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論述基于專業群建設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提出構建“平臺共享+核心特色+方向互補”的共享型“分段交替”式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BIM技術應用+”的產教融合型實踐教學體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手段以及“三雙四共一體”平臺推進群內核心課程建設、聯合校行企“三主體”共同甄選真實項目載體等措施,適應以工程造價專業為核心的工程造價—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發展模式,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進行改革,為同類高職院校相近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工程造價—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 ?專業群 ?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048-03
近年來,建筑業得到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7年建筑業總產值達到213954億元,同比增長10.5%。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對復合型、實用性人才有較大需求。李克強總理在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上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對于發揮我國人力和人才資源巨大優勢、提升實體經濟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要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職業院校和骨干專業,加快培育大批具有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基于以上要求,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對工程造價—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進行大膽探索,取得顯著效果,得到了一批教改成果,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極大提高。學校通過召開“校政企行”四方審議人才培養方案座談會,對各專業分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因材施教、能力培養的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以下成果。
一、構建“平臺共享+核心特色+方向互補”的共享型“分段交替”式專業群課程體系
根據工程造價—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內各專業崗位的要求,形成“平臺共享+核心特色+方向互補”的共享型“分段交替”式專業群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平臺共享課程模塊培養群內學生共同共用的職業崗位基本能力,核心特色課程模塊培養專業群內學生的崗位特定能力,方向互補課程模塊培養專業群內學生素質拓展能力。按照共享型“分段交替”式課程體系,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重新編寫專業群內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
二、構建“BIM技術應用+”的產教融合型實踐教學體系
以BIM技術應用需求為導向,構建融入BIM技術應用的工程造價—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實踐課程體系,授課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對課程內容實施創造性地改革。通過對行業的調研,在已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上,依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各環節的特殊要求,嚴格制訂專業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和制定課程標準,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邏輯起點,針對人才培養各環節之間的邏輯關系,融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真正形成融合學生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BIM技術應用+”的產教融合型實踐教學體系見圖2。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手段以及“三雙四共一體”平臺推進群內核心課程建設
(一)依托“三雙四共一體”平臺,構造能夠滿足教學資源建設長期持續發展的應用框架,實現支撐平臺的集中化。以專業為基礎進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組織,并實現專業的資源共享、共用,實現專業軟資產的不斷積累。對專業教學資源庫結構進行開放式重組,建立開放式管理網絡運行平臺。實現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標準、規范、技術、工具和方法。具體建設內容見表1。
(二)構建信息化教學資源體系,搭建混合教學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新態勢。適應“互聯網+”條件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需求,整合現有信息化技術、網絡課程系統和資源,打造涵蓋教學實施全過程的在線教學平臺,搭建師生網絡空間“樞紐”,服務于工程造價專業及其專業群的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將新一代互聯網和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融入教學,優化信息化基礎環境,打造沉浸式、交互式、體驗式教學環境,為移動泛在學習提供堅實保障。引導和鼓勵教師開展智慧職教、翻轉課堂及各種混合式教學改革,促進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向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轉變,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新態勢,促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具體的建設成果見表2。
“線上”有資源:教師應用信息化教學平臺上傳、整合資源、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熱情。學生利用平臺進行課前預習,完成對實際工程圖紙中具體部位構件的識讀,了解工藝流程,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帶著較好的知識基礎走進教室,從而充分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
“線下”有活動:教師通過檢驗、鞏固、轉化線上知識的學習進行查缺補漏、突破重難點,進而以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為載體,以真實工程項目為依托,組織學生把“線上”所學到的基礎知識進行鞏固與實踐。
過程有評估:基于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師對過程和結果開展評估,并給予學生及時的學習反饋,通過反饋,讓教學的活動更加具有針對性。學生利用平臺,在線查詢相關資源,拓展學習相關專業網站,提高專業敏銳度和職業素養。
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功能結構如圖3所示。
四、聯合校行企“三主體”,共建“教學做一體化”教材,共同甄選真實項目載體
(一)由學校專任教師+行業專家+企業專家“三主體”,共同制定教學標準,編寫以突出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教學做一體化”教材。根據行業發展趨勢,重新編寫或修訂核心課程教材,滿足教學需求的同時,兼顧信息化立體教材特點、學徒制自學教材特點等,近年來共出版教材13本。教材建設具體成果見表3。
(二)共同甄選“進階式”真實項目圖紙,將6個現行典型標準工程由淺至深植入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編制實訓導則等教學文件資料。以學生發展為主線的原則,以能力本位,兼顧終身教育理念、素質教育理念構建課程體系,強調專業技術技能培養的同時,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使人才的培養符合社會需求,滿足用人標準。“進階式”真實項目建設成效見圖4。
五、專業群建設創新點
(一)理念創新。構建適合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優化師資結構、完善實習實訓基地內涵建設,帶動專業群共同發展,實現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增強服務和輻射能力,逐步建成在廣西工程造價領域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的工程造價專業咨詢服務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工程造價專業成為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特色專業。
(二)實踐創新。構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依托行業發展”的建設思路,積極開展分方向教學、現代學徒制、混合教學實踐等,構建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三)合作創新。構建“校政行企”多方聯動的合作機制,依托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平臺,校企共建“工程造價管理人才職業技能培養基地”“工程管理技能考評基地”“工程造價定額消耗量測定基地”“BIM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校企協同開展專業、實訓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創建“雙崗位、雙一線”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方式,提高教師整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8)
[2]李朝陽,姚琦,龐毅玲.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建筑BIM技術應用方向課程體系構建探析[J].廣西教育,2016(43)
[3]呂知鑫.基于工程造價專業產教深度融合的模擬企業教學模式探索[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4]檀釗.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探索[J].廣西教育,2017(3)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BIM技術的建設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GXHZJ2017B10)
【作者簡介】趙治超(1982— ),男,河南商丘人,碩士,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工程系講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程管理、職業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