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甜芳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師應革新教學觀念,以培養核心素養為指向。發揮語文的智育功能,完善學生的思想品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活學生的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把學生培養成適應時代發展的全面性人才。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策略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高中語文教師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語文的實用性,發揮語文課程的德育功能,健全學生的人格,激活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自主探究精神,把學生培養成適應時代發展的全面型人才。本文立足高中學情,著重介紹高中語文課堂如何滲透語文核心素養。
一、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最新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已經頒行,新理念撲面而來,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高頻詞語。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已成為語文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語文核心素養包含四方面內容:一是語文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習得,積累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與水平,這是傳統上最看重的、集中體現語文工具性的一個方面。二是思維的培養與訓練,這是我們以前有所忽略或不夠重視的。語文是思維的外殼,學習語文就同時在學習思維,這兩者是同步的。所以,教師必須強化對學生思維模式、思維方法、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培養。三是審美的教育,也就是美育。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四是傳承與理解、發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不再以知識技能的傳授為核心,而是通過一系列語文活動,解決一系列語文任務,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堂應該是動起來、活起來的,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組織一系列語文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語文情境中運用語文、學習語文、感悟語文。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學會設計、組織、指導語文活動,在活動中設計語文任務,引導、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核心素養不單單是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應當是立足知識技能,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綜合發展。語文核心素養主要以完善學生的思想,豐富其文化內涵及思想境界為主旨。因此,在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應結合時代特色,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指向,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必須正確理解這一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合理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比如,在講解《咬文嚼字》這篇課文時,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讓學生自行討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網上搜索等方式尋找有關“咬文嚼字”的事跡,然后在課堂上分享,如“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演員替郭沫若改臺詞”等,在進行小組討論后,每個小組都要推舉一名代表上臺發言,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分成兩隊,模擬辯論賽的正反兩方,針對教學內容進行辯論,教師對其觀點進行指引。
通過有效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非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發散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效率。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美”是人在主觀情愫牽引下對客觀事物的評判,美育是核心素養中“人文底蘊”的組成部分。主要針對現階段學生思想意識缺失、低級趣味充斥內心的教育問題提出建設性解決策略。對學生進行美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內在精神、內在涵養,幫助學生實現真善美的完整統一。但是,隨著小說風靡校園,“快餐式閱讀”興起,學生的閱讀量看似大大增加,實則對學生的道德內涵沒有任何實質性幫助,甚至會顛覆學生的審美觀念。比如,在教學《雨霖鈴(寒蟬凄切)》這首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的PPT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情境導入,利用多媒體直觀性教學的優勢給學生直觀展現大霧、江面、岸邊、細雨、扁舟等意象,此時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曲調悠揚的曲子,構建悲涼的意境,讓學生更貼近詩人的內心,深刻感悟:在雨后初歇的江面,大霧迷離,有個惆悵滿懷的詩人在注視著遠方散發出的凄涼。引導學生感悟人生真諦:滄桑也是一種美,一種立足現實的美。語文核心素養中的美育滲透,主要是結合語文的文化內涵,熏陶學生的內心,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讓學生充分感受古韻美、藝術美,以美引美激活學生內部的審美基因,將學生從低俗文化的“囚籠”中解救出來,滋潤學生心中那片純凈的樂土,升華學生的感悟,這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也能幫助學生樹立高雅的生活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愛國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愛國主義的篇章,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教材,發掘愛國主義因素,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讓學生主動承擔起歷史賦予的復興民族大業的責任,成為建設祖國的一分子。比如,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對文章進行分析,引領學生通過燭之武只身說服秦王這件事,逐步認識到燭之武在國家危亡之際,臨危受命,不懼艱難險阻,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并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于承擔責任的意識。
(四)健全學生人格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自主學習環境,為高效的語文教學做鋪墊,以逐漸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自己發掘一片語文的天地,并找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教師可將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過程,讓學生在優秀文學作品的熏陶下,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比如,李密的《陳情表》文章字字生情,句句含情,讓人讀之不禁想要落淚,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情”這一條線自主分析、探索這篇文章,逐一對“傾訴情”“說難情”“消疑情”“表忠情”進行探索,在此過程中,以“情”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完善學生的人格,使其知盡孝長輩、報效國家。同時,教師還可讓學生根據此文寫一篇有關“情”的作文或寫《陳情表》的讀后筆記。經過自主學習探索文章、自主創作文章,不僅能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陶冶學生的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總之,在“核心素養”理念下進行高中語文教學工作,首先要認識到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而不是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這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雁.聚焦隱性課程的研究:如何讓高中語文的審美教育更有效[J].文教資料,2012(21)
[2]姜小燕.淺談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