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浩屹
【摘 要】高中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中繼續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已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分層次教學”是一種符合因材施教原則的教學方法,它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有利于學生數學素質的普遍提高。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和探究,從“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理論和實踐依據、普通高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實施以及成果啟示等方面闡述“分層次教學”教學法的概況。
【關鍵詞】高中階段;數學;分層教學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適應的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苯虒W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因而必須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承擔起時代賦予教師的神圣使命。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高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尤其在普通高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導致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這勢必對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帶來負面影響。此外,教學中還存在教材銜接問題――初中使用省編新教材,高中仍使用部編舊教材,初、高中教學內容脫節,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忽視知識的銜接問題,易造成高中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困難。這種情況下,如果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顧學生水平和能力差異,以為教學就是把學生聚在一起上課,沿用過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統一要求、同一方法來授課,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必然不能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很難貫徹“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利于學生的充分發展,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基于這些現實情況,在普通高中數學教學中試行“分層次教學”的教改實驗顯得格外重要。
一、“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
“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但因學生的差異教學也應有差別。根據差異,學生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教學也針對學生進行分層;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學生的差異,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分層次教學重視學生間差異,強調教師的“教”一定要適應學生的學,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在教學目標、內容、途徑、方法和評價上區別對待,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較好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
分層次教學與以往分快慢班有著本質的區別。以往重點班、普通班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劃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過一般性的考試選拔,而分層次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按教學大綱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將學生依次分為A、B、C三個層次。分層次教學中的層次設計,是為了適應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根據人的認識規律,利用學生的個別差異把學生的認識活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并完成適應認識水平的教學任務,因材施教,逐步遞進,以便“面向全體,兼顧兩頭”,逐漸縮小學生間的差距,達到提高整體素質的目的,這完全符合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1.心理學研究依據
人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的一種認識活動,數學教學中不同學生的認識水平存在著差異,因而必須遵循人的認識規律進行教學設計。分層次教學中的層次設計,是為了適應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根據人的認識規律,把學生的認識活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并完成適應認識水平的教學任務,逐步遞進,使學生在較高的層次上把握所學的知識。
2.教育教學理論依據
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存在差異,接受教學信息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3.教育教學實踐依據
目前普通高中面對傳統教學模式有不少困難。首先,現行高中數學教材理論性強,運算能力要求高,課本習題及復習題量大,由于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出現“學不進去”,“學了也無用”的現象,導致教與學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狀況,若依《大綱》規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課,根本無法保證全部學生“一步到位”通過會考,于是平時加課時、節假日補課,教學中“掐頭去尾燒中段”,極力壓縮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及早進行會考、高考復習之目的?!吧袒钊薄翱菰餆o味”,使教與學陷入苦境。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學率的高低去衡量辦學的成敗的觀念至今未被打破,于是,多數教師往往不惜血本,絞盡腦汁,采用多種手段,使大多數學生陪同所謂“有希望”的“尖子”奮斗,使大多數“陪”讀生“勞師無功”,大大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嚴重影響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學質量,這顯然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總之,教師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學會縱向比較學習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予不同層次學生不同的思維引導方式,提高其學習效率。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給予相應的情感激勵,使其獲得情感支持。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學生差異的客觀存在及教學現狀,切實開展教改實驗,探究“分層次教學”的有效途徑,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困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使數學教學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以適應社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