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群
【摘要】教育者唯有用“愛”,才能打開孩子們那扇久閉的心門;唯有用“愛”,才能啟迪孩子們潛在的智慧;唯有用“愛”,才能滋潤孩子們那顆稚嫩的靈魂。這就是我們教育者的教育初心!
【關鍵詞】愛;教者;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題記:正是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愛,人世間才有了幸福和快樂!
我相信教育的力量,但我從未感受到教育力量的震撼。從教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用“經典”教化著孩子們,可我也很難見到“教化”的力量如何。就在一個偏遠的鄉村小學,沒想到一堂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語文課,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溫暖”“教育的力量”。
這學期我接了四年級的語文教學,《卡羅納》是選自人教版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一書。我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像以前一樣,幾乎沒有什么預設,即便是預設,也很難調動孩子們內心深處的“靈感”,什么《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導入了,什么《游子吟》的詩詞導入了……孩子們似乎都“無動于衷”。當我在范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一個孩子的變化,他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我裝著沒有看到,但我的聲音有些異樣了,此時,一個小女生回頭看了小男生一眼,小女生好像也感覺到了我和小男生的變化,我示意小女生不要作聲。第一自然段讀完,我就借口到辦公室拿樣東西,離開了教室,同時示意小女生也到辦公室一下。“你感覺到了吧?”“嗯!”“你有什么想法?”“老師,你已經看到了呀!”“我看到什么了?”“張博的變化。”“你知道為什么嗎?”“不怎么知道,最愛他的爺爺好像有一場大病,可能會……”“哦!我知道了。”
大課間的時候,我把張博同學叫到我的辦公室,辦公室里只有我們倆人,我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張博同學,請坐。”“我不坐,還是老師坐。”“好!我們一起坐下。”“不,老師坐。”我也沒有坐下,就和張博同學一道兒站著。“我能分享你的故事嗎?你可以說,也可以不說。”張博同學一直沒有開口說話,只是抬眼看了看我,眼里似乎充滿了諸多疑惑和不信任。這樣僵持了有幾分鐘,“對不起,你不想說就算了,回班去吧,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把“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語氣加重了許多。
又一節語文課開始了,課前我在想,張博同學肯定“有問題”,他以前是個很愛說話的孩子,近兩個月以來似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一定要打開他的心扉,用一絲陽光照耀他的心底。我一邊講課文,一邊觀察著他的變化,當我讀到“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憐的孩子!但你要堅強!你母親已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見你,她依然愛著你,她還生活在你身邊。孩子,你要堅強喲!”的時候,張博同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同學們都莫名其妙,張博趴在自己的桌子上,抽動著身體,我示意孩子們靜下來,室內一片寂靜,唯有張博的抽泣聲。過了一會兒,我走到張博同學的身邊,輕輕地拍了拍張博,“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來,到我辦公室洗把臉,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張博隨我到了辦公室,我給他倒了洗臉水,并把我的洗臉毛巾拿給他,他不要洗臉毛巾。自己捧了兩把水,胡亂地洗了臉,“來,我給你擦一擦。”張博再也沒有拒絕。我又給張博倒杯水,“你在辦公室坐一會兒,我到班里上課。”“老師,我也到班里,沒事的。”張博隨我到教室里,其他同學都“屏息凝神”,“好!我們繼續上課。但我要說,張博既是一個重感情、懂感恩的孩子,也是一個堅強的孩子。無論再痛苦,我們都要堅強地走過。”語文課在進行,我在暗暗地觀察張博同學,他的情緒好多了。我撇開了文章內容,讓孩子們看著窗外,“孩子們,你們看到了嗎?我們的生命就像窗外的花兒一樣,有綻放,有凋謝,這是一種自然現象,誰能抗拒得了,你們見到花兒哭泣了嗎?”“沒有!”“哦!花兒并沒有哭泣,可我們還會想到什么詩句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但我們要快樂地過好每一天,過去的終將過去,逝去的再也回不來,我們都要珍惜好今天的生活,今天的親人,我們還要怎么樣?”“好好學習!”張博同學的表情似乎釋然了許多。“我們班有42人,如果要把你的快樂和大家一同分享,那你的快樂就會變成四十二份快樂,如果把你的悲傷和大家一同分擔,你的悲傷只會占四十二分之一,我們的快樂就會增加,悲傷就會減小,我相信你們會懂得其中的道理。”孩子們在較為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結束了這節課,我的心中似乎也輕松了許多。
剛進辦公室,就感覺到后面有個“小尾巴”,張博同學跟了進來,“張博同學,有事?”“老師,我…我…我想和你說,老師,你真好!”“怎么回事?請你說說。”“唉!老師,還是你好!你愛我們!兩個月前,我爺爺就去世了,可同學,其他老師都不懂我,你看課文里的老師和同學都多好。”“哦,可能他們都沒有注意到吧。”“不是,他們都沒有課文里的老師和同學好。”“我相信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后會有感悟的,也相信你會很快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你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張博同學似乎明白了許多。“謝謝校長!”我目送著張博的離去,心里久久難以平靜。
對于青少年的教育,我們在關注孩子們學業成績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面對“死亡”的心理輔導,可能是我們不敢觸及的“禁區”,恰好《愛的教育》給我們教育者一個很好的范例。
首先是教師對卡羅納母親去世這一事實的“確認和理解”。課前老師就對大家說:“卡羅納的母親去世了,這個可憐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來上課,孩子們,你們要莊重嚴肅,熱情地對待他。任何人都不許跟他開玩笑,不許在他面前放聲大笑!”面對事實,我們首先要承認,要直面事實的真相。
其次是老師對卡羅納“適當的宣泄”和“心理強化”的適度引導。老師“把卡羅納拉到自己胸前,對他說:‘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憐的孩子!但你要堅強!你母親已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見你,她依然愛著你,她還生活在你身邊。孩子,你要堅強喲!”面對孩子的失控情緒,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宣泄的過程,并適度地安撫。
最后是“淡化悲傷,轉移情緒”。“老師暗示大家暫時別管他,開始上課。”面對張博的情緒,我們可以感同身受,但不要“悲之有過”,徒增其悲傷,切記事之“過猶不及”。
不可不說,文中的老師是一位世界級的心理咨詢師,是一位“愛的專家”。我們扎根于鄉村教育,我們雖不是什么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但我們的“一顆愛心”就足以讓“一顆冰冷的心”融化。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教育者唯有用“愛”,才能打開孩子們那扇久閉的心門;唯有用“愛”,才能啟迪孩子們潛在的智慧;唯有用“愛”,才能滋潤孩子們那顆稚嫩的靈魂。這就是我們教育者的教育 ? 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