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本科學歷留學生基礎知識和漢語言水平普遍不高、文化差異帶來師生矛盾、學生需求與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存在矛盾等問題,提出要培養“專業與語言并重”的本科學歷留學生,論述制定“專業與語言并重”的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方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推進教學資源建設、建立中外學習互助小組等措施,提高高校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本科學歷留學生 ?人才培養 ?專業與語言并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139-03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國外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來華本科學歷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多、規模日趨擴大,本科學歷留學生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近年來,各高校加大了本科學歷留學生的招生規模和培養力度,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培養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針對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培養模式,專家學者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很好的建議。研究者金玉蘭從培養方案制定、跨文化師資隊伍建設、網絡化教學平臺建設和個性化助學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增強本科學歷留學生適應性的教學改革建議。朱紅提出以生源國人才需求為導向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注重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漢語言溝通能力培養。董曉梅、吳文英分析了趨同化教育、聯合培養、全英文授課三種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模式特點,并針對北京工業大學留學生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趨同化管理的建議。查閱相關文獻,發現有關專業與語言并重方面的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方案研究較少。本文以本科學歷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培養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提出“專業與語言并重”的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培養模式,并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及學習互助等方面給予教育教學改革建議,以提高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培養質量,提升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給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思路和參考。
一、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的難點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留學生招生自主權的逐步放開,各高校擴大了本科學歷留學生的招生規模。由于招生門檻低,出現了本科學歷留學生基礎知識水平普遍低于中國學生、漢語交流能力不足等現象,使得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培養質量不高。具體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個難點問題。
(一)基礎知識和漢語言水平普遍不高。與歐美國家高校留學生既要掌握良好的基礎知識,又需具備較好外語水平的入學條件不同,我國對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漢語言水平要求不高。只要提出入學申請,并通過漢語言水平測試(HSK)或者學校自行組織的漢語言水平測試,有意向到我國高校就讀本科學歷的國外學生無須經過基礎知識考試,就可以進入我國高校學習。由此可見,本科學歷留學生的漢語言水平不高。同時,由于不同國家、地區教育水平和課程開設的差異,部分本科學歷留學生在中學階段所學的基礎知識內容淺顯,掌握的基礎知識與經過高考的我國學生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語言壓力和基礎知識儲備不足都會給本科學歷留學生帶來專業學習的困惑,往往出現專業課程學習困難、通過率不高等現象,極大地打擊他們的求學意愿和學習信心,給學校的本科學歷留學生教育和國際化辦學水平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二)文化差異帶來的師生矛盾。由于缺乏對中國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了解,本科學歷留學生對中國的授課方式、學校的管理制度、生活習慣等不是很適應,表現在課堂上和日常生活中無所適從。同時,中國任課教師和管理人員缺乏對本科學歷留學生生源國或地區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心理特征等了解,不能真正理解本科學歷留學生存在的實際困難,常常認為他們學習不努力、紀律散漫、調皮搗蛋,如中亞地區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努力程度、鉆研程度及學習持久性相對不足,非洲本科學歷留學生學習上差異分化較為明顯。文化上的差異,常使師生間常因教師的授課方式和學生的課堂行為、學校的管理機制與學生的行為習慣導致矛盾。
(三)學生需求與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矛盾。大多數本科學歷留學生來華留學主要基于兩個目的:一是利用我國的優質教學資源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為本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二是了解中國文化和習俗、學習漢語言,便于今后與中國企業合作,提升本國或地區經濟實力。我國高校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依據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所需人才,在國家教育方針指導下,結合學生基礎知識水平而制定的,按此培養方案培養的人才是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的。現行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大多按照中國學生的培養方案實施,由于國情不同、“教”與“學”的目的不同,常使本科學歷留學生感到學無所用,產生厭學情緒。長此以往,我國的本科學歷留學生教育將會走入困境,達不到高質量國際化辦學的目的。
總之,本科學歷留學生基礎知識和漢語言水平不高、文化差異帶來的師生矛盾、學生需求與人才培養方案的矛盾,是制約我國本科學歷留學生教育發展的三大問題,成為高校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的瓶頸問題。
二、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的對策
基于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面臨問題的分析,本著“為生源國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實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民心相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的原則,人才培養應堅持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積極探索提高學本科歷留學生培養質量的新模式、新辦法、新途徑,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制定“專業與語言并重”的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方案。鑒于本科學歷留學生漢語言水平低、基礎知識差、生源國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等因素,需獨立制定“專業與語言并重”的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方案。“專業與語言并重”的人才培養方案應遵循“一條主線,兩個補強,實施雙語教學”的原則。“一條主線”就是為生源國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兩個補強”就是補強漢語言水平和補強基礎知識,“實施雙語教學”就是使用英語和漢語言相互交替授課。
1.一條主線。堅持“以生源國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學歷留學生教育理念,考察生源國或地區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產業發展情況,以及產業發展對人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通過分析、歸納,制定適合生源國或地區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方案,合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保證本科學歷留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能滿足未來回國從事本專業工作的需要。
2.兩個補強。培養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本科學歷留學生上課能否聽得懂,專業知識學習能否跟得上。按照規定,本科學歷留學生不要求學習思政、大學英語等公共課程,也不需要參加軍訓。因此,學校將有更多富余時間來補強本科學歷留學生的漢語交流能力和基礎知識,以消除漢語言溝通障礙和基礎知識差距,可以在大一年級開設綜合漢語、中國概況以及中學階段的數理化等課程,強化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基礎知識、中國文化認知和漢語言交流能力;在大二年級開設高密度的漢語強化課程、高等數學和專業基礎課程,進一步強化漢語言交流能力,打牢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礎。大三、大四年級主要開設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強化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
3.實施雙語教學。鑒于本科學歷留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交流能力和粗淺的漢語言交流能力,在大一年級授課時采用全英文授課;經過一年的漢語言強化訓練,學歷留學生具備了簡單的漢語言交流能力,可以考慮采用英漢雙語授課;經過大二年級漢語言的高強度訓練,留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漢語言交流能力,在大三、大四年級,可以嘗試漢語言授課。
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生源國人才需求制定的培養方案,體現了“專業與語言并重”的培養特點,是為本科學歷留學生量身定制的,對培養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
(二)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語授課教師。教師是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執行者,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本科學歷留學生的授課教師應該了解生源國或地區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藝和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因此,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師資隊伍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兩個方面著手。
1.跨文化師資培養。廣泛收集生源國文化背景、民風民俗、心理特征、行為習慣等有關資料,通過分析、歸納,匯編成冊,組織從事本科學歷留學生教育的教師培訓學習。多渠道幫助教師開闊視野,讓教師提前了解留學生的基本情況,消除由于文化差異引發的師生間矛盾,使教師成為不同文化傳播、交流、相互了解的媒介,成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尊重的實踐者和傳播者。
2.強化教師英語能力。語言交流與溝通是實施本科學歷留學生教育最基本的保證。學校可以由教務處、人事處和國際交流與外國語學院牽頭,從各二級學院抽出英語基礎好,專業能力強的教師組成本科學歷留學生教學團隊,并對教學團隊進行專門的培訓。培訓由國際交流與外國語學院英語口語優秀的教師承擔,培訓內容為英語授課中的注意事項,常用的課堂口語表達及常用的日常口語表達方式,等等。培訓結束后,由教務處、人事處和國際交流與外國語學院等部門聯合制定標準,對教學團隊成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教師可以承擔雙語教學任務,考核不合格的繼續進行培訓強化訓練直至考核合格,確保雙語授課教師的語言質量。
3.強化教師業務能力。教師的業務能力包括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教學能力。鼓勵教師時刻關注本行業發展動態,緊跟本學科前沿知識,通過校企合作、學術交流、技術研究等方式提升自身學術水平,依托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平臺、“國培”基地平臺強化自己的專業技能,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以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教學信息化大賽等有關體現教師教學能力的競賽為載體,鼓勵教師通過校內外同行交流學習、教學信息化培訓、教學方式方法研究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強化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是高質量培養本科學歷留學生的關鍵。
跨文化背景的認知,有助于任課教師了解學歷留學生的心理特征、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業務能力與英語交流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任課教師的知識傳授,培養好跨文化的雙語專業教師是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質量提升的根本保證。
(三)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資源是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必不可少的各種教學素材,包括教材、課程平臺等。從事本科學歷留學生教學的教師首先要熟讀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方案,厘清培養要求與規格,依據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教學資源建設。
在教材建設方面,以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摒除枯燥冗長的純理論知識描述,以形象生動的案例、項目為依托,結合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學習特點重構課程知識體系,注重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教材的編寫要注意采用英漢雙語描述,便于留學生漢語言水平的提高。在課程平臺建設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構建集課程教學視頻、教學案例(項目)、教學課件、課程討論區、課后作業等內容于一體的英漢雙語網絡課程教學平臺。
以形象生動的案例、項目為載體編制的課程教材可以調動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英漢雙語網絡課程教學平臺通過教學過程重現、教學內容展示、教學材料拓展、交流與溝通等網絡化學習方式,拓展了學習空間,為留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彌補性學習機會。
(四)鼓勵中外學生建立學習互助小組,促進中外文化交融。為減少學習壓力,在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常規培養過程之外還可以給他們提供學習指導和幫助。鼓勵中外學生結成學業伙伴,建立中外學習互助小組,引導國內學生在課堂筆記、案例討論、作業完成等方面給予本科學歷留學生提供幫助,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了解中國文化、風俗習慣和規章制度等。本科學歷留學生為中國學生提供外語學習、了解生源國文化、民風民俗等幫助。為學習互助小組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內容。此外,組織中外學生學習互助小組開展大量的文體活動,營造多元文化氛圍,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傳播和融合。
通過學習互助小組的建立和引導,培養一批“知華”“友華”的留學生隊伍,使他們成為我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以及確保“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得以順利實施的中堅力量,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奠定基礎。
高校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引起學校各部門的高度重視。由于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還處在發展階段,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需要各位專家學者結合我國和自身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找出一條適合本校學歷留學生培養的新路子、新模式、新方法,逐步完善培養過程,努力提高本科學歷留學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金玉蘭.基于適應性提升的來華本科學歷留學生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下),2016(7)
[2]朱紅.發展中國家來華學歷留學生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視界,2013(30)
[3]董曉梅,吳文英.地方高校來華留學生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24)
[4]戴東紅.來華學歷留學生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基于群體學習特征[J].廣西社會科學,2017(8)
[5]欒鳳池,孫偉.“一帶一路”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意義、問題及對策[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
[6]李燕,柴立敏.高校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途徑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9)
[7]胡雪梅,姜昱竹,趙明東,等.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初步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
[8]夏青.對來華學歷留學生實施“趨同教學管理”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9)
【作者簡介】韋建軍(1968— ),男,廣西河池人,北部灣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技術。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