木齊職業大學、黑龍江職業學院、青島酒店管理職業學院,共15所旅游高等職業院校,以其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導游、旅行社經營與管理(簡稱旅行社)、景區開發與管理(簡稱景區)、空中乘務、郵輪乘務、高爾夫服務與管理(簡稱高爾夫)共8個專業畢業生為調查對象。為衡量專業學習和實習對職業認同及就業選擇的影響,分進校前、實習前與實習后三個階段進行調查研究。
(二)調查方法與內容。問卷調查采用網絡和實地兩種調查方式,采取定向投遞的方法,向15所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8個專業的畢業生投遞調查問卷。填寫方式為自愿填寫。
調查內容包括學生性別、就讀院校與專業等個人信息,職業認同的調查主要包括進校前、實習前和實習后就職愿望度與就職選擇影響因素。影響因素包括社會因素、組織因素、個人因素、地理因素與偶然因素五個維度共15個具體因素。其中社會因素2個:職業形象和社會環境;組織因素4個:薪資水平、發展空間與晉升機制、工作氛圍和工作自主性;個人因素6個:職業偏好、就業緊迫性、與職業規劃相符度、人際關系、實習期(前期)工作滿意度、對個人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地理因素2個:就業地經濟水平、就業地文化生活方式;偶然因素1個:機緣巧合。
(三)調查情況。調查共回收問卷2035份,剔除不合格問卷224份,有效問卷1811份,有效回收率為88.99%。男生1065人,占58.81%;女生746人,占41.19%。旅游管理專業參與調查學生最多,達到497人。郵輪乘務專業參與調查的學生最少,僅87人。
二、職業認同調查結果與分析
職業認同影響員工的忠誠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業心。嚴格來說,進校前和實習前學生職業認同為潛在職業認同。旅游管理類專業學生大多實習8~10個月,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對職業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并將這一看法投射到就職愿望與就業選擇上。
(一)旅游管理類專業就職愿望綜合結果與分析。旅游管理類專業學生就職愿望度綜合結果為圖1。
由圖1可知,旅游管理類專業綜合就職愿望度進校前、實習前、實習后變化很大。三個階段專業就職愿望度非常差、較差和沒感覺的學生極少。進校前,就職愿望度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一般、非常好、較好。實習前,就職愿望度比例從高到低排序變為:較好、一般、非常好,就職愿望度較好人數大量增加。實習后,就職愿望度比例從高到低排序變為:一般、較好、非常好。就職愿望度大幅下降,就職愿望度一般比例顯著提高,高于進校前和實習前,就職愿望度較好比例高于進校前低于實習前,就職愿望度非常好比例明顯低于進校前和實習前。可見專業學習提升了就職愿望度,實習降低了就職愿望度;專業學習和實習對學生專業認知影響有差異;實習讓學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行業挑戰和壓力。
(二)各專業就職愿望度結果對比與分析。具體如下:
1.進校前各專業就職愿望度結果與對比分析。進校前各專業就職愿望度結果為圖2。
由圖2可知,進校前,各專業就職愿望度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導游、景區、旅行社和旅游管理等專業就職愿望度非常好的比例最高,接近40%。二是郵輪乘務、高爾夫、空中乘務、酒店管理等專業就職愿望度一般比例最高,其中郵輪乘務和高爾夫專業超過40%,郵輪乘務專業接近50%;空中乘務、酒店管理專業比例接近40%。酒店管理、空中乘務、旅游管理、導游和旅行社專業就職愿望度分布較為分散,就職愿望度一般、較好和非常好比例達到或超過20%。高爾夫、郵輪乘務、景區專業就職愿望度分布較為集中,僅2種就職愿望度達到或超過20%。高爾夫和郵輪乘務專業就職愿望度沒感覺超過10%,這與專業辦學時間不長,招生規模不大,社會了解度普遍不高有關。
2.實習前各專業就職愿望度結果對比與分析。實習前各專業就職愿望度結果為圖3。
由圖3可知,實習前,各專業就職愿望度結果變為三類:一是導游、旅行社專業就職愿望度非常好比例最高,比例高于30%。二是高爾夫、郵輪乘務、空中乘務、旅游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較好比例最高,其中高爾夫專業比例最高,超過60%;旅游管理專業最低,略高于30%。三是酒店管理、景區專業就職愿望度一般比例最高,高于30%。導游、景區、酒店管理、空中乘務、旅行社、旅游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相對分散,就職愿望度一般、較好和非常好比例均超過20%。高爾夫、郵輪乘務專業就職愿望度相對集中,僅就職愿望度一般和較好超過20%,且就職愿望度較好比例超過50%。
3.實習后各專業就職愿望度結果對比與分析。實習后各專業就職愿望度對比結果為圖4。
由圖4可知,實習后,各專業就職愿望度不同程度下降,就職愿望度一般比例大幅提高。具體分為兩類:一是高爾夫、郵輪乘務專業就職愿望度較好比例最高,超過50%;二是導游、景區、酒店管理、空中乘務、旅行社和旅游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一般比例最高,超過30%,其中導游專業就職愿望度比例最高,高于50%。此外,僅酒店管理專業就職愿望非常好比例超過30%。景區、酒店管理、空中乘務、旅行社、旅游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相對分散,就職愿望度一般、較好和非常好超過20%。高爾夫、郵輪乘務、導游專業就職愿望度相對集中,僅兩種就職愿望度超過20%,且占比最高的就職愿望度超過50%。
綜上,進校前,導游、景區、旅行社和旅游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非常好比例最高;郵輪乘務、高爾夫、空中乘務、酒店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一般比例最高。專業學習后實習前,導游、旅行社專業依然就職愿望度非常好比例最高;高爾夫、郵輪乘務、空中乘務專業就職愿望度比例最高由一般轉變為較好;旅游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比例最高由非常好降為較好;景區專業就職愿望度比例最高由非常好降為一般;酒店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仍然是一般比例最高。可見專業學習顯著提升了高爾夫、郵輪乘務、空中乘務專業就職愿望度,顯著降低了旅游管理和景區專業的就職愿望度,沒有明顯改變導游、旅行社和酒店管理專業的就職愿望度。
實習后,各專業就職愿望度不同程度下降,就職愿望度一般的比例提高幅度不一,但導游、旅行社專業就職愿望度下降幅度最大,其比例最高由非常好降為一般;空中乘務、旅游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下降幅度較大,比例最高由較好降為一般;高爾夫、郵輪乘務、景區、酒店管理專業小幅下降,景區、酒店管理專業就職愿望度仍然是一般比例最高,高爾夫、郵輪乘務專業就職愿望度比例最高,依然是較好。
三、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
學生對各影響因素的評價氛圍6檔:非常好、較好、一般、較差、非常差、沒感覺,將非常好和較好為正面評價,較差、非常差為負面評價,評價一般為中間值,沒感覺為無傾向值。根據學生評價:將評價較好比例高于45%或非常好評價比例高于30%的因素為關鍵正面影響因素;評價較差占比5%及以上或評價非常差占比2%及以上的為關鍵負面影響因素,同為關鍵正面影響因素和關鍵負面影響因素的稱為關鍵雙重影響因素。
(一)正面影響分析。調查發現,15個因素對各專業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具體結果見表1。
由表2可知,發展空間與晉升機制正面影響8個專業,影響專業數最多;社會環境是除景區外的7個專業的關鍵正面影響因素,影響專業數較多;職業形象、薪資水平、就業緊迫性、人際關系、對個人素質與能力的提高、與職業規劃相符度分別是6個專業的關鍵正面影響因素;就業地文化與生活方式是5個專業的關鍵正面影響因素;機緣巧合、工作環境與氛圍、職業偏好、工作自主性、就業地經濟水平、實習期(前期)工作滿意度分別也是關鍵正面影響因素,影響專業為2~4個。
各專業的關鍵正面影響因素各不相同,分別受到6~11個指標的關鍵因素的正面影響,其中高爾夫、旅行社專業有11個關鍵正面影響因素;郵輪乘務專業有10個關鍵正面影響因素;導游、酒店管理專業有9個關鍵正面影響因素;空中乘務、旅游管理專業有8個關鍵正面影響因素;景區專業有6個關鍵正面影響因素。
(二)負面影響分析。15個影響因素對旅游管理類各專業也存在一定負面影響,具體結果為表2。
由表2可知,15個具體影響因素中,工作自主性負面影響面最寬,是除高爾夫、郵輪乘務專業外的6個專業的關鍵負面影響因素;就業地經濟水平面影響面較寬,分別是導游、高爾夫、空中乘務、旅行社和旅游管理5個專業的關鍵負面影響因素;工作環境與氛圍、職業偏好負面影響面一般,分別是導游、酒店管理、空中乘務、旅行社4個專業的關鍵負面影響因素;實習期(前期)工作滿意度、發展空間與晉升機制、社會環境、就業地文化與生活方式、對個人素質與能力的提高有一定負面影響,但影響專業數不超過3個。
8個專業負面因素各不相同,其中空中乘務專業關鍵負面影響因素最多;導游專業關鍵負面影響因素較多;酒店管理、旅行社專業關鍵負面影響因素一般;高爾夫、景區、旅游管理專業關鍵負面影響因素較少;郵輪乘務專業沒有。
(三)雙重影響分析。15個影響因素對旅游管理類部分專業存在雙重影響,具體結果為表3。
由表3可知,發展空間與晉升機制對景區、空中乘務專業有雙重影響;就業地經濟水平對高爾夫、旅行社專業有雙重影響;社會環境、職業偏好、發展空間與晉升機制對空中乘務專業有雙重影響;就業地文化與生活方式、實習期(前期)工作滿意度對高爾夫專業有雙重影響。從專業雙重影響因素數來看,高爾夫和空中乘務專業的雙重影響因素最多;景區和旅行社專業有1個雙重影響因素;導游、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郵輪乘務專業沒有雙向影響因素。
(四)對就業選擇的影響分析。在旅游業就業畢業生和非旅游業就業畢業生分別從15個因素中選出對其就業選擇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其統計結果為表4。由表4可知,組織因素是在旅游業就業的關鍵促進因素,其中4個影響因素促使選擇就業比例高于其他四類11個指標,其中薪資水平影響最大,促使選擇比高達46.01%;第二是發展空間和晉升機制,促使選擇比42.48%;第三是工作環境與氛圍,促使選擇比36.84%;工作自主性第四,促使選擇比33.80%。個人因素是就業選擇的重要促進因素,職業偏好第五,促使選擇比28.37%;就業緊迫性、與職業規劃相符度、人際關系分列第六、七名,促使選擇比在20左右;社會因素中的社會環境對選擇在旅游業就業有一定影響,促使選擇比為18.14%。可見,在旅游業就業的關鍵影響因素是組織因素,重要因素是個人因素,社會因素有一定影響;地理因素和偶然因素有影響但影響力不大。
組織因素也是促使非旅游業就業的關鍵影響因素,其中薪資水平最高,促使選擇比高達63.45%,高于促使選擇在旅游業就業的比例。可見,旅游企事業單位薪資水平競爭力較低。發展空間與晉升機制第二,促使選擇比49.75%,高于促使選擇在旅游業就業的比例。工作環境與氛圍第三,促使選擇比23.86%;工作自主性第五,促使選擇比15.99%。社會因素中的社會環境是促使選擇非旅游業就業的關鍵因素,促使選擇比為23.86%,促使非旅游業就業比旅游業就業影響大;個人因素是促使選擇非旅游業就業的重要因素,職業偏好第四,促使選擇比為18.01%;對個人素質與能力的提高第五,促使選擇比15.99%;實習期(前期)工作滿意度、人際關系、就業緊迫性排第6~8名,促使選擇比介于10.66%~13.45%之間。可見,促使非旅游業就業的關鍵因素是組織因素、社會因素,重要因素是個人因素,地理因素和偶然因素有影響但影響力不大。
四、對策建議
為進一步提高旅游管理類專業學生職業認同度,提升旅游管理類專業畢業生行業內就業率、創業率和升學率,對旅游院校、旅游業、學生及其他方面提出以下對策或建議。
(一)學校方面。建議學校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旅游業工作。
1.關注新業態,科學創辦新專業。積極關注旅游新業態,了解行業需要,根據新業態專業人才規格與要求,開發新課程,以新課程帶動新方向和新專業的建設,在旅游高等職業院校逐漸形成“關注新業態—儲備新師資—開發新課程—開設新專業方向—開辦新專業”的良性循環。
2.加強旅游專業教育工作。首先,立足旅游行業,制定符合市場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的旅游人才培養方案。如酒店管理,不僅關注五星級豪華酒店,也關注四星級、三星級等經濟型酒店的用人需求;不僅關注標準星級酒店,也關注非標準酒店的用人需求;不僅關注傳統酒店、賓館的用人需求,也關注住宿新業態的用人需求。根據行業用人需要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其次,建立覆蓋校內外的、多地域、多層次、多類型的實習實訓體系和就業體系。旅游高等職業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區院校應立足地方,在東部地區實訓基地成熟穩定的基礎上,加強院校所在地及其周邊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促進院校本地旅游業的發展。最后,通過舉辦和參加校內外各級旅游職業技能大賽、培訓和鼓勵學生考取旅游行業證書,提升旅游管理類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
3.提升旅游專業教育服務工作。在加強專業教育工作的同時,加強旅游專業教育服務工作。包括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理念和工作觀念,引導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并開展定期評估,做好實習心理輔導和實習效能評估以及畢業跟蹤服務與管理等旅游專業教育服務工作。
(二)旅游業方面。具體如下:
1.盡快建立較有社會競爭力的薪酬標準體系。旅游業本身是決定旅游人才去留的關鍵因素,薪資水平是關鍵中的關鍵。目前導游行業尚未建立起穩定的薪酬體系、酒店業等一線基礎崗位工資待遇不高。因此旅游業應盡量提高薪資待遇,建立較有社會競爭力的薪酬標準體系,穩固旅游人才隊伍。
2.建立公平公正的晉升機制,提供良好發展空間。晉升機制和發展空間是就業選擇的關鍵影響因素。與薪資待遇相比,發展空間與晉升機制更加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員工。在旅游業人才流失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旅游企業明確晉升機制,向全體員工公開,讓員工明了在企業工作的未來,從而樹立在企業踏實工作、穩步進取的信心,從而穩定企業旅游人才隊伍。
3.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氛圍。工作環境和氛圍是影響員工工作心情好壞、工作效率高低和任職時間長短的關鍵因素,也是吸引員工留下的重要因素。建議旅游企業杜絕小團體、小幫派,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氛圍,穩定旅游人才隊伍。
4.給予工作自主性,提升員工積極性。工作自主性是影響員工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畢業生實習留任的關鍵因素,工作自主性促使33.80%旅游管理類畢業生在旅游業就業,促使15.99%旅游管理類畢業生選擇在非旅游業就業。建議旅游企事業單位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5.關注并幫助實習生樹立良好的從業信心。實習是每個學生必經的實踐鍛煉過程,實習工作滿意度的高低,對學生職業認同、實習留任和就業選擇有重要影響。實習工作不滿意比滿意更容易出現,故而實習工作容易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旅游企事業單位應加強實習管理與服務,在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培訓與提升的同時,關注實習生心理需求與變化,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從業信心。
(三)學生方面。具體如下:
1.盡早發現職業興趣和偏好,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職業偏好是個人職業選擇的關鍵影響因素。但職業偏好的形成受個人本身、家人、學校等多方面的影響。學生越早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偏好,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認同度則會更高,更愿意在行業內就業,實現真心愛旅游、學旅游、做旅游。
2.客觀看待實習工作經歷,樹立良好的工作觀念。學生初入社會,遇到艱難和困苦、壓力與不甘。建議實習生在遇到問題和挫折時積極向同事、同學、老師等尋求幫助,盡可能冷靜、對待實習工作經歷、客觀看待行業工作性質與職業前景,樹立良好的工作觀念。
3.端正工作觀念,提升就業緊迫性。調查表明,旅游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約60%畢業生有就業緊迫性,約40%的學生沒有就業緊迫性,其畢業后處于待業狀態的比例達到1.16%。建議學生端正工作觀念,拒做“啃老族”“待業族”。同時,家庭、學校也要積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和工作理念,提升就業緊迫性。
4.立足長遠,從事有益于個人素質與能力提升的工作。工作形形色色,每個人從中得到的收獲也不一樣,堅持從事有利于提高個人素質與能力的工作,才能促進個人的長遠發展。調查發現,旅游管理類專業63%的學生認為旅游業相關工作能較好地提高個人素質與能力。然而,現實中也有部分學生因實習滿意度不夠高,貪圖一時的高收入,從事對個人長遠發展無益的工作。
(四)社會方面。社會方面,要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包括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政策和措施,人們對旅游業的認知、參與和評價,社會媒體對旅游產品、旅游消費、旅游理念等的輿論引導等,對旅游業的影響既深且廣。42%的學生表示就業選擇受到了社會環境的促進影響。鑒于旅游對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建議社會媒體客觀公正的報道與旅游有關的各種事件,引導社會各界尊重市場規律,正確認識旅游產品、旅游消費等,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炳武.高校輔導員做職業認同分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2]胡榮,林建龍.護理專業本科男生職業認同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0)
[3]王嬌艷,王輝.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1)
[4]胡維芳,黃麗.高校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1)
[5]安秋玲.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6]劉愛春,趙小云,許曉靜.旅游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J].高教論壇,2017(6)
[7]趙元.論高校專家型輔導員及其塑造[J].中國成人教育,2012(14)
【基金項目】全國旅游職業教育教學委員會2016科研項目“旅游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流向與職業認同的差異化研究”(LZW201608)
【作者簡介】張文菊(1981— ),女,湖北利川人,桂林旅游學院副教授,西江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