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搴 劉宇杰
摘 要:在習主席領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背景下,我國沿海邊防地區部隊的戰斗力日益加強以響應“海洋強國”的號召,但具備過強海洋法律專業素養的人才稀少,涉海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實施緩慢,與國家倡導的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要培養海洋法律人才,首先應該具備法律人才應該有的素質,并以此為基礎提升海洋法律實踐技能,學習海洋社會的民俗風情文化等比較系統的知識體系。只有實現海洋法律一體化培養,才能提高海洋法律人才培養的質量,助理沿海邊防勢力的發展。
關鍵詞:海洋法律;人才培養;法律素質
我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農業大國,在過去沒有對海洋經濟建設和海洋發展保護予以重視,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延續到黨的十九大強調的高速發展建設海洋強國,無一不看出海洋法律專業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全國各大海洋高校法律學工作重要的歷史使命。
一、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質
(一)法律信仰與法律素養
學習法律必須信仰法律,對法律保持一顆虔誠的敬畏之心,具備過硬的法律權威意識和依法辦事的行為準則,法律作為一種通過處理實際問題服務廣大人民群眾來獲取報酬的社會職業,要求其從業人員在處理問題和行為方式上要以法律原則為先,并且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始終相信正義當道,終會以某種廣納人心的方式得以實現。因此培養海洋法律人才的專業素質,首先要培養他們對法律的信仰和他們維護法律和獻身法律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法律專業知識與法律思維方式
在日本學者看來,法律思維模式特征呈現教義學的性質,即過去的導向性、個別性和辯論的一刀兩斷性,推論的原理性、統一性、類型性和一般性。而海洋法律專業人才需要具備一種高度理性化的思維腦部運動,所謂的法律思維是一種感同身受,即在國家的法治環境下,法律專業人才對相關法律事件形成一種類似的生活背景和行為方式的思維能力,包括主觀的價值觀念,對象指向和社會關注指向,并在實務中實現,以形成較為穩定的思維模式。法官、律師、法律教育工作者等任何與法律相關的專業人才都要具備與自我專業相關的法律思維定式,這是對法律人才專業素質的培養表現的責任所在。
(三)法律道德倫理與法律職業操守
道德倫理是所有職業都要具備的專業素質,而法科作為事事聯系道德人倫的特殊學科,很早以前其從業者就意識到法律職業道德倫理培養的重要性。它既在法律之外,又在法律之內,所以在相關專業部門執行法律法規時,他們在知識結構、實務技能以及道德品性上都要有過硬的思想意識,這也僅僅是需要基本具備的要求。國家法律是一種特定的規范社會行為的方式,依法治國是必要,法律是最高權威,同時也具有工具性的價值體現,它是解決社會法律難題,及時制止社會紛爭的有效手段;以德治國是必需,法律滲透著社會的道德倫理性特征,它維護著國家社會的公平正義,也同國家所處時代的主流價值觀緊密相關,它是國家和社會人民基本素質和道德倫理的法律反映。因此海洋法律人才專業素質的培養要重點對該專業學生進行道德倫理方面的教學,塑造法律方面相關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職業品德。
二、海洋法律人才的專業素質極其構成
(一)海洋法律知識結構
海洋法、海洋法相關政策以及海洋發事爭端問題解決辦法相關研究。此類問題一般都是敏感性較強的政治法律問題,與國家海洋法相關政策緊密相關,必須要有專業的海洋法律專業人才進行培養培訓,而且要研究出妥善解決方案需要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如國內人盡皆知的釣魚島所有權爭端和國家海域劃分爭端,是國家海洋法律權威和權益的競爭,是國家海洋邊防綜合實力的體現,事關國家利益的法律是必須要成為研究重心。
海洋水上資源、海上環境保護法問題研究。現如今國家各個城市的海產品和海上環境健康對保持國家經濟和環境的良性循環愈發重要,在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在順應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環境問題上要加強生態防范工作,對海洋環境保護提出針對性的要求,例如,國家在頒布實施環境保護法,設立全球環保日的同時,應針對海洋問題頒布海洋環保相關法律,設立海洋環境保護日,這對激起全民關注海洋環境,維護海洋安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針對海洋環保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相關法律知識是海洋法律專業人才必須重點掌握的研究內容。
海上活動問題糾紛依法解決政策研究。在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海上活動糾紛發生頻率越來越高。例如,國際海上貿易往來各國利益方面的糾紛、海灘征收征用方面的糾紛、各國法律差異引起的獎罰不分明糾紛、依海生存的漁民之間發生的種種糾紛和海產養殖利益歸屬問題的糾紛等。這些糾紛要想得到有效解決就要依據國家出臺的相關海洋法再結合當地海洋相關歷史和海洋活動風俗習慣來綜合治理研究,再一次強調了海洋專業法律培養的重要性。
(二)海洋法律實務技能
理智解決海洋法律實際問題是以全面掌握海洋法律基本理論知識結構為前提并精確果斷的發掘事件本質,根據已出臺的海洋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效政策提出解決措施并落實。21新世紀的到來,使海洋經濟貿易建設成為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國際海洋海域開發利用的種種糾紛也愈發頻繁,因此,海洋法律專業人士的實務技能培養不可或缺,在不斷訓練法專人才從容不迫地面對各類不同事件的同時務必要進行海洋相關基本理論的定期考核,避免實踐過程中犯一些原則上錯誤。
(三)海洋社會民俗風情
社會歷史習慣方面的知識體系。我國海洋社會研究第一人張開誠教授曾對海洋社會的內涵有如下見地:教授認為海洋社會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帶、海岸帶、島礁形成的區域性人群共同體。海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活動體系,包含人海關系與互動、涉海生產和海上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與互動三種海洋關系體系。其中又交織著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在內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指的正是海洋社會。
海洋社會是在二維三維空間上都區別于大陸社會特殊存在。從歷史文化上看,海洋社會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圈,沿海居民、長期從事海上事業的船員、涉海生產的漁民和海上貿易活動群體等以海為生的人類群體構成了海洋社會命運共同體。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大有不同,也是海陸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差異化的原因所在。法律與海洋社會的民俗風情和社會習慣密不可分,海洋法律源于海洋社會歷史發展,因此在實踐中海洋法律專業人才必須熟悉相關歷史和社會風俗方面的知識結構體系,才能有效解決海洋法律實務問題。
三、海洋特色高校培養海洋法律人才的優缺陷分析
(一)高校培養海洋法律人才優勢所在
在新時代網絡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高校多樣化的辦學特色容易激起大學生的學習熱情,集聚全國各地優秀學科人才,促進法學與海洋學、管理學、會計學等學科人才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海洋法律人才的綜合性實力。
(二)高校培養海洋法律人才劣勢改善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關鍵轉折時期,但國家對國際海洋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還不成熟,完全不能滿足海洋經濟建設和海洋邊防事業發展的需求,海洋法律專業人才匱乏,海洋法律專業雖然從屬于法律學,但并未納入國家級學科目錄,受高校教學同質化的影響,千篇一律的法學學士大批涌入社會,造成了法律相關職業競爭激烈、就業率低、不能對癥下藥滿足法律社會多樣化人才需求的不良現象。海洋法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體系仍不完善,海洋法律專業教育工作者對相關專業學生的教育還有待深化,國內各大高校應積極迎接新挑戰,探索建設海洋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機制,實現國家海洋事業跨越式發展。
四、海洋特色高校對法律人才的培養路徑
(一)準確定位海洋法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要培養杰出的海洋法律專業人士,首先要打破法律基本理論課的單一教學,對海洋和法律復合型交叉式培養教學予以重視,使法律溶于海洋社會。其次要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機制,側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海洋法律專業人才職業化培養,加強海洋法實務事件訓練課程,進一步提高法專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所學即所用,培養學生理性判斷海洋法律實際問題、準確分析海洋法律實際現象和依據現行有效的海洋法律相關規定和政策解決海洋法律實務糾紛的能力。因此,國內各大海洋高校的法專學生教育應納入全國一流海洋法律專業培養計劃目標中,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具有過硬的海洋法律知識背景和高度專業素質,能夠靈活結合海洋學基本理論和法學基本知識解決海洋法律實務問題的海洋法律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創新創建海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
出色的海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不固定、不統一,法專學生很難系統學習海洋法律知識結構,國內各大高校應提升法專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從不同角度綜合分析法專人才培養目標、國家需求和自身資源優勢等混合性因素建設系統性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國家出臺相關文件要求全國各大高校深化國家一級學科以及相近附屬學科基礎知識結構體系建設,創建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人才培養新模式,著眼于國家未來復合型海洋法律應用人才的重點培養,促進高校多元化學科融合發展戰略。首先在高考招生后就要著手開展法學專業和海洋學專業聯合培養模式,設立必修式選修課程和雙學位專業訓練班;其次,與其他高校建立“3+2”人才培養高校聯盟新機制,各大高校之間交換培養,互相訪學,提高海洋法學專業人才綜合性應變能力。
(三)促進海洋法律課程一體化建設
海洋法律課程一體化以多種類型的課程為關鍵節點,以各種類型課程之間的比例和關系遠近為鏈接交織而成的一張巨大的人才培養網絡體系。它不是各種毫不相關課程的隨意組合拼接,而是以海洋法律課程雙融合機制為導向的各個學科多元化課程體系聯合建設。首先在各大高校網絡教育平臺上開設必修性選修課程,提高海洋法律學分績點要求,創新海洋教學模式;其次,秉持先好后快、先必修再進階的原則,增設海洋環境保護法,海洋商業貿易法,海洋漁業法等一些地域性較強的課程并跟進實例講解教學,再依據不同職業培養方向限定選課條件,提高海洋法律人才教育的專業性和一流性,最后還要加強法律各附屬專業教師之間的通力合作,創新創建啟發式教學、交流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從而構建法律通識教育與海洋法律專項教育一體化建設,實現現實意義上的海洋法律人才特色培養。
(四)強化海洋法律人才教育實踐環節
實踐教育對培養現實性應用海洋法律人才具有重大意義,是訓練海洋法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務經驗的核心環節。各大海法高校人才培養要根據自身優勢將專業實踐教學精確落地。一是在海洋法律必修課程中按教學比例增設實踐活動,跟進“海洋行政案件查處”實例分析環節,提供法專學生各個學年實習機會,促進職業培養和課程培養融合發展,從而保證畢業生的專業能力和就業質量;二是根據不同職業培養方向設立多樣化的實踐教育基地,并在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課程設計、法科研究、實習實踐等方面融合培養、合作共贏,對海洋法律專業學生的實踐成果定期進行專業性考核,強化教學專業訓練;三是根據專業方向外聘海洋法律職業人員對學生進行專業實踐教學指導,豐富海洋法律教學模式和內容,實現海洋法律基本理論和海洋法律實務處理雙融合性教學工作機制。
參考文獻
[1] 李敏.江蘇沿海高校涉海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淮海工學院為例[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9(03):36-40.
[2] 張顯偉,陳偉斌,張聰銳.論海洋法律人才專業素質極其構成[J].法制與社會,2019(04):197-199.
[3] 王文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與法學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育,2011(07):31-34.
[4] 王琪,王璇.我國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養中的不足即對策[J].科學與管理,2011(03):62-68.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9年廣東海洋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行政法規制研究》(編號:C19081)。
作者簡介:鄧搴,男,碩士研究生導師,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行政法學、立法學;劉宇杰,女,廣東海洋大學法學專業2016級學生。