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 隆益強


[摘要]教育精準扶貧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貴州省貧困人口現狀、職業教育在脫貧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以及貴州省相關扶貧政策出發,以貴州省某高校為例,分析該所高校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現狀,探討現有扶貧新舉措,并提出問題及解決辦法。
[關鍵詞]教育精準扶貧;高職院校;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2017年10月28日,黨的十九大隆重召開,莊嚴承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教育精準扶貧在精準扶貧事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能夠從根本上“挖掉窮根”,實現對貧困家庭及子女的幫扶,對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大有助力。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的需求,培養技能型人才。在傳承技術、提高就業、促進創業方面起到很大作用。高職院校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浪潮中,能夠大力培養扎根農村、有知識、有技能、會創新、能奉獻的農村建設者,共同推進我國鄉村振興事業。
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勞動力受教育的水平和農戶陷入貧困的概率成反方向變化,勞動力受教育的水平越高,農戶陷入貧困的概率越低。教育扶貧和產業扶貧是扶貧方式中最能促使扶貧持續發展的兩種方式,產業扶貧更需要教育扶貧作為基礎,教育扶貧是扶貧的重中之重。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薄弱,高職院校高考分數相對較低,高職院校相對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中農村學生所占比例較大,而從十三五規劃中可以看出我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扶貧先扶智”,高職教育對我國扶貧工作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高職院校將產業和教育完美融合,從根本上幫扶貧困人口,是真正“造血式”扶貧。
1 貴州省教育精準扶貧實施現狀
1.1 貴州省貧困人口分布
貴州位于我國西部內陸地區,90%以上為山地和丘陵,民族眾多,是我國22個扶貧開發重點省份之一。全省共88個縣市區,其中50個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截至目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約370萬。從分布上來看, 貴州省貧困縣主要分布于黔東南州地區、銅仁市地區、畢節市地區、黔南地區、遵義地區。其中黔東南州作為貴州貧困程度最集中、最深的地區,有國家級貧困縣16個,貧困發生率高于22%的深度貧困縣市也主要集中于此,是貴州省貧困集中連片貧困面積最大,城鎮及農村范圍最廣,貧困現象和民族地區最集中的地區,是扶貧工作開展的最前線。
1.2 貴州省教育精準扶貧相關政策
為了確保2020年貴州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貴州省多次出臺相關文件,深入推進黨中央的精準扶貧決策部署,可以看到貴州全省上下人民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決心。2015年10月16日,《中共貴州省委 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黔黨發[2015]21號)指出“把教育作為‘拔窮根的治本之策,讓貧困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貧困學生資助 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實施方案》(黔黨辦發[2015]40號)使貴州成為全國率先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省份。并且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方法。2017年5月出臺了《省教育廳 省財政廳 省扶貧開發辦公室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貴州省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實施辦法>的通知》(黔教助發[2017]92號)。2018年9月出臺了,《省教育廳 省財政廳 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和社會保障廳關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巡視組整改意見 進一步做好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工作的通知》(黔教助發[2018]186號)。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積極探索教育精準扶貧開展方式,制定并完善了貴州省教育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形成了教育、扶貧、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多方聯動機制,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
2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2.1 ? ?學院簡介及生源分布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黔東南職院)位于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市,是一所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通過對該校近三年來的學生數據統計:2018級,學生總數3397人,生源來自黔東南州州內的為1582人;2017級,學生總數3943人,生源來自黔東南州州內的為2284人;2016級,學生總數3544人,生源來自黔東南州州內的為1474人。可以看出,黔東南職院學生生源50%以上來自黔東南州州內,而黔東南州又是貴州省深度貧困地區,所以對該校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實施過程的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夠很好的反映當下我國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情況。
2.2 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落實情況
黔東南職院深入貫徹貴州省相關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要求,自2015年初次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供計9000人次學生享受了精準扶貧資助,其中:2015年年底至2016年9月2897人次,共計1215.25萬元;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3040人次,共計1335.86萬元,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3210人次,共計1393.74萬元。
為了確保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啟動了多方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宏觀調控與有效規劃,形成了多方聯動、合作幫扶的機制:教育部門牽頭,組織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申請資助、審核、資助資金發放工作;財政部門負責撥付經費,落實財政投入;扶貧部門負責精準確定扶貧對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技工院校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各級部門各司其責、分工合作、全員參與,確保了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實施。
學校作為教育部門的具體工作實施單位,是資助工作的重要一環,通過對黔東南職院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梳理,從圖1可以看到資助過程相對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由傳統的粗放型資助轉變成了精準資助。強化以精準作為核心,在貧困認定源頭上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基礎,避免了以前以戶籍所在地村委會、居委會、民政部門開證明的貧困評價模式,進一步提高了貧困生資助的效率,在“精準”的基礎上減輕了學生提供證明材料的負擔。通過各部門的分工合作,讓貧困生資助更加準確性、真實性、針對性、客觀性,充分運用了國家的資助政策,讓資助資金真真切切落到實處。
通過以上的資助工作開展方式,使得貧困學生只用提交一張申請表即可申請資助,無需提交任何證明材料,對學生信息的審核也由各級民政(扶貧)部門負責,達到精準的效果,學校負責對學生在校情況的認定,以及資助的發放。并且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扶貧云、貴州省教育精準扶貧系統,實現了精準審核的基礎上貧困生信息的動態管理。
黔東南職院充分處理利用了“貴州省教育精準扶貧系統”,形成了貧困學生進入和退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及時錄入符合條件的學生和清除不符合精準扶貧條件以及經過民政部門認定“脫貧”的學生。為了更好的實現資助資金發放精準管理,黔東南職院開發了自己的“資助發放管理系統”,對于每個學生的資金發放進行跟蹤和動態的管理,包括:發放時間、發放金額、發放賬戶、銀行到賬情況、補發情況等,完善了資助的過程。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資助申請、審核通過、資金發放三個重要過程得到有效的追蹤,更加透明。
2.3 受助學生數據統計
根據對黔東南職院2015~2017年三年的學生資助數據統計(見圖2),可以看到除了中職生實習補助隨著學校中職學生招生人數的減少而減少之外,資助情況整體上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他項包含了校內勤工助學金、校方責任險、意外傷害險、實習生保險、學院獎學金、特困生補助、學費減免、臨時性生活補助、專業助學金等。
可以看到國家和學校對貧困地區的學生資助力度相當大,根據學校近幾年資助數據顯示,每年對學生資助資金合計達到4000多萬元,其中國家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精準扶貧占據主要部分。
對國家助學金和精準扶貧數據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見表1),在國家政策范圍內,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同時享受著多種資助,目前基本已經實現“不會有一個學生因貧窮而失學”的情況。
3 精準扶貧背景下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
3.1 在精確的基礎下拓寬貧困生認定的渠道,形成綜合評價體系
為了能夠在最廣范圍內消除中國貧困人口,國家在資助政策上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了傾斜,所以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認定成為了資助的關鍵所在。根據《貴州省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規模是由省扶貧辦結合各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分解到各縣、各鄉鎮、各村。所以各地經濟發展情況不同,分解到的貧困人口規模也不同,可能會出現部分家庭經濟情況相同或相似的學生由于家庭所在行政區域不同,有的能夠申請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的不能申請。而且由于資助政策向農村學生傾斜,部分城市貧困學生能夠享受到的資助有限。據統計2017年,黔東南職院城市戶籍學生1348人,享受資助學生508人,占城市學生人數37.7%;農村戶籍學生9020人,享受資助學生8981人,占農村學生人數99.6%。而且,根據表1可以看到,農村建檔立卡學生一人享受多項資助情況明顯。這和我國目前大力度幫扶農村貧困人口政策有關,在渡過這個時期之后,可以進一步加強貧困戶的精準認定,并考慮形成一個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學生個人開支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對學生飯卡、水卡的數據跟蹤,在保護好學生隱私的同時,形成一個合適的貧困評價體系。
3.2 建立貧困生大數據平臺,實現動態管理以及幫扶后續管理
整合各個平臺的數據,建立一個貧困生大數據平臺,從貧困生進校到離校建立一個完整的追蹤體系:記錄每個貧困生的具體信息、受助情況、資助資金發放情況,獲獎情況。學生可以通過該數據平臺快速進行資助申請、受助情況查詢、資助金發放查詢等網絡操作。資助工作人員可以整合利用“云扶貧”以及“貴州省教育精準扶貧系統”的數據,在數據平臺中實現網絡審核、及時錄入和更新資助學生信息,建立動態的受助學生進入和退出機制。通過貧困生大數據平臺,為貧困生的精準幫扶、精準管理以及幫扶后續追蹤提供保障。
3.3 發揚貧困生的自我認同意識,提倡自主自立精神,考慮資助對象的可持續性發展
幫助貧困學生擺脫經濟貧困與心理貧困的雙重壓力,讓他們超越“貧困”,擺脫“等、靠、要”的思維,需要提倡主體性育人的資助思維,在幫扶過程中要建立以學生自立為核心的思想,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幫助學生滿足其基本生活學習條件之后,考慮有償性的資助,比如:鼓勵貧困學生通過申請信用助學貸款完成學業,完善信用貸款制度;鼓勵在校期間的勤工儉學,增加資助條件中學習與品德考評的比例、完善資助后續的監督考評制度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保障貧困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4 ? ?總結
貴州省在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上已經走到了全國的前列,在資助工作中以國家及省的相關政策為基礎,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通過多個部門的聯席制度、充分合作、信息共享,實現了精準識別、精確判斷、精細管理,使得教育精準扶貧真正落到了實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李曉嘉.教育促進脫貧嗎——基于CFPS農戶數據的實證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4):110-122.
[3] 夏龍龍.貴州省貧困人口狀況與脫貧路徑分析[J]. 價值工程,2018(33):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