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大,各地高等學校實驗室規模得以前所未有的擴大。化工類院系開展教學、科研實驗離不開危險化學品的使用。危險化學品種類繁多、性質復雜,如果疏于監管,就成了藏在高校里的一顆定時炸彈,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事故屢見不鮮。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規范化管理勢在必行,如果不能保證人的安全,一切科學研究不過是水中花,井中月。針對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管理現狀,探討了危化品管理的方法與對策。
[關鍵詞] 高校實驗室 危險化學品 實驗室安全
中圖分類號:TQ086.52 文獻標志碼:A
一、概述
根據國務院《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的定義,危險化學品指具有毒害、腐蝕、爆炸、燃燒、助燃等性質,對人體、設施、環境具有危害的劇毒化學品和其他化學品[1]。原國家安全監督管理總局等十部門公告的《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版)》中列明危險化學品共2 828種,并按照物理危險特性分為爆炸物、易燃氣體、氣溶膠等16類,按照健康危害特性分為急性毒性、皮膚腐蝕/刺激、嚴重眼損傷/眼刺激等10類,按照環境危害特性分為危害水生環境——急性危害和危害臭氧層2類。
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事故屢見不鮮。2015年12月18日上午10時10分許,清華大學化學系何添樓二層的一間實驗室發生氫氣泄漏,引發爆炸,一名正在做實驗的博士后當場死亡[2]。2018年12月26日上午9時33分許,北京交通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實驗室發生爆炸燃燒,造成3人死亡,事故直接原因為攪拌機中的鎂粉和磷酸在攪拌、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氫氣,被攪拌機轉軸處金屬摩擦、碰撞產生的火花點燃爆炸,繼而引發鎂粉粉塵云爆炸,爆炸引起周邊鎂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燒。
“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習近平曾對安全生產作出這樣的批示。“不以生命為代價”應是開展一切科研活動的前提,如果不能保證人的安全,那么科學研究不過是水中花、井中月,沒有任何意義。在危險化學品的購買、使用、儲存和廢氣處置等環節上均可能存在安全隱患,任何一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導致不可逆的影響[3]。目前,國內各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管理工作的開展進程不一,有的高校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管理體系,有的高校則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
二、危險化學品的特點
危險化學品的采購方式較為分散,管制類化學品需要通過相關部門審批后才能采購;非管制類又分為國產和進口化學品,國產化學品的采購方式包括自行采購、招標采購和平臺采購,進口化學品又分為國外進口和國內現貨。多樣化的采購方式和管制要求給危險化學品的規范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科研實驗靈活性較強,所需危險化學品通常數量較少,但時間要求比較迫切。所購危險化學品使用周期較短,有的甚至一次性就全部消耗完,使用頻次高,導致監管難度較大。參與實驗的老師學生較多,很難做到隨時記錄并保持準確,無法進行管理及使用情況的有效監管,可能存在老師自行違規處置廢棄危險化學品的問題,部分違規處置的危險化學品甚至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
三、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
(一)“要我安全”與“我要安全”
在尚未形成實驗室安全文化前,高校的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管理更多停留在“要我安全”的階段,“要我安全”具有被動性。職能部門出臺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管理相關制度,下發相關通知和要求,開展安全檢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期內減少了安全隱患,保證了安全。但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要我安全”和“我要安全”矛盾的統一,是實現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目標的根本。部分實驗人員在思想上被動地執行著制度要求,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在安全問題上走形式,存在僥幸心理和長期習以為常的不安全操作等,使安全工作留有“死角”。
實驗室安全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形成、積淀與發展的過程。在開展危險化學品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不應忽視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多樣化、常態化的安全宣傳活動,不斷向實驗人員灌輸實驗室安全理念,逐步實現實驗人員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
(二)規范化管理的第一步
一些高校的危險化學品以前沒有進行過學校層面的統一管理,而是由各實驗室自行采購、自行管理,因此要實現危險化學品的規范化管理,首先就要摸清底數、建立臺賬、削減庫存。實驗室危險化學品較多的情況下,靠人工清點和記錄化學品臺賬效率較低,依托信息化系統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仿照固定資產的管理模式,為每瓶化學品張貼二維碼標簽或RFID電子標簽,并配合信息化系統生成電子臺賬,實現從采購、儲存、使用到處置的全流程監管[4]。RFID技術無需與目標進行光學或者機械接觸,只需在危險化學品的容器上張貼電子標簽,RFID讀碼器就可以實現通信,快捷高效地對化學品進行定位、盤點化學品。摸清危險化學品的存量后,應結合實際需求進行分析,盡快削減不必要的庫存,對購買年代較早、已失效、標簽信息損毀等化學品進行報廢處置。
“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是危險化學品管理中常常提到的概念,在采購、驗收、使用、處置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監管缺失都無法構成全生命周期管理。危險化學品既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關注重點,同時也是審計關注的重點,驗收環節是危險化學品管理的難點之一。危險化學品采購量大、采購頻繁,絕大多數高校的管理方式都是由科員人員自行驗收,如此就造成了危險化學品庫存量失去實際監管的問題。如果采用上述方法,為每瓶化學品張貼二維碼或RFID電子標簽,并在報廢處置時對標簽信息進行核銷,則可以相對準確地掌握危險化學品的實際存量情況。
(三)增加采購頻率,降低采購數量
部分管制類危險化學品是教學、科研實驗中常用且必需的,而由于審批周期長等種種原因,其采購周期較長,這就造成實驗人員傾向于采購超過其實際需求量的化學品,從而形成大量危險化學品囤積在實驗室內的情況,多余的化學品長期不用又疏于管理,加之實驗室人員流動性較大,久而久之一些實驗人員在需要使用某種危險化學品時,并不知道所在實驗室可能還有較多存量而再次購買,造成實驗室內不必要的危險化學品存量。
建議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采購統一由學校進行管理,可以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統,將采購行為與庫存進行關聯,減少不必要的采購,把好危險化學品的入口關。同時,高校應加強與政府管理部門的溝通,提高管制類危險化學品采購審批的效率,增加采購頻率、降低采購數量。也有高校采取一次采購,要求試劑公司多次配送的做法,從而降低校內的危險化學品存量。
(四)廢棄危險化學品的處置
廢棄的危險化學品由于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等危險特性,可能影響人體健康或對環境造成污染,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傾倒、堆放、丟棄、遺撒固體廢物。但是在實際中,由于實驗室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將屬于危險廢物的實驗耗材混同生活垃圾丟棄,或直接排入下水管道的情況普遍存在。高校實驗室危險廢物的處置方式主要是自行處置和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公司進行處置,自行處置需要學校建設廢液處理系統,委托第三方處置是絕大多數高校的選擇。
各地有資質的危險廢物處置公司數量較少,處置能力普遍不足。以北京地區為例,目前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的危險廢物處置主要依賴于北京金隅紅樹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環保處置,逢重大節日、會議期間則暫停處置,因此各高校常有實驗室危險廢物不能及時運離學校的情況,形成安全隱患。
危險化學品使用的源頭減量化是實驗室危險廢物管理的重要舉措[5],在實驗室產生的危險廢物中,因過期失效需要處置的危化品占一定的比例,既增加采購成本,也需要專門的費用處置,屬于雙重浪費。應加強危化品的采購預算,建立實驗室或課題組間的危化品共享機制,從源頭上減少實驗室危險廢物的產生量,節約教學科研經費。同時應積極探索綠色實驗新方法,減少實驗過程中實驗室危險廢物的產生。基于綠色化學的指導思想,最大程度降低化學實驗造成的環境污染,國內、外化學界近10年來不斷推進微型化學實驗的發展,通過儀器的微型化和試劑的微量化(用量一般不抵常規實驗的10%),極大地減少了實驗廢物的產生,同時還能縮短實驗時間,降低實驗成本。提倡系列化實驗理念,即上一個實驗的產物作為下一個實驗的反應物,既控制了實驗廢物量又提高了實驗的效率。另外,還可以采用多媒體系統模擬仿真手段進行實驗。
四、結語
實驗室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集教學、科研、管理以及各種因素為有機統一體,包括實驗室準入管理、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輻射安全管理、實驗室廢棄物安全管理、儀器設備安全管理、水電安全管理、安全設施建設、實驗室內務管理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工作。高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驗室特點及實驗室安全管理發展階段,制定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和體系,避免實驗室安全“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參考文獻:
[1]林清強,林鳳屏,王正朝,等.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J].實驗室科學,2018(4):221- 223.
[2]高玉坤,王樹祎,張英華,等.高校實驗室氣瓶安全標準化管理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5):259- 262.
[3]李恩敬,黃士堂,何平,等.實驗室危險化學品事故影響與管理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5):266- 268.
[4]孟令軍,李臣亮,姜丹,等.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2):178- 180.
[5]趙宏亮,盧凡.高校實驗室危險廢物管理問題與對策[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7):255- 258.
★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專項課題《實驗材料資源管理與利用規范化研究》(項目號:2017DDJ 1ZZ11)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技術物資研究分會課題項目“高校實驗室建設與規劃研究”(編號:J SWZ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