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雖然國家出臺了相應政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較大問題。本文將對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進行分析,詳細探究新時期高職院校做好這一工作的具體措施,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高職院校;資助育人;貧困生
0 前言
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屬于我國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也使人們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學校必須了解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實施相應的措施,提高工作質量與水平,有效幫扶貧困學生,增強其綜合素質,從而為其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1 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
1.1 貧困生認定不合理
通過調查可知,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普遍存在貧困生認定不合理的情況,具體表現在三方面,即標準缺乏公正性、認定程序不公平以及認定結果不真實。[1]例如,目前國家助學金額越來越大,使部分學生產生了錯誤觀念,即“不拿白不拿”,并出現了各種弄虛作假行為,這樣不但會導致同學關系緊張,還無法保證認定的公正性,不利于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
1.2 勤工助學崗位較少
當前,勤工助學崗位是學生最青睞的資助方式之一,這主要是因學生不但能夠獲得一定經濟收入,還可以鍛煉自身能力。但實際上,我國高職院校在這一方面還存在眾多問題,如勤工助學崗位數量較少、種類不多以及僅限校內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助育人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1.3 缺乏育人功能
對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而言,資助屬于一種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目的。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存在兩種問題,即部分真正貧困學生在獲得資助金后逐漸失去上進心、“偽貧困生”加劇學生矛盾。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資助工作不具備育人功能,不但無法有效落實資助育人工作,還會給學生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如產生消極心理、誠信意識淡薄等,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2 新時期做好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的貧困生認定機制
首先,積極開展誠信教育。在當前擴招背景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得到了國家的廣泛重視,但大學生在誠信方面還存在較大問題,如故意隱瞞家庭情況、不償還有償補助等。針對這一情況,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視,并在積極開設誠信主題講座等活動的基礎上,將誠信意識融入學生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高職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識誠信重要性,使其樹立誠信意識,在最大程度上使學生在校內做到誠信獲取獎學金、繳費以及考試,并使其在步入社會后做到誠信工作、做人以及還貸。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其次,合理運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對高職院校而言,在展開相應認定工作時,應該及時更新觀念,創新認定方法,促進可行、有效認定程序的形成,即必須加強對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的運用。通過有效融合這兩種方法,不但能夠解決定量分析操作較難的問題,還可以將定性分析絕對性、主觀性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有利于實現合理、科學、準確的認定結果。同時,在具體認定過程中,高職院校還應該嚴格遵循三個原則,即公開公正、民主評議與學校評定以及實事求是,并建立健全的貧困生認定程序,只有這樣,才能將資助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其作用。[2]
最后,促進動態認定機制的形成。一方面,高職院校的資助管理中心應該合理布置各院系的認定工作。各院系的評議小組應該結合《申請表》《調查表》以及具體認定標準,在綜合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保證評議的科學性、民主性,初步編制貧困生名單,并在審核合格之后,獲得最終名單,而名單中的學生則應該及時登錄系統填寫自身實際情況,促進信息檔案庫的更新,從而為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加大監督力度。高職院校應該對學生實際資金運用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建立相應的追責體制,并利用微信、匿名信件、媒體專欄等方式,積極開展監督舉報活動,保證學生將資助金真正運用到學習中。同時,在實際認定過程中,一旦發現學生存在作假情況,要及時追回助學金,對于存在更加惡劣行為的學生,不但要做好紀律處分,還應該將之記錄到檔案中,以有效杜絕不良行為。
2.2 拓寬勤工助學渠道
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該加大校內資源挖掘力度,盡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在設置崗位時,必須充分考慮專業相關性與種類多樣性,這樣不但能夠防止出現單一簡單勞動現象,還可以避免崗位層次過低使學生綜合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對專業相關性的考慮,還能夠使學生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更好地運用自身所學知識,有效結合理論與實踐。對高職院校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高職院校應該以專業特色、學生興趣等為依據,合理設置有較強實踐性的勤工助學崗位。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實踐活動中,還能在加深其專業知識理解的基礎上,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如交流能力、服務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該有效落實校企合作,對校外資源進行挖掘。在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因素的影響下,高職院校的資金資源與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存在較大限制。針對這一情況,高職院校必須將注意力放到合作企業中,對高職院校而言,校企合作不但是其唯一出路,更是主要的發展趨勢。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是通過訂單培養、頂崗實習或者訂單班等模式和企業合作,而這正是拓展勤工助學崗位的有效途徑。對學生而言,校外勤工助學工作的開展,既能夠緩解自身的經濟壓力,促進專業知識運用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還可以有效解決就業問題。而對企業而言,這種方式能夠有效解決人員緊缺的問題,并將人力成本降到最低,有利于企業更好地運作,實現企業、學校的雙贏。
2.3 積極開展德育教育
一方面,增強學生感恩心理。良好的道德觀念與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現代大學生而言,特別是高職院校學生,這是其發展的基礎。目前,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是把無償資助當作主要內容,并且資助金額較大、涉及面較廣,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決部分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因此,受助學生必須對學校、國家具備感恩心理。同時,高職院校還應該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如開展感恩主題演講比賽、校園文化活動、感恩主題班會以及專題講座等,培養全體學生的感恩心理。另外,高職院校還應該要求學生定期展開政治自習,引導其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產生自信、自強心理,并主動回報社會、國家,弘揚正能量。
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樹立勵志心理。對高職院校貧困生而言,相應資助的獲得不但可以有效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還能有效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但這只解決了物質層面的淺顯問題,并沒有從精神層面入手解決更深的問題。因此,高職院校不但要做好資助工作,更要充分發揮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勵志意識的培養,引導其走出心理貧困。高職院校可以積極開展各種演講、講座等活動,并加強對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等內容的利用,在潛移默化中鼓勵受助學生樹立樂觀、進取、自立精神,增強其抗壓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3]
3 結語
高職院校做好資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正確認識這一工作,并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建立健全的貧困生認定機制、拓寬勤工助學渠道以及積極開展德育教育等措施,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并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董榮偉,姚紅兵,孔揚.多元入學背景下高職資助育人現狀及策略探索——以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河北農機,2019(03):39-40.
[2] 龐馥珊.“精準扶貧”視域下高職院校社團育人的理論研究——以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時代金融,2018(36):428-429.
[3] 黃準,吳文佳.教育扶貧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實現精準資助的探析[J].經貿實踐,2018(23):54.
作者簡介:朱婷(1984—),女,湖南郴州人,政工師,從事高校資助育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