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寶
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推進共青團改革增效的重要創新舉措。其中,課程項目建設是制度實施的重點和難點。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課程項目的科學規劃與系統設計,要著力統籌處理好第二課堂育人目標與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對應關系,大學生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的均衡關系,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涵蓋與有效覆蓋的參與關系,以期更好的發揮課程項目的育人效能,助力學生的成長成才。
一、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設計邏輯關系維度
(一)統籌好第二課堂育人目標與大學生核心素養的關系
2016年9月,教育部委托課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該研究成果將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6大素養,具體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這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無論第一課堂的課堂教學,還是第二課堂的實踐育人,高校都需要圍繞和參照這個核心素養要點搭建育人框架,設計課程項目標準,優化課程項目內容。那么,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育人也要按照“培養什么樣的核心素養”“怎樣如何培養核心素養”“第二課堂如何做好匹配”這樣的“目標—方法—設計”的導向邏輯思路,來進行第二課堂課程項目的設計。共青團干部也要具有“核心素養”這樣的宏觀視野觀念和育人價值導向,這對于第二課堂把準育人方向,明晰育人目標,提升第二課堂育人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意義十分重大。
(二)統籌好大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均衡關系
在“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設計優化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提供給受教育群體的普適性、基礎性、全局性的第二課堂課程項目,又要立足于學生個性化能力的提升,兼顧院系專業特點及學生能力需求,鼓勵院系設計專項能力提升的品牌特色項目,促進學生能力均衡發展的同時,體現各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其中,普適性、基礎性、全局性的第二課堂課程項目可稱之為“公共項目”,在高校實踐中以校級、院級活動為主,例如主題團日、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提供給受教育群體的個性化、特色化、針對性的項目,可稱之為“特色項目”,在高校實踐中以系級、專業活動為主,如專業技能競賽、專業知識講座、院系特色活動等。公共產品與特色產品形成大量、豐富的項目群,努力實現多重覆蓋,統一于學生能力素質提升。
從供給目的來說,“公共項目”課程項目立足于學生基礎綜合素質提升的需要,類似學生餐廳提供大量的、價格適中、滿足大眾口味需求的基礎菜品,保證學生基本營養的攝入和溫飽的基本需求。“特色產品”課程項目從供給目的來說,立足于學生個性化能力的提升,類似學生餐廳的特色窗口,照顧不同學生群體的個性化口味與偏好需求。只有這樣的學生餐廳菜品組合,才能更適合學生群體需求,受到學生歡迎。因此,要不斷增強“公共項目”的品牌質量,不斷提升“特色項目”的特色內涵,做好分層供給設計與優化,注重均衡關系,才能夠既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又讓學生特長優勢和個性得以充分有效發揮。
(三)統籌好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涵蓋與有效覆蓋的關系
所謂的“全面涵蓋”,即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供給,從資源配置、課程項目設計等角度要面向全體在校學生,要充分考量全體在校學生的需求,并不只是特長優勢學生全體的專享“舞臺”,不能成為少部分學生群體的獨家“菜單”。因此,要通過設置覆蓋面廣、內容模塊全的課程體系課程項目設計來得以實現其要求。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拓展第二課堂平臺與陣地,激發基層活力優勢、優化課程項目內容等,來滿足全體學生第二課堂成長需求。
其次,高校共青團不僅要解決 “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面面俱到”的問題,還要解決“有效覆蓋”的問題。即課程項目還要對青年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青年對第二課堂有充分的認同和信任,有積極的參與和實踐,使得第二課堂育人效能逐步有效提升。這就需要高校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第二課堂教育、培養及評價體系,科學統籌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升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貢獻度。同時,也需要共青團不斷優化工作方式,深化第二課堂課程項目品牌內涵,合理規劃和指導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