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及廣泛應用,使信息的傳播發生了變革。同樣,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權威性、學生的價值觀建設也都面臨著許多的挑戰。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需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著力提升學生素質,開創新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為基礎的新型媒體,它的出現及廣泛應用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的挑戰,面對如此的形勢,分析這些挑戰并且研究應對的措施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新媒體的概述
(一)新媒體的涵義
新媒體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并沒有一個非常準確且統一的定義,它的內涵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豐富和完善。新媒體一詞最早由戈爾德馬克提出,他指出:“新媒體是用以指代和傳統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電波和圖像傳輸技術的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樣態。”
筆者認為,新媒體就是運用數字技術、網絡和移動通訊工具等,跨越時空的限制,將海量的信息進行實時傳播的載體。
新媒體的特點
(1)虛擬性。虛擬性是新媒體最本質的特征,我們可以把新媒體看作是數字化的虛擬空間。新媒體本身是基于一定的科學技術手段產生的,其傳播與交流自然也就不同于現實的社會行為,其傳播與交流通常是虛擬化的。這個特征可以讓人們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在其中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比如:學習、娛樂、交友等等。
(2)開放性。一直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所在地域、文化氛圍等等,這些因素限制了人們進行開放的溝通與交流。但是,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新媒體將整個世界聯結在一起,使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以及每個人之間實現了自由的交流與交往,打破了之前交往活動的諸多障礙。人們通過新媒體自由地交往、自由地發表言論、自由地獲取資源,不再屈從于一些權威。
(3)交互性。新媒體是一種雙向交流的媒介,打破了傳統媒介單向交流的限制。在新媒體中,信息的傳播者與接受者是可以隨時轉換且并存的,信息的傳播與接收是可以在同一時間進行的,每個人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都享有一定主動權。這種交互的特性使新媒體可以容納的信息越來越多,也使人們的溝通更加的順暢與便捷。新媒體的交互性使更多的人可以自主地參與信息的傳播,有利于人們進行雙向的交流,增添了更多的民主氣息。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一)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1)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所挑戰。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信息的容量以及信息的傳播速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信息的使用空間無限擴大化。多種多樣的信息蜂擁而至,國內外的與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違背的信息也呈現在了大學生的視野當中,比如:享樂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等等。大學生們每天都在通過新媒體進行交往活動,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這就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帶來了挑戰和威脅。
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治觀教育和道德觀教育。在新媒體下,這些教育內容基本上都面臨著一些信息的侵擾問題,因此社會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需求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新媒體的出現及廣泛的傳播,消解了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因此,面對新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面對信息量爆炸且傳播速度驚人的實際情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固守之前的內容,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一定的完善,已是必然。
(2)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所挑戰。傳統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教育內容經過教師嚴格篩選和整理后單向地灌輸給大學生,主要的方式有上課、報告和開會等等,大學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地位。這些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枯燥乏味,容易使大學生產生疲倦感和厭倦感,容易引發大學生的抵觸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自從新媒體出現,論壇等雙向甚至多項交流和學習的方式出現在了高校中,這些教育形式與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比,更加生動活潑,更加新穎,自然深受大學生的追捧與喜愛。由此可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需要進行革新,單向的灌輸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今的新形勢。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視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脫離了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忽視了他們的情感需求,過多的強調知識的灌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的話語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減弱。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能更大范圍地進行表達,更加彰顯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他們更加自主地接受信息和傳播信息,這就導致了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地位下降。并且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的更新及擴大速度日漸增長,致使網絡教育的興起,高校需要守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陣地,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及時調整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二)沖擊了大學生的價值觀
(1)多元思想的沖突。新媒體已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信息在全世界實現了共享與實時傳播。各種各樣的信息不經過仔細的篩選就進入到了大學生的視野當中,多元的思想相互交織、相互沖突,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造成了一定的混亂,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控制難度。
多元的思想雖然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使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加的多樣化。但是,大學生還不具有很強的辨別能力和社會閱歷,面對如此多元的思想,部分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偏離主流的價值觀念,對我國主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識不確切并產生一定程度的動搖。
(2)不良信息的侵擾。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的關鍵階段,是養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的最佳階段。但是,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各種各樣的信息包圍著大學生,充斥在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當中。在其中,不免有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襲,比方: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等錯誤的思想觀念以及一些渲染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視頻和游戲等等。長期面對這些負面的、錯誤的信息,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于騰飛的中國虎視眈眈,對我國實行“和平演變”的戰略方針。由于西方較早的對新媒體進行了開發與研究,掌握著最尖端的技術,所以新媒體自然而然就成為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瓦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阻礙中國前進的有力武器。大學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認識不足,對于資本主義缺乏正確的思考與判斷,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擾,從而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轉移和政治意識淡化等問題,甚至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推崇者,反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念。這些無疑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弘揚主旋律,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擾顯得尤為重要。
三、新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措施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更新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應與時俱進,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使得內容更具時代感。同時,要根據國內外形勢的重大變化,及時地更新和補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貼近實際與生活,關心大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幫助大學生解決他們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接觸到了多元的文化和意識形態。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需要強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社會的主流意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當前,面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要以政治教育為主導,加強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幫助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增強國家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2)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靠文本等傳遞教學內容,顯得有些乏味和枯燥。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將新媒體逐步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創新形式,采用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大學生的心理期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更加感性直觀的形式促進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性理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新媒體的背景下,學生和老師可以同時獲取資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這一新媒體現象,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建立一種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方說,運用微信、微博等載體,用化名匿名的方式以平等的心態與大學生進行交談,這樣不僅顯得親切,也容易與學生成為朋友,從而能夠更清楚的了解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的狀況,以及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的變化,做好充足的準備引導學生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二)著力提升學生素質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新媒體不斷融入到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以及心理成長與發展,進而影響著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構建與形成。高校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且崇高的理想信念,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用正確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其能認清資本主義的本質,從而筑起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防火墻;能充分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并且愿意為之奮斗。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堅持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觀念。
在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的前提下,結合社會實踐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們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新事物不斷涌現,這就需要大學生必須到社會中去,汲取人民群眾的經驗和智慧,來完善和充實自己的人生信念。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增進大學生對現實社會的接觸和了解,而不是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更好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容,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提升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2)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新媒體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使其擁有極其豐富的信息資源,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淹沒在信息資源的汪洋大海里,部分大學生也因此出現了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不斷下降,行為偏離道德軌跡的現象。要適應不斷變化的信息環境,就必須要加強培養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即對新媒體負作用的免疫力。高校可以通過一些案例,讓學生了解到新媒體的信息不光是客觀事實,也有許多的虛假信息。部分信息雖然來源于生活,但是偏離生活,是經過人為的夸大與扭曲的。這就需要大學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輕信斷章取義的信息,做出自己的主觀判斷。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積極引導,排解困惑,完善大學生對新媒體的鑒別能力。
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可以將新媒體知識納入課程教學,通過開展選修課、知識講座、學術報告等幫助學生了解新媒體知識,培養學生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遵守媒體道德與法律規范。“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素養,微博、微信的轉發功能強大,面對數量紛繁復雜的信息,學生如果不能辨別真假,去偽存真,很容易成為網絡恐慌的推手,因此學生要多看、多思、多問,提升自身認知水平,不斷提升網絡思辨能力。”
四、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體的應用無限擴大化。它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些挑戰,突出表現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權威性的挑戰與對學生價值觀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高校主動出擊、趨利避害,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創新,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 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3.
[4] 姜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3).
[5] 何代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04).
作者簡介:畢雪蒙(1995- ),女,漢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