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月
【摘 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教育事業也隨之蓬勃發展,相較于以往呆板的應試教育而言,現代化的教育更具有靈活性,其不僅將現代化技術融入到了教學中,教師還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制定了適應于不同學生學習的教學章程,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自發參與到了學習中。眾所周知,歷史是一門較為枯燥的理論知識性體系,并且是一門小科,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學生以不平等的態度面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從而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需要牢牢把控好自己的教學節奏,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的學習目標,并逐步為著自己的目標砥礪前行。
【關鍵詞】高中歷史;主導性思維拓展;教學探究
教育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的灌輸,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制定適應于學生學習的教學計劃。高中階段是一個學習的轉折點,學生的學習壓力不言而喻,因此,教師需要積極調整學生的學習壓力,畢竟現階段學生還處于青春期的發育階段,很容易對其產生難以挽回的傷害。教育是與時俱進的,將現代化技術融入到教學中,是時代發展大背景下的必然結果。教師需要積極學習相關的教學技術,將現代化技術逐步滲透到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促使學生能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歷史情境拓展教學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促使學生高效參與到學習中的有利條件,是保持學生積極學習心態的必要滋養品。現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會出現一個共有的問題:教師在講桌前純粹的講課,學生在臺下單純的聽課,兩者之間沒有思維上的共鳴,學生對教師講述的問題沒有思考,同時對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不滿,難免會有學生產生不良的學習情緒,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就需要進行教學上的調整,“在教學過程中,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大膽地展開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的想象力與歷史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結合,從而促使學生將情感融入到歷史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在課余時間,與學生構建良好的朋友關系,深入了解學生對學習歷史相關知識的態度,幫助一些對學習歷史有不良情緒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上的調整”……當然,這必然是一個反復而又漫長的過程,教師需要始終以“全面培養每一個孩子”為自己的座右銘。歷史教學情境的構建,一方面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暗示作用,幫助學生盡快投入到學習情景中,進入狀態;另一方面,構建歷史情境可以讓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有助于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進而自主自愿地進行歷史方面的拓展學習,這無疑是教師拓展教學的最好方式。
例如,教師在講到“百家爭鳴”這一課時,可以在班級組織一場小規模的角色扮演活動。有的學生負責旁白,講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有的學生扮演“孔子”,他說“我崇尚的是禮樂和仁義”;有的學生扮演“老子”,他說“我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還有的學生扮演“墨子”,他說:“我認為廉愛才是真理,我支持尚賢、非攻。”……他們都在努力傳播著自己的思想及學說。在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大膽地將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到扮演的角色中,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滲透到歷史學習中。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調動課堂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還可以促使學生深入研究歷史知識的內涵。
二、信息技術深化知識面教學
信息技術在給社會生活帶來深刻改變的同時,也使教學方法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和改革。目前,信息技術已經在教學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使用,能夠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同時節省了更多的時間成本,可以將其用于學生的拓展教學中。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給予學生最有效的幫助,才是現代化教學的主體思想,因此,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創設多種教學環境”“更多的教學資源”“多層次思維的教學思維”“學習互助”……可以說是信息技術的各種優勢,同樣其也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信息混雜”“不良信息誘惑”等等。因此,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需要細致篩選相關的教學內容,將最貼切的、實用的知識點搜集起來,并且加以總結,最后滲透到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媒體教學是信息化的一部分,大力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現代化教學的一大潮流。教師應根據教學計劃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合理地將相應的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從而形成最適宜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
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中,能夠更高效地促使學生參與到歷史知識的學習中。例如,在開課前,教師可以在班級播放一首帶有民族歷史性特色的歌曲,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講到“鴻門宴”這一課時,可以從網上搜尋一些相關視頻,將之與書本相結合,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結合,刺激學生的思維,牢牢把控好學生注意力。當然,在講解相關知識點的同時,教師需要與學生積極交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將課堂的主要視角轉到學生身上,培養學生自主性思維,讓學生意識到課堂的服務對象是自己,自己需要將思維始終貫徹在歷史知識的內涵性學習上。
三、硬性理論知識積累學習
學習必然是一個反復而又漫長的過程,只有在不斷的行進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執著與快樂,才能促使自己更加接近心中的遠方。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轉折階段,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敏感期。但現階段的學生還處于青春期的發育階段,其自控力較差,面對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難免會產生不良的學習情緒,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學習壓力,從而促使學生正常參與到歷史學習中,畢竟在很多時候壓力就是促使人奮進的動力。而且,理論知識的積累并非只有死記硬背這一條途徑,相反,其有很多靈活的方式可供我們在拓展教學中進行選擇。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降低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相比較于其它科目的學習,歷史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積累的學習體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的學習目標。例如,每天進行“三個階段的歷史知識背誦”,即分別在早、中、晚進行二十分鐘的階段性反復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將自己掌握不熟練的歷史知識點標記出來,并在課后對其進行細致的研究、總結,最后整理到自己的學習筆記中,用于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進行復習。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及時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一方面是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壓力,另一發面是防止學生誤解歷史的相關知識點,以免給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結語
對學生的培養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需要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深入研究高中階段學生的特性以及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特性,只有將兩種特性相結合,才能促使學生更加高效地參與到歷史學習中。良好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自發參與歷史學習的有效催化劑,學生只有從心理上真正認同歷史這門學科,才能夠將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學習當中。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積極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與其他教師進行充分交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章程,以此來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畢竟教育不是單面性的,而是以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為基準的。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踏上教育這條漫漫長途時,就意味著自己的一生都將要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畢竟教師肩負的是無數家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