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鳳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就要做到:第一,在歷史教學設計中滲透歷史解釋方法論,促進學生認識歷史解釋素養內涵;第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解釋素養,有序開展教學活動;第三,在歷史教學互動中促進學生生成、培養、發展歷史解釋素養,為歷史學習答疑解惑;第四,在歷史實踐活動中體驗、實踐歷史解釋素養,引導學生客觀評價歷史現象。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解釋;培養
歷史解釋素養是建立于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與理解等素養的基礎上,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現象、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的態度、能力和方法,其與發展歷史思維、探究歷史真相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敘述歷史的能力,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形成認識歷史的能力,對學生整理史料、解讀史料、分析史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就要把歷史解釋素養貫穿并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樹立正確歷史價值觀,推動其他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滲透歷史解釋,開展教學設計
在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充分運用歷史解釋的系列方法論來開展教學設計,使歷史解釋素養的豐富內涵與運用方式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從教學設計的作用來看,其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充分運用歷史解釋進行設計,本質上是將歷史解釋內化為教學過程中對歷史真相的探究。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可以在長期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與解釋歷史現象的方法。換言之,通過教學設計來系統滲透歷史解釋,能夠使教學指導過程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培養的目的。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不僅要立足教材,而且還要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通過史料搜集與分析,對教學內容與知識進行有效的指導,才能使歷史解釋素養得到落實與培養。
以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中的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為例,在教學設計中,筆者首先將十四年抗戰史與八年抗戰史進行有效的區別,特別是從國際視野下對抗日戰爭的全過程進行有效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清晰認識十四年抗戰史的科學性。這一設計的關鍵在于將九一八事件的局部抗戰與七七事變的全面抗戰或全國性抗戰進行聯系與區別,通過科學的歷史解釋方法,對抗戰整體史、九一八事件性質及影響、全面抗日力量貢獻、民族精神、國際視野及歷史認知規律等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分析,而這些分析又與本單元教學內容相聯系,從而形成了一個以歷史解釋為方法論的歷史敘述過程。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之后,學生們不僅對十四年抗戰史沒有了疑慮,而且對八年抗戰形成的歷史原因也有了清醒認識,有效解釋了兩者的聯系與區別,隱性培養了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由此可見,將滲透式的隱性歷史解釋方法貫穿到教學設計中,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二、運用歷史解釋,指導教學過程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事物的科學敘述與合理解釋,能夠幫助學生認清歷史真相,還有助于學生學會運用歷史解釋素養,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運用歷史解釋開展教學就要做到:其一是恰當運用歷史解釋對有爭議或者存疑問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事物進行有效的分析與考證,從而指導學生嚴謹認識歷史的態度。對有爭議或有疑問的歷史事件不必強壓學生相信,因為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較強的反叛精神,清晰有效的分析反而能讓學生冷靜下來,更嚴肅嚴謹地認識歷史。其二是要將運用歷史解釋轉化為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一部分。歷史課堂教學既是一個知識傳授的過程,同時也應當是一個知識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直觀經驗或驗證經驗的參與過程,能夠實現對歷史知識由概念到知識儲備甚至是知識能力的轉化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歷史、認識歷史真相的興趣。
以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為例。由于日本右翼勢力的干擾,無論是日本還是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事件都有不同的認識。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歷史解釋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科學而全面的分析,使學生對這一事件有更深刻的認識。筆者指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在圖書館或網上查證屠殺人數、屠殺新聞、屠殺對象、屠殺后遺骸清理、海外研究現狀、當年國際人士的日記與回憶錄等資料,甚至發郵件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求助。通過資料整理與分析后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們對這一重大事件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進而推動了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而通過歷史解釋的運用,學生們認清了日本右翼勢力的真實面目,形成了熱愛和平、保衛和平的決心與精神。
三、生成歷史解釋,解決疑難困惑
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個長期漸近的過程。只有通過教學諸環節的滲透與運用,在反復探究歷史真相過程中逐步生成,才能使歷史解釋素養更深入人心。同時,歷史解釋素養與其他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同步進行的,只有將其他素養也融入到其中,才能更好地培養歷史解釋素養。而在答疑解惑中生成歷史解釋素養,既是尊重史實的表現,更是探究歷史發展的需要。適當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定的教學互動話題,引發學生疑惑并進一步進行分析,有助于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如上述南京大屠殺事件,為何國際社會沉默了60年?為何中國相關學者及有良知的中國史研究專家也隨之沉默呢?這種疑問一經提出,不僅涉及到當前中日關系的發展問題,更涉及到國際政治經濟等深層次的原因。但無論何種原因,歷史教師都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學生答疑解惑。
筆者針對上述疑問,從改革開放以來日本對華經濟援助、技術援助、日本對外宣傳、學界動態認識過程等方面,與學生們進行有效的互動。如學生提到,日本自1979年到2010年對華經濟援助是全世界最多的,這極大地改善了世界對日本的認識,認為日本這是以實際行動深刻反省戰爭。在這一背景下反復提及南京大屠殺等事件,反而顯得我們氣量小且沒有報恩之心。可事實上,日本對華經濟援助是有條件的,這不應該成為認識歷史真相的障礙。而有學生則把這種情況與社會制度相聯系,認為:由于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疑慮,導致全面投入西方懷抱的日本有較強的國際話語權,而我國的學者又受限于各方面的條件,不能很好地在國際舞臺發聲。所有這些疑惑,通過歷史解釋加以分析之后,學生就會逐步生成歷史解釋素養。
四、實踐歷史解釋,評價歷史現象
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不僅僅限于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而且還要延伸到歷史實踐活動中。在歷史解釋素養的考查上,包括了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而這些形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歷史現象、事件的實踐。如對歷史材料的整理,在史料搜集、篩選、分類、整理的過程中就涵蓋了歷史實踐活動。通過對特定材料的整理,才能進一步進行解讀與分析,從而實現溯源探果的過程,最終作為評價。整個過程中,不僅考核了學生的歷史知識與能力,更把史學觀念、家國情懷及歷史敘述等都融入了進來,全面考查了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情況。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與教師的引導是息息相關的。因為初中生受限于自己學識、邏輯、專業判斷等能力,若教師不加以引導則有可能走入誤區,反而阻礙了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對歷史現象、歷史事物的評價也失之偏頗。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客觀認識歷史真相,而且還為了學生能對歷史有自我較科學獨特的判斷,為學生未來歷史學習與運用打下扎實的基礎,為學生歷史持續學習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丁林興.也談歷史解釋的三重境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05):4-9
[2]范綺芹.歷史解釋與工業革命[J].中學歷史教學,2018(12):52-53
[3]茹建中.基于史料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探討[J].課程教學研究,2018(1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