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娉 王嘉偉
摘 要:20 世紀的中國水墨繪畫,一直在探索它的現代性發展,從黃賓虹、傅抱石、齊白石,到林風眠和李可染,他們都在不斷創造中國水墨和當代社會的聯系。實驗水墨從20世紀八十年代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水墨藝術拜托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文人畫和寫實水墨創作的影子。本文將從實驗水墨的開端入手,進行實驗水墨繪畫藝術進行闡釋。
關鍵詞:中國當代藝術 實驗水墨 抽象
一、“實驗水墨”之起
20 世紀以來,水墨的危機無論是重大的社會變革還是重要的思想革新,在百年間,都給水墨在題材與筆墨的轉型帶來深刻的影響。水墨,幾乎可以映照出中華民族與西方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臨的“雙重的他者”的處境。水墨畫領域從 20 世紀以來經歷了多次變革:第 一次變革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從寫意到寫實的變革, 其先行者是徐悲鴻、蔣兆和,前者將西方的寫實美術意識融入水墨創作之中,后者則是從現實生活中提取出寫實的題材。后繼者有方增先、劉文西、周思聰等富有寫實主義特色的水墨畫家及同期和此后的一大批中青年水墨藝術家。第二次形態轉換發生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從傳統主義轉向現代主義。在不超越水墨材料的前提下融入現代思想與風格進行形式拓展和精神探索。目前當代正處于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之中,既需要在逐漸融合的世界文化中占據一定的地位,又要在不斷沖擊的西方一是體態中把握住東方畫家的精神維度,最重要的是在這種文化對立又相對融合的格局之中,保護好水墨藝術的自身品質。西方李小山在《末路》 一文中所言:
“當代中國畫處在一個危機與新生、破壞和創造的轉折點;當代中國畫家所經歷的苦惱、惶惑、反省和深思折射出了歷史演變的特點。的確,要接受時代要求的挑戰,是對當代中國畫家的嚴峻考驗。”
于是,自85新潮以來,當代水墨畫家開始就不同的意識形態及各個層面拉起進行探索,嘗試將現實生活感受融入到“水墨”之中,從而使水墨這一繪畫語言從傳統筆墨中跳出來。隨著新時代工業的進步,中國的現代化制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情境,藝術家們又開始思考,如何將“水墨”這一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轉換到現代。
因此,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二十多年間出現了表現性水墨、新文人畫、實驗水墨、都市水墨、水墨裝置等現代水墨類型,這些新水墨藝術在其藝術主張與表現風格上都或多或少有著不同的差異,但歸納看來,它們都在尋找著水墨藝術現代轉型的途徑和方法。在這些現代水墨藝術流派中,觀點最為鮮明,探索方式更加大膽前衛的當屬“實驗水墨”。它以借鑒西方美術中現代以及后現代的觀念和方法,對傳統水墨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以及探索。
二、實驗水墨中的探索方式
水墨作為中國繪畫中最核心的組成,墨、紙、水等材質及圍繞它們所產生的特殊中國式美術審美趣味已綿延數千年。所以在實驗水墨形成的初期階段,大部分實驗水墨藝術家都有中國畫的教育背景,水墨無疑是他們最為熟悉的藝術表現媒材。一般來說,藝術家們總是喜歡使用自己最熟悉的媒介來進行藝術創作, 這樣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地對藝術觀念進行表達。
1.實驗水墨的圖式探索
進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的“實驗水墨”運動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水墨藝術家,他們對于繼承和創新中國現代水墨藝術的的進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張羽則是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實驗水墨群體中最為重要的核心人物。這不僅在于他從出版的角度對實驗水墨的傳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策劃和推廣,還在于他對水墨藝術的獨特性理解與表達。
他從1993年至2000 年連續策劃出版了四輯《二十實際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叢書,成功地推介了一大批抽象型實驗水墨藝術家。今天許多活躍在實驗水墨藝術界的藝術家,很大一部分都是從《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中走出來的。他的這一工作不僅對當代畫壇形成抽象型實驗水墨的集群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代畫壇對實驗水墨畫的了解。
從張羽的實驗歷程來看,他曾借用立體主義與民間藝術的圖式及技巧來進行水墨實驗,如1988 年畫的《扇面系列》,吸收了超現實主義的圖式和繪畫技巧,這在他1989年畫的《肖像系列》中試圖以此為轉折創造出更富有東方意味的實驗水墨中體現尤甚。
2.實驗水墨的材料探索
早在85新潮前后,實驗水墨畫家已經從單一將水墨作為藝術表現媒介的思想轉變成為審視水墨實驗性以及其材料多元性的探究思想。進入 20 世紀九十年代,王川、王天德、 王南溟、梁銓等實驗水墨藝術家開始嘗試突破水墨的平面型,轉而進行水墨裝置的實驗,藝術批評家高名潞將這些作品及材料的探索稱為“立體水墨”。這些對于水墨材料的創新及探索實驗都圍繞著試圖將水墨引入到其他新藝術領域中的主旨,讓實驗水墨作品具有了新的視覺思考,成就了“跨界”這一現代的藝術特點。
比如梁銓的當代水墨作品的構成要素已無傳統藝術上的筆墨,作品中的線和面大多以“拼貼”為主,傳承了中國水墨的避世精神,但他的水墨裝置作品,偏重于西方當代藝術裝置作品的本質,就像張強所說的中國傳統水墨的抽象美在于其書寫性,如果淪于制作那么就很難歸類到水墨范疇中。但梁銓的作品是從墨法中延展,符合賈方舟所提到的抽象水墨范疇的第二條,制作效果把握了水墨的抽象,使水性、墨性、紙性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
3.實驗水墨的敘事性探索
劉慶和的作品是實驗水墨探索中所提供的的一個具有當代性的視覺水墨。他強調水墨的組成,但更著重于其作品中敘事性的奇特。如果說新文人畫的畫面敘事性是通過將畫面中詩書畫印全元素組合而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那么實驗水墨就是打破這一元素的組合,而是通過筆墨所發揮的“自在感”來組成畫面的轉述。但劉慶和卻做到了在其中尋找一個微妙的平衡,即通過實驗水墨的自在感表現畫面的同時,又利用水墨的特性來傳達“當代的故事”。
劉慶和的畫來源于生活,但他很注重重構性以及創新性,他打破了傳統筆墨的標準,并用實際作品來反對傳統“筆墨中心論”對實驗水墨以及新水墨的評判。《雨·雪》及《坐轉椅的人》均是他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一開始就確立了要以當下的生活環境和人文背景為題材進行創作。劉慶和嘗試以線、面結合,大面積渲染,以及“沒骨”的墨法的作畫方式營造畫面氛圍,由此呈現出一種“看上去是想象但又是非常現實的”場景。劉慶和能夠很好地把握中國畫的墨法與西方的畫面結構,不排斥筆的作用也不削弱墨的發揮,畫面效果會形成很多因筆墨交融的“偶發性”。
他之后的作品愈發的充分展示筆墨結構的開放性,發揮出了個人獨有 的特色。“內輪廓”是劉慶和人物畫中早期創造實驗出的獨特效果, 是關于“白”、“高光”的偶然性保留。這種留白是刻意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果能夠很好地控制好留白,那么就會產生“色”的效果。劉慶和與當代其他大多數抽像水墨藝術家所不同的在于題材與生活的貼切,“筆墨”很好地融入到他所想表達的題材,并且有所發展,這是成為一個當代實驗水墨藝術家所必須的,并且更致力于“水墨”與當代藝術的結合,發展出新的脈絡。
進入 21 世紀以來,一些藝術家不斷的嘗試刨除水墨對于“畫作”的依賴性,而僅僅是把其當做一種觀念符號,如谷文達、戴光郁、黃巖和張朝暉等人將水墨引入到行為藝術的實驗;張強帶有偶發藝術特點的水墨實驗,以及張羽探索靈性的 video 藝術和過程藝術特點的水墨實驗,而一部分藝術家則將其剝離為數碼符號,試圖打破水墨固有的思維方式,張衛、李晴帶有數碼新媒體藝術特點的實驗……這類實驗探索方式讓水墨打破了創痛繪畫中“畫意”的規范,使其抽離出傳統真正成為了當代藝術中最前衛的訊號,所以說實驗水墨是中國當代藝術變革中最為創新大膽的分支。
同時,時時更新迭代的科技與現代思想文化也為實驗水墨不斷的再創造提供了溫床,使其不斷的與經濟文化乃至現實生活進行交換,從而讓傳統的水墨材質成為一種媒介,不斷的滾入當代藝術的長河之中,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別的畫派及畫種所達不到的激情與先進。
三、實驗水墨的發展前景
從現代實驗水墨的發展趨向中我們可以看出, 脫離出傳統范疇的現代水墨,在汲取了西方現代藝術后,將中國現代的藝術文化作為了重要的借鑒與補充。它其中蘊含的前衛的思想理念,卻容易在中西方進度不一的現代藝術浪潮中迷失。水墨的實驗性以及探索性是時代的必然,但其打破傳統水墨對于制式山水的限定和束縛又使得現代水墨呈現出作品欣欣向榮的情況。谷文達曾說:“一旦中國水墨藝術的創作逾越了此一界限,它將不再是中國水墨藝術了;但是,沒有企及此一‘地界的創作將不是當代的。”
如何發揚水墨精神又將之放置于 當代藝術領域之中呢?這個“地界”需要藝術家們的勇敢嘗試與探索。每一個畫家對水墨的理解以及對創作程度的掌控都有所不同, 只有真正遵從自己內心的藝術,意識上水墨的創新,中國畫才能在新時期具有它獨到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個人性。
結語
實驗水墨在中國國畫發展史中確實占有了一席之地。 正如實驗水墨藝術家劉子健在自己的實驗水墨回顧展上所說:“實驗水墨從過去不被承認,到1997年開始能夠公開參加展覽,再到現在能做這種回顧展,說明了實驗水墨不斷在發展壯大,我對實驗水墨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實驗水墨在當代中國繪畫繪畫領域雖較少被大眾所認知,但它對于水墨畫在當代的發展卻有著極大的意義,在今天逐漸擴大并整合的國際藝術大概念下,水墨這一屬于東方最古老的并且完全異于西方文化體系的材料及表達,表現了東方人的文化根性、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表達和由此展現的傳統文化聯想,會在水墨的現代展示中有新的體現。實驗水墨乃至現代水墨界都需要水墨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的開拓創造。他們始終不放棄將水墨作為獨特的話語,并在作品內外都想要將水墨納入當代藝術中,卻又借助新的藝術形式向傳統水墨藝術發起挑戰。所以總還是可以在他們看似與傳統差異很大的作品中感受到一些與中國古典繪畫的氣息與韻味相通的精神內涵。
注釋:
賈方舟. 當代水墨與它面對的國際文化環境[J]. 藝術評論, 2006(11):13-15.
李小山. 當代中國畫之我見[J]. 當代藝術與投資, 2009(1):74-75.
黃專. 水墨煉金術:谷文達的實驗水墨[M]. 嶺南美術出版社, 2010.
魯虹, 孫振華. 實驗水墨向何處去[J]. 畫刊, 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