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 要:目前,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不允許任何網絡機構向學生提供貸款服務,以便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但是,仍有一些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驅使下“鋌而走險”,將“校園貸”由顯性轉變為隱形,繼續為學生提供所謂的“優質服務”。在新形勢下,只有對隱形“校園貸”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找出解決對策,才能從根本上抑制其產生的不良影響,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進一步促進和諧校園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校園貸”;運營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2-0028-02
一、新形勢下隱形“校園貸”的問題分析
1.運營方式由顯性變為隱形
現階段,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許多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攀比心,都會進行超前消費,其消費水平嚴重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這讓許多不法商家看到了“希望”,盡管國家強力打擊網絡借貸行為,但是,巨大的利益還是推動他們“鋌而走險”。為了更好地隱藏真實目的,許多不法商家將顯性的借貸行為轉變為隱形的貸款業務,比如,為學生提供購物分期業務、旅游分期業務等,鼓勵學生進行超前消費和超額消費。這種運營方式看似與“校園貸”有所差別,但其實質就是“校園貸”,只是“換湯不換藥”,其真正目的依然是牟取暴利。
2.借貸方式由地上轉為地下
就目前隱形“校園貸”的借貸方式來看,其類型多種多樣,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學生除了能夠在專門的手機軟件上進行借款以外,還可以通過微信群或者QQ群申請貸款,這種“地下”借貸方式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深陷其中,在“熟人”或“牽線人”的幫助下,學生的選擇“日益豐富”。由此可見,“校園貸”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侵蝕學生的身心,這種“地下”借貸方式無疑為國家的監管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3.貸款條件寬松、陷阱較多
為了吸引更多學生的目光,一些網絡貸款機構打著“極速放款”“一切從簡”的旗號,為學生設置了連環陷阱[1]。與正規的金融機構相比較,網絡貸款機構具有門檻低、放款快等特點,這也是吸引學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為了迎合學生的迫切心理,不斷放寬貸款條件,導致無數學生“蜂擁而至”。一些學生表示,網絡貸款機構的手續簡單,而且放款時間較短,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同時在若干個借貸平臺上申請貸款。這種貸款模式看似條件寬松,實質上都是誘騙學生“無限貸”的陷阱。
4.暴力催款現象依然存在
“校園貸”之所以受到廣泛的關注,其主要原因就是“暴力催款”行為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近年來,隨著“暴力催款”現象不斷被曝光,“校園貸”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許多學生因為無法按時償還貸款而被“暴力催款”,一部分學生因不堪其擾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即便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進行控制和打擊,但是,許多借貸機構還是會采用多種手段對學生進行“騷擾”,比如,電話恐嚇、短信威脅、騷擾家人等,不僅讓學生“無路可逃”,就連學生身邊的親朋好友也不能“幸免于難”。
二、“校園貸”現象的原因簡析
1.不法商家為利益所驅使
就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各類院校的在校大學生總數已經超過了三千七百萬,如果每位學生每年有五千元的隱形消費需求,那么“校園貸”的市場規模便能夠達到理論上的百億級別。同時“校園貸”產品本身的業務周期短、回款速度快以及消費頻率高等特點,也使得從事于“校園貸”產品的個人或是機構都有著不低的收益。除此之外,很多的“校園貸”平臺的貸款業務也附加了高昂的利息,所以這種便捷貸款的方式背后也銜接著遠高于銀行貸款的利息。以“先花錢”App借貸為例,學生在該平臺借款一千元,周期為一個星期。但是學生在貸款成功之后需向平臺繳納九十八元的手續費。在“馬上貸”平臺一個學生申請八千元的貸款且選擇十二期還款后,每期需還錢887.64元,每期的利息高達220.97元。不僅如此,平臺在未告知用戶的情況下,還收取了1600元的手續費,學生所能拿到的實際金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這種高利息、高違約金以及高服務費的“校園貸”,也使得平臺有利所圖,繼而更多的不法商家趨之若鶩。
2.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差
在校大學生未正式踏入社會,其金融知識和法律意識都相對淡薄。所以也十分容易陷入這種隱形的陷阱之中。很多平臺以招聘兼職為由獲取學生的個人信息,抑或是通知學生以申請小額貸款的方式便可以獲取理想的兼職工作。同時很多平臺還以拉人頭分紅的方式吸引用戶招攬自己的朋友同學,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更是影響惡劣。很多學生憑借同學之間的信任與友誼,進行了近乎瘋狂的刷單式借貸,繼而踏上了“校園貸”的不歸之路。
3.學生的消費觀念扭曲
很多學生自身并未樹立良好的消費觀念,對自身并沒有能力消費的商品有著強烈的占有欲望。例如,電腦、手機及其他潮流電子產品等價值較高的商品,在得到家長的資金支持時便寄希望于這些“旁門左道”。很多學生還存在超前消費的偏好,以比富擺闊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這樣不健全的消費觀念與心理,也容易為這些“校園貸”平臺所利用,繼而造成不良后果。
三、應對隱形“校園貸”問題的有效對策
1.拓寬金融知識普及的途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校園貸”的惡性問題,就必須從貸款主體——學生入手。這就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拓寬金融知識普及的途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杜絕盲目消費和超額消費,不斷強化學生的風險意識[2]。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開展金融課程不斷強化學生的金融意識,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金融知識,以便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專家講座、競賽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主動遠離“校園貸”。
2.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全面抵御隱形“校園貸”的危害
除了加強學校教育以外,學校還要聯合學生家長一同抵御隱形“校園貸”的危害,從而徹底根除隱形“校園貸”。第一,學校要不斷加強與學生家長的密切聯系,引導家長做好監督工作,一旦發現借貸行為,家長要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和商榷,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便及時對學生開展教育工作。第二,學校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和法律法規的普及,引導學生了解“校園貸”的危害,以便從根本上控制“校園貸”的發展。
3.強化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加大對不法商家的打擊力度
為了更好地解決“校園貸”問題,除了需要學校的努力,還需要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協助和管制。就“校園貸”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缺乏對“校園貸”明令禁止的相關法律法規,許多借貸機構都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他們并沒有受到強制性的限制和管制。為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發揮自身的監管作用,加大對非法借貸組織的打擊力度,一旦發現違規操作,要及時對其進行懲罰和查封。一方面,政府部門要積極開展專項治理工作,加強對借貸機構的審查與調查,對“暴力催款”人員要加大懲罰力度,以便控制“校園貸”的蔓延。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不斷完善網絡借貸領域的法律法規,鼓勵群眾舉報和檢舉,與此同時,還需對網絡平臺進行嚴格的審查,一旦發現違法行為,要及時制止。只有這樣,才能抑制“校園貸”的不斷擴張,從而消除“校園貸”為社會帶來的危害。
4.加大惠普金融的執行力度,不斷推進學生征信體系建設
抵制“校園貸”并不是控制學生實施消費行為,而是主張學生以正規的借款渠道滿足自身的實際需求。這就需要學校以及政府等部門引導學生進入正規的借貸市場,通過金融機構購買正規的金融產品,以便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此外,金融機構還需推進學生征信體系建設,為學生建立信用等級評價標準,確保貸款業務的順利實施,從而強化學生的信用額度和信譽度。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隱形“校園貸”對學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十分消極的影響,為此,國家和學校要加強對隱形“校園貸”的重視程度,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控制辦法,對隱形“校園貸”進行有效的遏制。一是,學校要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利用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風險意識,引導學生樹立理性消費觀;二是,學校需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以便實現“家園共育”的美好局面;三是,政府等相關部門也要積極發揮自身的監管職能,不斷強化對隱形“校園貸”的監管力度;四是,引導學生面向正規的社會金融機構,不斷完善征信機制,以提高學生的信譽度,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參考文獻:
[1]任一帆,馬旭峰,王欣叢.學生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干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2).
[2]江猛.加強“校園貸”有效管理刻不容緩[J].金融博覽,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