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
摘 要:在每個民族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是其文化瑰寶,是我國人民世代相傳的優秀文化,有深刻的精神價值和歷史積淀,是它們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但是大多是家族傳承掌握著這技巧,通過單一化的一對一傳播方式實現傳承。高校音樂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培養音樂人才,依舊一定社會需求,為了很好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做到音樂文化教育和其項目的有機融合,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實現高校音樂教育特色創新,也實現非遺的傳承及發展。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高校音樂教育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念,首先指出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結合阻礙其發展傳承的因素,鮮明提出高校應盡的教育傳承使命,從此詳細的給出音樂類“非遺”受到高校的保護作用,以及理念踐行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理念 高校 音樂教育
傳統表演藝術、民俗節慶活動、民間工藝技能等均包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且是關鍵部分。且音樂類“非遺”文化中,舞臺形象和演奏技藝、傳統音樂等是主要表現手段,包含通常傳承及延續為民間藝人“口傳心授”。而民間傳統音樂文化表現及傳播通過民間藝人自我實現,音樂類“非遺”古老的“活態”技藝在娛樂化浪潮風靡社會下,成為傳統文化中最脆弱的需要保護的部分。“師徒式”或“家族式”是民間傳統音樂主要傳承方式,但是會受到各種現實因素影響,并決定相關傳統藝術形式未來。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高校音樂教育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念,給出一定思考。
一、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
西方音樂文化無不影響著我國音樂教育發展,所以在民族文化中,我們似乎已經忘卻傳統音樂是其關鍵組成部分。例如:在培養子女音樂素養時,很多家長傾向選擇西方樂器,這樣的啟蒙媒介無疑在時間的積累中,使得傳統民族樂器藝術形式和演奏技巧頗受危機。在我國各教育階段音樂教育中,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主體內容和評價標準,均是西方音樂理論體系。而相反的,民族音樂文化基本淪為科普性質。針對當前音樂教育體系中,民族音樂文化顯然被邊緣化的尷尬境遇,積極重視加深保護力度極為關鍵。當前我們及推動樹立有中國特色音樂教育體系,倡導音樂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力求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傳承和將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嚴謹、科學結合。針對音樂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基于新時代背景下,需保證不再是某個“祖傳”家族獨自肩負傳承使命,以及打破“口傳心授”式傳統模式,保證在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高校音樂教育可為音樂類“非遺”培養傳承人才,完善有關模式,盡可能發揮擇優性、普及性的積極作用,避免被淹沒在變化的浪潮,有效保護民族記憶和文化精粹。
二、高校音樂教育中非遺發展傳承的阻礙因素
基于高校音樂教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阻礙因素,有下述幾點。
其一,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缺少關注,忽視本文音樂文化,向更專業化方向前進,且漸漸的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消失。所以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勢在必行。
其二,流行音樂是當代大學生最感興趣,最喜歡的音樂形式,不管是當前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還是之前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均極受學生喜歡,但是在他們的真正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我國傳統音樂卻鮮有融入。
其三,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教師業務水平仍難以駕馭。當前各高校教師專業水平較高,且師資隊伍較雄厚,有豐富教學經驗,但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卻極度匱乏。
三、高校應盡的教育傳承使命
在當前社會這一大轉型時期,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必須在專門人才培養和遺產傳承保護方面發揮關鍵歷史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普遍民族的基因傳承及心理認同,以及民族精神和智慧的文化,大學需推廣知識傳播體系上教育的文化多元化,以及加強對文化基因認知,反映出非遺的文化價值及豐富性。
1.保護的優勢
在門類眾多非遺中,高校作為人才濟濟的地方各專業均有人才,特別在非遺中音樂教育門類中,高校具有隊伍優勢,涉及所有專業面。且高校是文化傳播及承載者,是文化精英的聚集地,對文化的敏感意識和文化理解極具優勢。又因高校學生涉及各個民族,來源廣泛,所以便于通過這一交流平臺實現相互宣傳和交流,能夠優秀非遺推向全國。眾所周知,在學術理論等專業研究極具優勢,基本上高校學者擁有較強的思辨能力和先進的文化理念,能夠在探索其價值、傳承規律、特性,以及理論研究上展示相互較強的實力。
2.現實和歷史意義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高校音樂教育作用極為關鍵,其對其傳承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內容為非遺的碩果,是人民智慧的結晶。非遺保留著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始狀態,記載并代表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思想感情、創造力和智慧,是民族文化的脈系及基因所在,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重大的意義。從此可以顯著看出,物質的有形的東西并沒有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重要。
除此之外,在我國文化傳統中,民族音樂是其關鍵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的心理素質、審美情趣、性格特征,是珍貴的財富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等等。它對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等方面,以及培養大學生民族意識、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意義重大。大學生應成為這一音樂傳承發展的關鍵群體之一。
四、 音樂類“非遺”受到高校的保護作用
1.調動高校師資力量培養優質人才
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及保護中,高校音樂教育需以科學理念為教學實踐的指導。需明確出傳承的目的是實施有效、切實化的保護,而保護的關鍵,則是原生性地傳承傳統藝術形式。需要我們明確、鞏固在表演方式上,傳統音樂的原生性等方面鮮明特質,努力克服技藝“學院化”、課程“同質化”等現實問題。高校音樂教師需在傳承及保護非遺中,樹立嚴謹科學化的人才培養理念,把握培養質量,注重數量,力求實現“質”的提升和“量”的擴展上的統一。也就是說針對發展潛力大、學習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的優秀人才,需培養出傳統音樂文化優秀傳承者,注重制定更系統、專業的教學計劃,以高超的表演技巧和廣博的理論素養為傳承及保護非遺保駕護航。同時還需深入開展在音樂專業教學中傳統音樂藝術實踐和理論教學,保證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為特色化普及傳統音樂文化。
2.發揮高校學術優勢提供理論支持
理論研究務指引教學實踐。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導向性教學理念、課程開設可和“非遺”有關,為傳統文化傳承及保護發揮力量指導作用及強化意識。通常忽視我國傳統音樂表演技法傳承、理論研究等不合理情況,有效轉變當前過度依賴西方教學教法和表演形式、音樂理論情況。
高校組織采風和調研活動。應有高專業素養、科研能力的學者專家,在社會民俗研究、音樂表演等領域中,做到深入市井田間園探訪民間藝人,留影記錄傳統藝術形式,搜集整理原汁原味聲響資料,著眼于地方民間音樂特色,深入探究“非遺”傳承民俗氛圍。
高校需積極踐行“非遺”理念于學生培養各階段中,將自身教學與科研優勢利用好,同時在科研工作中納入和“非遺”相關理論探索,使其成為不可或缺組成部分,以及立足于地方傳統音樂特色,特別是國家大力提倡課題申報上,積極展開橫向、縱向課題研究的或社會調查性、理論學術性等形式,保證高校科研工作在“非遺”理念指導下,兼顧“后效性”,具備“前瞻性”,不辜負“非遺”傳承及保護歷史使命。
3.營造高校文化氛圍增強民族自信
“非遺”保護與傳承中,學術氛圍濃、文化意識強的大學校園需成為其根據地,且需成為“非遺”展示大舞臺。正如《牡丹亭》,是白先勇先生制作“任何一種表演藝術,如果既沒有青年學者去研究,又沒有年輕觀眾來欣賞,那么這種表演藝術的生命力將難以延續”。在我國絢麗多彩文明史上,“非遺”中的傳統民間音樂時最具影響、傳播及吸引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我們需擴大“非遺”保護與傳承影響力,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依托高校音樂教育優質資源,積極舉辦有關于“非遺”音樂文化學術講座,使青年學子可以直觀、更加深入獲得“非遺”保護理念和認知,把優秀民族音樂學者、民間藝人等請進校園。除此之外,還需保證青年學子自覺成為“非遺”傳承行動和倡導者,真正實現“以點帶面”,轉為大眾化普及的“集體記憶”,實現從青蔥校園中把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推廣到整個社會群體。
結語
大學是高等教育,需充分應用其特有教學資源研究探討對“非遺”音樂藝術,肩負起提升素質、傳承文化的責任,形成獨特的科研體系,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有機結合起“非遺”與音樂教育。經過不斷努力,我國未來中“非遺”音樂教育能夠獲得更高提升空間。
注釋:
裴斐.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踐行"非遺"理念的思考與探索[J].黃河之聲,2016,(7):38-39.
姚瑤.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踐行“非遺”理念的思考與探索[J].大眾文藝,2018,(2):191.
甘小云,周永紅.高校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3):190-191.
趙靜,趙潔,仲莉華等.淺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高校音樂教育為例[J].戲劇之家,2015,(11):201-201.
曲元芳.淺談高校音樂教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山東大鼓為例[J].品牌,2014,(12):233-234.
王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視域下的河南高校音樂教育[J].大舞臺,2012,(9):247-248.
王文君.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湖南高校音樂教育對本土民間音樂的傳承研究[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5,(12):223-224.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一帶一路”戰略下非遺保護傳承與我省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發展雙贏的現實性分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A-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