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當代大學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的需要。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學語文教師更應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在教學中合理選取教學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手段,把傳統文化教育和大學語文教學結合在一起,使大學生領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們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
關鍵詞:大學語文 傳統文化 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華夏子孫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而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語文課程不僅包含了當代大學生應掌握的母語應用與文學賞析,更應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將大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樹立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使中華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弘揚。所以,如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當前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1.民族振興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需要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改革開放給我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大量外來文化涌入我國,國際環境越來越復雜,世界文化格局不斷發生著變化,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而作為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軟實力,民族文化就有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它可以激勵全民族的自信心,激勵廣大中華兒女積極拼搏,勇于進取,不斷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為我們現代化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年輕一代肩負著祖國復興的偉大重任,在大學生中貫徹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提升,進而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歷史傳承的需要
在近代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我國飽受列強的欺凌。對于這一現象的出現,部分有識之士認為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過于落后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他們大力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貶低和否定。后來,在文化大革命中,傳統文化也遭受到排斥。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不同文化在同時空中相互交匯,西方文化強勢入侵,傳統文化遭受到漠視和遺忘。這是十分可怕的現象。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強大支撐。如果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遭受到極大的阻礙,將不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所以,為促進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使他們深刻地了解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建立起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和自信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發展和傳承。
3.提升人文素質的需要
當今社會,隨著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西方一些消極的文化極大地影響我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致使很多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具體表現為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吃洋餐,過洋節,追求物質享受,以個人利益為中心,拜金主義盛行。所以,急需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在發展初期就形成了以人為本、關心社會人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其中的思想觀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三個方面相互貫通、互為支撐,共同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統一體。其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大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啟迪,也可以為大學生的道德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發。
1.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
國家教委曾在頒布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強調,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大學語文包含了大學生應掌握的語言和文學,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停留在語文本質的表面層次、沒有展現出我國傳統文化風采的現象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當今世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獲取極為便捷,多元的社會意識已對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層次的影響,西方文化強勁地沖擊著國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大學語文涵蓋了我國古代優秀的作品,大學語文教學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好的平臺。如果我們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忽視傳統文化的教育,會使學生對西方文化產生趨同的想象。久而久之,我們的傳統文化將會面臨著侵蝕和消解。
2.教學模式過于陳舊
雖然近年來,我們在大學語文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逐漸將新型的教學模式運用到教學中;并且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的多媒體設備也普遍運用于教學中。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多媒體也只是起替代黑板的作用;再加上很多學校大學語文課主要是采用大班授課的形式,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難度較大,基本上還是一個人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記筆記,師生互動環節少,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更有許多老師對大學語文的教學還沿襲中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停留在對文字詞句的分析、段落的劃分、段意的歸納、中心思想的概括以及寫作特點的總結等方面,致使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缺乏應有的熱情。這樣的教學還沒走出課堂教學的程序性、沒有走出以知識化為前提的教學理論框架,因而也就無法讓學生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達不到大學語文教學應有的效果。
3.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雖然大學語文課程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大學語文教育自從設立以來幾經廢立。直到目前為止,依舊有許多高校并沒有將大學語文的課程列入到學校日常的教學之中。尤其是高職院校對大學語文的作用認識不足,開設大學語文的狀況更不能令人樂觀。許多高職院校認為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學習語文,到高中畢業一共學了十二年,他們接受的語文教育完全足以應對掌握相關職業的新知識、新技能的需要。因而,他們認為在高職教育階段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是沒有必要的;況且高職學制本來就短,學業任務繁重,也沒有時間開設大學語文課。這種認識,不僅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人員、教師中普遍存在,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官員和權威專家學者中也廣有市場,極大地影響了高職大學語文教育的開展,也就無從談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了。
1.選取適用的教學內容
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而大學語文的課時又十分有限,要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更好地把傳統文化知識滲透到教學中,就必須選取適用的教學內容。在選取教學內容時,要廣為選取包含各派各系的名家作品,積極開發這些文化中最具影響力、最富創造力和最具人生價值的東西,深入研究他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對研讀中國古典文化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利用中國古代文化思想思考人生,提高自身的素質。在眾多的古代作品中,含有眾多的古代名人,他們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對當代學生人格的塑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孔子、孟子的狹義心腸、屈原的愛國情懷、司馬遷的堅持不懈等人格精神對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些內容都應選取到大學語文教學的內容中,通過這些作家、作品的學習,促進學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2.打造一流的師資力量
教師是教學的實踐者。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占據了主導位置。要想有效地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和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和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就無法讓學生真正領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無法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產生脫胎換骨的感覺。其次,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傳統文化,教師自己也要將傳統文化精華的學習作為終生學習的理念。再次,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做好深淺的把握,要避免教學內容和中學時的內容重復的地方。最后,教師要有良好的師德,要有言傳身教的精神。因為這種精神本身就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師只有自身具備優秀的傳統文化修養,才能更好地為人師表,才能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3.創新教學方法
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方法可以是多樣性的。首先,課堂教學是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走出傳統語文教學的理論框架,不能停留在對字詞句的掌握及語段的分析上,要充分挖掘出作品蘊涵的文化價值,以此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他們博大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其次,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可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的實踐活動。學校可開展類似“中華經典誦讀”之類的比賽活動,比賽的篇目可選《詩經》、《楚辭》等,也可選唐詩、宋詞,乃至一些現當代詩人的詩詞名篇。通過古代及現當代詩歌的誦讀,讓學生領略到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既弘揚了中華傳統美德,又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次,學校可創辦一些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雜志,通過讓學生參與策劃、組織等,培養學生的情懷,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任務,也承載著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為了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都在進行教學改革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革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傳統文化的傳承應是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所以,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應將傳統文化的滲透和語文教學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參考文獻
[1]黃志程.大學語文教學應如何傳承傳統文化[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02):258-260.
[2]劉曉慧,劉慧敏.淺談大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交融[J].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01):250-252.
[3]何春龍,賈中海,奇峰.文化帝國北京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5):34-36.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文化安全視域下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江蘇省高職院為例”(項目編號:2017SJB0788)成果之一。
(作者介紹:仲崇霞,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