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燕 汪聲瑞
摘 要:土木生產實習具有離散性、危險性、艱苦性和集中性的特點,難以實現集中管理。文章通過對土木生產實習過程的深入分析,探討問題的根源,提出生產實習的管理措施,在實際應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高校;土木生產實習;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01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07
土木生產實習是將理論付諸實踐,并從中積累經驗的必不可少的階段,是培養“卓越工程師”不可或缺的環節。然而,歷年來教師在指導的時候難以下手,管理效果也不太理想。
土木生產實習具有離散性、危險性、艱苦性和集中性的特點。離散性是指實習主體學生形態各異,且實習期間分散在各個工地上,聯系甚少;危險性主要是指學生所在的實習工地就是充滿危險的地方;艱苦性是指土木行業工作的大環境艱苦,生活基本沒有規律;集中性是指指導教師對實習學生開展的一對多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生產實習管理難度大,所以如何高效管理土木生產實習值得探究。
1.生產實習的場所。由于工地危險因素多,企業不愿意因學生實習而帶來不安全因素。因此,解決實習場所問題是歷年來最令人頭疼的問題。2.安全保障問題。實習期間學生受學校和家長的監管少,容易在實習過程中出現意外。安全出現問題給學生、學校、企業都會帶來重大損失。3.過程控制難以實施。教師怎樣指導學生在工地開展工作,怎樣保證學生的安全都需要深思熟慮。4.指導費用短缺。高校能提供的實習經費非常有限。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如何在經費有限的前提下開展好實習工作是一個難題。5.實習成果的評價。各人實習的內容不同,在工地上表現不同,收獲也有所差異。公平客觀評價實習成果,是對指導教師的考驗。
(一)實習的安全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制
安全的隱患來自學生的行為,消除安全隱患應以學生為主題,建立安全問題一票否決制。學生須簽署安全承諾書,以此來約束他們的行為。指導教師選擇恰當時機給予保證安全的措施和建議。
(二)加強與實習單位的關系,實習一個,占領一個
學校聯系實習單位,并做好安全保障承諾,解除實習單位的后顧之憂。但這種關系需要有效維護,辦法是要求學生在實習期積極為實習單位創造價值。這種策略可稱為“實習一個,占領一個”。
(三)對學生實行組織性和紀律性訓練
參加訓練的原則是自愿,但如果不接受組織性和紀律性訓練,生產實習將不及格。實習小組建立微信群,指導教師給出指令要求學生能準時按要求反饋。組織性和紀律性訓練期間教師給學生親切且有針對性的指導,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實習安全得到保障,師生關系也更加和諧。
(四)實習開展期間的過程控制
實習基地分散,學生分散,管理卻要相對集中。教師首先將可接收實習生單位分類。有的實習單位可能會提供一定的費用給實習生,有的不提供;有的工地工程規模大,有的工地工程規模一般;有的工地離市區近交通方便,有的工地遠且交通不便……在組織性和紀律性訓練中表現良好的學生有優先選擇實習單位的權利。
在學生到各工地前,約定檢查指導方式:1.電話約談。2.微信視頻指導。3.微信群里約談。4.實地探訪。電話和微信問詢是隨機,對特殊的學生可增加次數。由于實習經費有限,實地探訪的費用較大,因此實地探訪要求每個工地至少去一次。在每一次師生溝通中教師都應以關心學生生活工作的初心去了解學生的綜合狀況,對學生遇到的困難作指導。尤其是實地探訪時,可以在工地對學生進行現場指導,也可以回項目部座談,聽聽學生的收獲和想法。與此同時,讓實習單位看到實習生的身后有一個認真負責的團隊,從而更加認真地對待學生的實習進程。這樣,學生的實習有了精神上的支持,指導教師的指導工作開展也順利了,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學生也容易接受。最后實習的效果也可以預期。
我校要求的生產實習的成果主要是書面內容:一本實習日志,不少于21篇;一本實習報告。
師生的付出和收獲需要建立更適宜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包含三階段的內容,即:實習前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訓練效果;實習期間電話抽查和現場探訪情況;實習期結束后,實習成果的整理情況。這樣一分解,學生土木生產實習的綜合成績就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習效果。
指導教師選取優秀學生成果組織下一屆學生觀摩,使下一屆學生一方面準確認識生產實習的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不由自主地仿效這些學生的優秀做法,達到成果累積的目的。
從我校實施以上措施的效果來看,學生滿意,教師給他們安排的工地確實能讓學生學到東西;教師滿意,學生在工地上的優良表現,為教師在企業里贏得尊重,也為學弟學妹們創造了實習機會;企業滿意,用嚴格的管理和低成本獲得了高效益。
由此可見,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強化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溫情和嚴格并舉的管理,保證了學生的安全,促進學生在工地現場的主動學習,使學生、教師和企業三方獲益。同時,通過成果匯報將好的成果傳承下去,使生產實習進入良性循環,獲得更大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周志軍,孫建偉.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生產實習質量措施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1).
[2]聶憶華,謝獻忠,鐘新谷.土木工程專業綜合實習學生安全保障措施[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余小燕(1977.12— ),女,漢族,湖北黃岡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結構工程。
汪聲瑞(1955.12— ),男,漢族,安徽徽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