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祎
摘 ? ?要: 初中語文教學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的能力出發,因材施教。初中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教師應該采取有效教學模式,使教學做到“深”入“淺”出,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本文就如何由淺入深地教學,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可行方式。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 ?“深”入“淺”出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更豐富多彩的特點,而且語文課堂教學比其他學科更靈活、更自由,更具有趣味性。但是語文課堂教學如果過于追求趣味性,就會出現流于膚淺的現象。如果過于追求知識性,就會出現枯燥無味的情況。語文課堂教學要把握一個度,要在自足文本的基礎上,合理設計課堂教學,讓教學內容深入,讓教學形式淺出,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深刻的道理。
一、條分縷析,剝繭抽絲
一篇文章無論多么浩繁龐大,都會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比如反映了清朝方方面面的《紅樓夢》,就是以寶黛的愛情為主線,這條主線就像一棵大樹的主干,無論大樹的枝葉有多么繁茂,只要找到主干,就能找到大樹的根本。分析一篇文章時,我們要找出文章的主要線索,再看它的分支,理清線索之后,就可以分析事件,得出文章的中心。
例如,我們學習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首先要弄清文章的線索。文章的主線是作者小學畢業時,她參加畢業典禮并代表全體同學領取畢業證書,回來后,爸爸已經去世了。在這條主線之上,作者加入了對爸爸的回憶。讓學生把回憶的內容分別找出來并概括這些事件的內容。第一件事是作者前去醫院探望生病的父親,父親鼓勵作者不要怕;第二件事是回憶作者在一年級時,因為怕遲到而想逃學時,父親對她嚴厲的教訓和懲罰;第三件事回憶了父親對花的喜愛;第四件事是說父親鼓勵自己獨自寄錢。除了回憶自己和父親的故事之外,作者還有三處寫到了花兒,別在自己頭上的夾竹桃花兒,父親精心照料的花兒,還有那缺乏照料而凋零的花兒。這樣就分清文章的條理,主線表現的是作者在父親去世時的人生體驗,回憶表現的是父親對作者的獨特的愛,而對花兒的描寫則暗示了父親的健康狀態。
二、小組合作,群策群力
魯迅說:“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山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獨木不成春,一個人的智力再高,也會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一個人的理解力再弱,也會有一個觀點,只有把這些觀點都綜合在一起,才會使問題的答案全面而又深刻。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討論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我們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課文里有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韓麥爾先生,一個是作者小弗朗士。這兩個人物在文章中都是發展變化的,教師讓學生們前后結組,分別討論文章中表現這兩個人物的什么形象特點,他們前后都有哪些變化,是什么造成了他們的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課堂氣氛很熱烈,連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都加入了討論,一刻鐘后,各小組派出代表總結了答案。一個小組說,上課前,通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寫,比如他怕遲到、怕挨罵、怕被老師提問就不想去上學了,表現了小弗朗士貪玩不愛學習的特點;但通過動作描寫,比如說他急忙向學校跑去,又表現了他并不是一個壞孩子;上課后小弗朗士細心聽講,表現了他對老師的同情和敬愛。小弗朗士由厭學到熱愛學習,是因為亡國的悲痛激發了他的心靈。另一個小組總結了韓麥爾先生的形象特點,他們認為韓麥爾本來是一個普通的人,開始有些不負責任,但在亡國的時刻卻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這些總結都很全面,甚至有一個小組提出,正因為這兩個人物都有一定的缺點,他們才能代表當時的大眾人民的心情,這篇文章反映了亡國時刻的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小組合作、群策群力,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思路、互相補充知識,這可以把問題向縱深挖掘。除此之外,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一些不太敢于在大眾面前發言的同學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真正做到全員參與。
三、質疑問難,逐層深入
質疑問難,是提出疑難問題,請教別人或一起討論。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如果只是老師講,學生記,學生們便會覺得枯燥無味,興趣索然。對于一些簡單的古文,教師可以適當放手,讓學生們自己提出問題,再試著回答,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質疑問難也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領悟能力的,學生的提問如果不能深入主題,教師就要對學生的提問加以深度引導。
例如,教學《木蘭詩》時,運用質疑問難的方法。教師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解決字音的問題,再讀課文,解決理解文意的問題。這時,問題就出現了。有些學生對一些詞句提出了問題,有些學生給出了答案。教師把他們的問題總結在一起,包括通假字:帖,一詞多義:市、帖、將、愿,詞類活用:策、云,和古今異議:強、郭、走、爺、迷離,等等。再次閱讀品味人物形象,就有學生問為什么那么多年,沒人認出她是女性呢,這個問題本無可厚非,但因與主題關系不大,教師便簡單帶過,回到人物討論上。學生們分析了木蘭的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孝順,代父從軍;二是英勇,立功無數,體現了忠孝兩全的思想。接下來,學生們就沒有問題可問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篇文章朗朗上口,意蘊深長,和它的表達方式是分不開的。學生們又想到了修辭手法,很快,通過問答,他們找出了互文、反復、頂真、排比、比喻、夸張、設問、反問、對偶的修辭手法。
質疑問難可以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思想,但是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局限性,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引導學生向深入思考,而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提出一些與文章主題偏頗的問題。
四、對比分析,深化主題
沒有對比就沒有差異,沒有差異就沒有深刻的認知。我們對一個事物可以有直觀的認識,也可以通過對事物本身的分析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但如果通過對比,就可以明確看出事物的不同,從而形成深刻的印象。中學語文閱讀文本有一些相近的題材,卻又表達不同的人生志趣,通過對文本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作者的鮮明的個性特征。
例如,同是田園詩人,通過分析王維的《竹里館》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就會發現,這兩位詩人所表現的志趣和人生觀念是截然不同的。首先看王維詩歌中所選取的意象有幽篁、深林、明月,這些景物都是幽深而又雅致的代表,也就是說作者所處的環境清幽雅致。再看詩人所做的事情,獨坐、彈琴、長嘯,這是文人的雅致,王維的隱逸田園詩是不事生產的士大夫的隱逸田園夢,他們只是找一處清靜的場所,體驗繁華外的別樣人生。陶淵明不同,其《歸園田居》所選的景物,南山下、道狹、草木長,都是人們在路邊常見的景象,不同于王維的清幽;再看他所做的事情,種豆、除草,夕露打濕衣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一幅躬耕田園的農家生活的畫面。由此可見,陶淵明的隱居是一種拋開士大夫的清高,親身參與農事生產的隱居生活。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見,相同的題材下,會有著作者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陶淵明的詩雖然看似通俗淺顯,千百年來卻會受到歷代文人的追捧,因為詩中有著作者一顆本真的心。
五、精于提問,啟迪思考
提問是一種藝術,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手段。通過提問學生才能產生問題意識,激發探究動力。教師由淺入深地提問,往往能起到啟迪思維、深入理解的作用。教師要重視提問藝術的錘煉,通過提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全面掌握學情。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教師要講究提問的藝術,緩解學生上課時的緊張情緒,激活課堂,增強學生的學習活力。例如在學習課文《海燕》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會蘊含在課文中的精神,理解文本的意旨,了解海燕精神,體味其在暴風雨下無所畏懼的品格。針對這一目標,教師的提問不應該是直來直去的,如不能直接問這課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教師要明確提問的最終目標并不是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探究課文。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夢想是什么,為了實現夢想我們應該如何付出努力,在前進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與挫折應該如何對待,接下來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學生就會深入課文,與作者對話,進入作者所營造的精神世界,充分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設置提問時,教師還要明確提出問題的意義所在。如果教師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沒有認識到每個問題的設置所具有的意義,那么課堂的活躍只是表面現象,學生并不能深入理解知識與運用知識。如果教師所設置的提問是籠統的,在學生的意識中也是朦朧的,那么這樣的提問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沒有益處,提問的目標要定位在促進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解決問題上。因此,教師要精心錘煉提問藝術,要觀察與分析學生,摸清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提問要尊重每個學生,在提問時教師要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感受,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每一篇文本都有獨特的特點,要深入理解文本,就要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找到能夠深入主題的打開方式。這個打開方式要適合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這樣語文課堂才能夠“深”入“淺”出,讓學生學得輕松。
參考文獻:
[1]徐獨佳.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探究[J].文學教育(中),2014(10).
[2]錢英.多元化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課外語文(下),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